梦回千年 这些才是成都人过中秋节的正确打开方式

封面区块链 该文章已上链 >

封面新闻 2021-09-19 17:04 10283

中秋将至,你准备扶老携幼登高望月,还是呼朋唤友饮酒吟诗?中秋节由何而来?老成都人是如何过中秋节的呢?

“中秋节最重要的是家庭团圆,吃月饼、赏月都在其次。”在著名巴蜀文化学者、成都民俗专家袁庭栋看来,中秋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与春节、端午并列的三大节日之一。

老成都的中秋习俗

过去成都民间一般把过春节叫作“过年”,把端午叫作“端阳”,把中秋叫作“八月十五”。成都地区过中秋的习俗与全国各地大同小异,全家团聚,赏月、吃月饼、品桂花酒等是最普遍的习俗,有的地方也会放河灯、放孔明灯。

文化篇 · 人与月亮的千年缘分

中秋成节始于唐朝


袁庭栋讲到,“中秋”一词早在先秦典籍中就已出现,周代即有“中秋献良裘”“中秋夜迎寒”的记载,但那时的“中秋”仅仅是个单纯的月令时间,并不是个节日。

中秋节的起源很可能与古代秋季祭祀活动有关。根据史籍记载,周代已有“中秋夜迎寒”“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动。收获的季节不仅要拜土地神,还要拜月神。八月十五是秋季收获的季节,各家都要拜土地神,所以中秋节可能是古人“秋报”遗传下来的习俗。

中秋成为节日始于唐朝,《唐书·太宗记》即有“八月十五中秋节”的记载。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是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中秋节的习俗最初是古代宫廷文人赏月,后来扩散到民间。早在魏晋乐府《子夜四十歌》中,就有一首《秋有月》描写道:“仰头望明月,寄情千里光。”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无论是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还是王建的“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月亮都是表达相思之情的意象。

有趣的是,不同于现代人中秋可以放三天假,元明清三代中秋都是不放假的节日。袁廷栋解释,明清两朝的节假日数量紧缩,除开重要的冬至、春节和元宵,其余民俗节日和节令节日一应取消,中秋也不例外。这种惯例一直持续到民国时期,中秋同样也不放假。

2006年5月20日,中秋节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2008年开始,寄托着思乡之情、团圆之意的中秋节,被列为我国法定节假日,足以见得国人对这个节日的重视。

中秋诗词中桂月不分家

中秋前后这段时间,成都大街小巷公园庭院,到处都飘荡着淡淡的桂花香。成都人对桂花非常喜爱,成都的新都有桂湖,成都的彭州有桂花镇,成都市区有桂花巷、桂王桥。

在诗人们看来,这种香味入骨、入文、入画,有“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的意境。在讲究寓意的人家,桂花更是寓“贵”。在川西坝子的大户人家,多年来一直有在庭院中种植桂花和柚子的习俗,取的就是“富贵”和“佑子”的好意思。

在饕餮者眼中,桂花又是美味的,无论做糕点还是入茶,都让人口齿留香。这个季节,很多人会专门采集刚开的桂花,做一罐桂花蜜、泡点桂花酒,或者窨一罐桂花茶。

新都桂湖

农历八月,古称桂月,是赏桂的最佳时期,又是赏月的最佳月份。中秋离不开桂花,家人在桂花树下团团围坐,赏月、吃饼,至此方为圆满。中国的桂花,中秋的明月,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出现了诸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等月宫系列神话。月中的宫殿,宫中的仙境,已成为历代脍炙人口的美谈。

唐代诗人武元衡在《八月十五夜与诸公锦楼望月得中字》写成都的月,“玉轮初满空,迥出锦城东。相向秦楼镜,分飞碣石鸿。桂香随窈窕,珠缀隔玲珑。不及前秋月,圆辉凤沼中。”

著名辞赋、国学学者张昌余教授认为,最有名的关于月亮的诗词是苏东坡的《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苏轼思念他弟弟的一首词,他用辩证的眼光看待月亮的阴晴圆缺。

张昌余说,他最喜欢的关于月亮的诗,是唐代李峤的《中秋月》:“‘桂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诗人把科普和哲理结合在一起,借咏中秋的月亮,表明世上万物不可能完全一样,存在着千差万别。里面既有墨家的兼爱,也有儒家的博爱,还有道家的齐万物思想,很值得传播。”

赏玩篇 · 老成都的中秋习俗

中秋节最重要的是家庭团圆


谈及老成都人如何过中秋,袁庭栋说,不同于端午节外出赛龙舟,清明节回乡祭祖,中秋节是一个家庭节日,大部分活动都在家里完成。他认为中秋节最为重要的是家人团圆,其次是吃顿好饭。

绘画 杨麟翼

他记忆中的中秋节一定要吃两种东西,一是月饼,二是时令水果。过去不像今天这么物产丰富,水果不是一年四季都能吃到。“那个时候水果是要分季节上市的,中秋节正是水果最多的时候,梨子、桃子、石榴、橘子、都有。而那时的月饼种类也不像今天一应俱全,什么五仁、蛋黄啥子都有,我小时候只有白糖月饼和黄糖月饼,都很好吃。”

袁庭栋回忆说,从他记事以来,吃月饼之前,家人都要点香烛拜祖先,还有的人家还要在院子里烧纸钱。“中秋节举家团圆,点香烛、烧纸钱也是想祭拜过世的亲人,喊他们一起回家过节吃顿好的。”而这些活动一般都是在月光下进行。他认为,“赏月其实都是文人墨客的嗜好,普通人家能够一家团圆就满足了,当然有月亮赏就更锦上添花了。”

放河灯看皮影还玩满天星

成都人爱耍,那是颇具历史渊源的,尤其是利用各种节气“敞欢”,那更是必须的。典籍上就记载有“成都府十二月中,皆有市:正月灯市,二月花市,三月蚕市,四月锦市,五月扇市,六月香市,七月宝市,八月桂市,九月药市,十月酒市,十一月梅市,十二月桃符市”。月月有市,月月都可以找个理由又吃又耍一盘,年一回的中秋自然也不例外。

虽然中秋要祭拜月神,但祭拜只是一个程序。程序走完了,成都人就要开始中秋玩月了。在唐代,中秋这天晚上,官府行完了祭月仪式,就会邀约城里头知名的达官贵人、文人雅士等,在西楼(后来的皇城内)望月锦亭设宴,一边喝酒吟诗,一边欣赏歌舞丝竹。

打糍粑。

当然,上面说的是一种“高雅”的玩月,那不是一般老百姓“玩”得起的。西楼登不起我们可以在院坝头“玩月”。一般家户人家中秋这天,除了祭月神外,还要打糍粑、杀鸭子、在院坝里摆酒碗,全家大大小小坐到一堆啃鸭子、喝“锦江烧”(全兴酒的前身),摆家常龙门阵。不少人家还在院子门口挂起自己做的桔子壳壳灯,金黄金黄的十分好看,也十分喜庆。

圆圆白白的糍粑。

说起来,中秋点桔灯也算是成都平原的一个传统民俗,本来桔子就是巴蜀地区的秋季时令水果,有名的就包括了金堂红桔和万州红桔,都是呡甜又相因,好吃又好剥。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著名作家冰心就曾在她的散文作品《小桔灯》中专门描写过做桔灯的情节,只不过,冰心描写的是抗战刚刚结束时发生在重庆的一段故事。

中秋节大人有大人的玩法,小孩有小孩的玩法。刘孝昌说:“老成都的柚子不好,发麻,成都人称其为气柑。到中秋前后,娃娃们将柚子插上竹竿,上面再插满香,点燃后称之为满天星。”娃娃们在中秋晚上,拿着这些满天星大街小巷地你追我赶。更有好事者借着锣鼓点耍满天星,如同耍杂技一般。

过中秋 桔子壳壳做盏灯

大人们难免多说几句:“娃娃些注意到哈,不要把草房子烧着了。”孩子们正在兴头上,哪里顾得:“不得,我在坝坝头耍。”妈老汉不喊,那是不得落屋的。

另外,大人、孩子们都爱凑的热闹是皮灯影。中秋前,有好事者或保甲长提前到各户凑钱,凑好钱就去请灯影班子。到下午四五点,灯影班子就把白布扯起,把锣鼓敲得震天响,引得周边的居民连忙搬板凳占位子。老太太、小孩早早地凑过来,皮影班子上映的大闹天宫、沉香救母等戏码,热热闹闹地赢得满堂彩。

放河灯

民俗专家刘孝昌说,如果中秋这天月亮“不躲生”,愿意露出尊容,是个大满月,老成都就三五成群地在河边放河灯。“12点后,明月高悬,旁有彩云,天地之间银装素裹,月华漫天。老成都人在这美丽的月色下,在弯曲的锦江边放河灯。”

河灯有船形、四角形、梅花形、荷花形等。用彩纸叠好,抹上清油,中间用油棉花做信子,美观又不沉水。这些河灯带着人们美好的祝愿,在月光、烛光、波光的交相辉映中,渐渐地消失在天际。过路的船远远地避让,以免船桨将河灯打翻了。

中秋美食的重头戏是烧鸭子

烧鸭子是一道典型的成都风味,大凡有条件的成都人家,在中秋节都会买上一只鸭子拿回家去烧来吃。如此一来,催生了一个行当——吆蒲鸭儿。所谓蒲鸭儿,是指从蒲江周边,包括新津、彭山等地赶来的鸭子。在农历八月十五前,无数赶鸭人赶着成千上万只鸭子从成都南边而来。

赶鸭人扛着鸭棚子搬家。

经过3个月已经长到两三斤重的蒲鸭儿,沿着锦江,从老南门,走到安顺桥、东大街、北大街,或西门上的烧鸭子店,就算是走到终点了。中秋前,老成都卖烧鸭子的店铺忙得不可开交,还把周边住家的老太太请来拈鸭毛,也就是拔鸭毛,一天要拈30-50只。

刘孝昌说,拈鸭毛可是一个麻烦的活计。“拔完大毛要拔硬毛,拔完硬毛要拔绒毛。尤其是鸭绒,格外费事。要用毛夹子慢慢拈。”鸭毛除净后,在鸭肚内填上香料。这些香料颇有讲究,将八角、葱、姜、蒜、三奈等打成粉,先填入蒲鸭儿的肚内,再用竹签串上,挂在炉膛中,下面用青冈木烤。

吆蒲鸭儿,鸭子在水田中觅食

全家人一起分享着香酥滑嫩的烧鸭子,是老成都中秋美食中的重头戏。“每逢中秋舞火龙的时候,殷实点的人家就在门口摆上香案,将烧鸭子整个摆上,招待舞火龙的小伙子们。你扯脚脚,我扯翅膀,吃得安逸,舞起火龙来也更威风。”彭州的九尺板鸭与大名鼎鼎的樟茶鸭也用的是蒲鸭儿。刘孝昌说,这两种鸭子美味不相上下,制作也格外考究。

随着时代的发展,樟茶鸭的制作更加登峰造极。老成都文人黄敬临是个美食家,他采用福建漳州的铁观音以及其他上等名茶的嫩叶熏制鸭子,让西太后慈禧宴请的洋客人都赞不绝口,特改名为樟茶鸭。“现在北京饭店中还有这道名菜。

九尺板鸭则选择中秋前后肥美又肉质细嫩的蒲鸭儿。在卤水中放入盐、德阳窝油、汉源花椒、茴香、陈皮等10多种香料,腌上两三天。再将鸭子背后用竹片绷住定型,定型后放入卤水中煮熟,捞出放芝麻。最后切成小块装盘。“鸭子头部放一小碟,内装葱段。鸭子尾部放一小碟甜酱与香油制成的蘸酱,十足的皮酥、肉嫩、骨脆。”

祭孔子长官会餐职员发钱

进入民国,中秋这个传统的民间节日,也纳入了当时官方规定的节日当中。在成都市档案馆的馆藏民国时期档案,多有不同时期过中秋的记录。

中秋节前一天,股长以上的官员,都要集中起来打牙祭,而且绝对是“公款消费”。长官们倒是会了餐了,下面这些普通职员咋办呢?好办,发钱撒!而且明确的说就是发饭资,用以弥补不能与长官一起会餐的遗憾。但是,这个饭资还是要按级别高低发的哦。比如1929年的中秋,警察局就规定了:警长每人发两千文,普通警员发五百文,清洁工等杂役每人发三百文。

祭孔子

除了中秋打牙祭和发钱,各机关还要在农历8月28日这天,集中到城内的孔庙举行祭孔仪式。祭拜完孔子,这一年的中秋也才算过完了,人们开始要忙到准备冬衣,再抓到太阳的尾巴晒一些干菜,迎接一个阴冷寒冬的来临。

美食篇 · 月饼的前世今生

月饼馅心的演变史


中秋赏月食饼习俗已愈千年,月饼馅心是如何变化的?民俗专家刘孝昌先生讲述月饼的前世今生,描绘月饼“馅心”的演变史。

五仁月饼在汉代已有雏形

古时仲秋时节,祭扫月神,需要贡品。那时的贡品被叫做宫饼、月团、团圆饼等,这是月饼最早的称呼。历代相沿,遂成了节日的美食。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引入胡桃、芝麻等,丰富了加工饼食的材料,出现了胡桃仁馅饼,有人也将它称为“胡饼”,是古代饼食的发展。这是五仁月饼最早的雏形。

五仁月饼

刘孝昌介绍说,唐朝颇负盛名的红菱饼,与月饼相似,是进士登第筵皇帝赏赐的特制食品,普通老百姓很难见到。北宋宫廷中秋时常食一种宫饼,传到民间后俗称小饼或月团,这种饼已经和后世的月饼差不多了。苏东坡“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讲的就是这种饼。

月饼在明代才是中秋“标配”

据刘孝昌介绍,月饼的名称,在宋代以前的文献里,未见记载。宋代几本记述风俗民情的书,也未提及中秋食月饼之事。在明代的一些游记里,才把月饼同中秋节联系了起来。到了清代,月饼由最初的家庭制作,发展为专业生产,清《燕京岁时记月饼》记载:“中秋月饼以前门致美斋者为京都第一,他处不足食也。”

杨光浦《淞南乐府》云:“淞南好,时物存秋色,月饼饱装桃肉馅,雪糕甜砌蔗糖露。”袁枚《随园食单》记载刘伯月饼用松仁、核桃仁、瓜子仁加了冰糖和猪油作馅,明府家制花边月饼以枣肉为馅。足见当时,月饼馅心已相当丰富,现代常见的五仁、枣泥均已出现。

清末民初时期,月饼经过长期发展,花样翻新,品种增加,地区差异使品种外观、口感、味道各具独特风格,从而形成苏式、京式、广式、潮式、宁式、滇式、绍式等数以百余种样式月饼。其中,广式、京式、潮式、苏式影响日盛,成为我国月饼四大流派。

芝麻饼是成都月饼的老祖宗

刘孝昌认为,相较四大派系月饼的多样和精致,老成都的月饼显得颇为粗糙,芝麻饼才是成都月饼的老祖宗。

原来成都人喜欢在圆面饼饼上,撒上芝麻烘烤成金黄色。用荷叶裹起,再用纸包一层,然后麻绳系起来。富贵人家能多买几个,贫寒之家也能凑钱拎一个回家,中秋月圆之夜当成祭品摆起,祭完月神后,一家人分而食之。圆圆的金黄色饼寓意团圆,上面的芝麻又代表着多子多福、人丁兴旺。

芝麻饼

明末清初,麻饼逐渐摆上老成都中秋家宴的餐桌。这种麻饼也是形状扁圆,合糖馅或椒盐馅,表皮烤酥,满满地撒上芝麻。如是合糖馅,里面还要加上内江蜜饯,咬上一口,外皮酥香,内馅甜糯,满口化渣。这种麻饼只有在糕点作坊才能买到。当时的老成都,远没有现在的规模,糕点作坊只有盐市口、东大街、南大街、北大街等主要干道才有。

每当中秋即将来临之际,蜜桂坊、清芳斋等老字号忙得热火朝天,钵钵里摆满了油光闪亮的麻饼。麻饼一般是一家之长来买,一次买8-10个。伙计们将麻饼用草纸封好,上面再贴上一张方形红纸,取个吉利,将这每封8-10个麻饼送到买主手中。

据清末傅崇矩编著的《成都通览》记载,清末成都的月饼和麻饼以省城总府街淡香斋为第一。月饼有苏式、广式、滇式等,馅的种类有:洗沙心、玫瑰心、枣泥心、干菜心、冰糖心、椒盐心、桂圆肉心、瓜肉心、葡萄心、樱桃心、火腿心,吃起来香松柔酥、口感极好。这些月饼都是用木盒装盛,一个月饼为一头,通常是8头为一盒。该店的品牌月饼卖价为桂圆月饼8头328文、山楂月饼8头328文、果榄月饼8头148文、洗沙月饼8头96文、椒盐月饼8头96文、玫瑰月饼冰糖月饼8头96文。

直到近代,成都才有了专门制作月饼的作坊,制作的工艺也越来越精细,馅料考究,外型美观,在饼的外面还印有各种精美的图案,如“嫦娥奔月”、“银河夜月”、“三潭印月”等。于是,也就引导人们自然而然地把它叫做月饼了。

杨仕成绘编

封面新闻记者 王蕾 综合报道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