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璟璟
一个隐匿在多个短视频平台里的“封号圈”群体浮出水面。近期,记者接获大量关于短视频平台恶意举报、封禁他人账号的投诉。多个受访者称,“封号圈”群体通过恶意举报,封禁他人账号,或获得快感,或敲诈牟利,或提高名气收徒获利。此前,几家短视频平台都发布相关公告。快手在公告中表示,平台着重治理“封号圈”滥用举报功能的违规行为。对违规用户,平台会根据违规行为情节的严重程度作出处罚。(澎湃新闻)
“封号圈”里的封号人,像极了此前活跃于电商平台上的“职业差评师”。这两者的操盘手法大同小异,简而言之,就是通过“恶意评价”等方式,来减损特定网络账号的权益。我们知道,流量经济方兴未艾的当下,某些短视频账号变现能力可观,已然是高价值资产。就此而言,“封号圈”成员的精准猎杀,就不能以恶作剧视之,其隐约已经有破坏经营、侵犯财产之嫌疑,这大大超出了网络恩怨的范畴。
从曝光的案例看,职业封号人的手段,非常之简单粗暴,“使用抓包软件,抓取与对方的聊天记录,再使用代码将聊天记录篡改为色情、暴力、诈骗等一系列违规内容,便可举报成功。”伪造证据,无端生事。其之所以能得逞,一方面是利用了部分平台审核能力缺失、难辨证据真伪的现实,另一方面也是抓住了某些平台为了规避主体责任、连带责任而“宁可错杀不能错放”的心态……对于被投诉的账号,站方为了“熔断风险”,经常都是先“封号停权”再说,这给了封号圈以可乘之机。
当然,被投诉的账号也可以申诉,可以通过提供原始聊天记录等方式,来自证清白。通过这一方式“起死回生”的账号,也不在少数。但不可否认,这里面费时费力,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而更为严酷的现实在于,被“封号圈”盯上的短视频账号,基本都属于“尾部账号”,其影响力有限、对于平台的价值有限,故而被分配到的支撑性资源也就较少,这也使得其遭遇“封号敲诈”时底气更弱、命运更不可预测。
“封号圈”作为水军灰黑产的又一变种,对于短视频平台的底层内容创作者构成了不小的扰动。其实,伪造聊天记录这种事,并不能被识破。关键是,相关平台能不能真正地从事实出发,公平、较真、及时地复核类似投诉,而不是功利地、选择性地忽略小账号的生存境况。从近期态势看,头部短视频平台纷纷释放出打击“封号圈”的强烈信号,这对于系统性治理乱象,有着重要意义。
评论 13
fm516688 2025-02-20 发表于四川
支持
夏三水 2025-02-20 发表于四川
就是
fm9876578 2025-02-20 发表于四川
原来还可以私下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