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是中西部第一、全国排名第五的经济大省,今年上半年,四川开启“高能模式”,GDP同比增长5.6%,不但高于全国0.3个百分点,而且用实打实的数据证明:四川不只有大熊猫和火锅,更有硬核科技和超前眼光。
今年上半年,四川新质生产力投资持续加码,像给经济装上了“超级充电宝”,一边蓄能,一边狂飙。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0.2%,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六大优势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2.5%,清洁能源产业投资同比增长22.5%。
在以旧换新等促消费政策的带动下,上半年四川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2万亿元,同比增长5.6%。消费的热浪翻滚出巴蜀独有的烟火气。
四川持续加大创新投入,以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升级。上半年,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1%,90秒下线一辆新车;工业机器人产量同比增长63.1%,四川工厂的每一颗螺丝都在迸发新质生产力。
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 陶剑锋:全力以赴拼经济、搞建设,突出新质生产力发展主线,产业再升级,代表新质生产力的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加快“建圈强链”,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2%,清洁能源装机达到1.3亿千瓦,占比88%。
火热活力升级
三个词读懂四川独特气质
四川是经济总量前五名中唯一的内陆省份,在挑大梁的过程中,四川的硬核抓手是什么?“火热、活力、升级”三个关键词,带你读懂四川经济大省的独特气质。
消费火热 新场景“点燃”巴适生活
第一个关键词是“火热”。今年1月至7月,四川消费火热,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1.65万亿元,同比增长5.6%,高于全国0.8个百分点。作为经济大省、人口大省,四川是如何狠抓消费,稳住这块经济发展的“压舱石”的?
位于成都市中心的文殊坊街区,千年历史的老街区与新生活方式融汇共生。8月以来,超百万名游客来到文殊坊,吃饭喝茶、看表演、做手工,消费热度持续提升。
而在成都天府新区,商业设施正在巧妙融入公园场景。市民一边漫步,一边探访时尚买手店。这个商圈,周末和节假日的单日客流最高可达2万人次。
打造差异化特色商圈,发展首店经济,是四川提振消费的重要抓手。从去年开始,成都引进首店超820家,创6年新高。仅今年上半年,成都累计落户的首店就达到395家。
四川的白天,商圈熙攘,气象万千;到了晚上,除了浓浓的烟火气,还有层次丰富、创意十足的消费好去处。
在成都东郊记忆园区,蜀宴赋巧妙融合了川菜文化与沉浸式戏剧,搭配精致换装体验,食客能在复古场景中穿越时空,享受味觉与视觉的双重盛宴。
成都抚琴夜市也是热闹非凡。四川推出外摆经营监管模式,通过负面清单管理、简化审批流程,鼓励露天集市等创新措施,让“烟火气”与“松弛感”成为四川消费的独特标签。
不只是成都,四川多地都在因地制宜打造特色消费场景。乐山张公桥美食街区汇聚近30种非遗美食,节假日单日游客超10万人次。截至今年8月底,四川80个消费新场景已吸引客流超1800万人次,实现销售额超150亿元。
四川省商务厅消费促进处副处长 何青松:到今年底,培育建设15个特色消费创新引领集聚区、100个夜间经济集聚区,新打造2025年度40个多元融合“蜀里安逸”消费新场景,支持引进1000家首店,持续推动消费提振。
活力盎然
上半年游客消费超9100亿元
第二个关键词是“活力”。今年上半年,四川共接待游客6.82亿人次,游客总花费超9100亿元,文旅市场活力迸发。活力的背后,四川在文旅产业上做对了啥?
总台记者 刘超:都说宽窄巷子“最成都”,作为四川著名的文旅地标,宽窄巷子不仅是一个景区,更像是城市的“城市会客厅”。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1月到7月,每天都有超过10万人次的中外游客走进这个会客厅,感受这座城市的态度与温度。
开街17年,天天客满盈。游客为啥偏爱成都宽窄巷子?
四川成都宽窄巷子管理人员李路:根本原因还是对城市文化精神的坚守和创新。不断在更新,不断赋予在地文化时代的新表达。
今年暑期,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的VR考古项目颇受游客青睐。游客只需戴上眼镜,就能“穿越”到3000年前的考古现场,亲手“发掘”青铜神树、黄金面具等珍贵文物。
在四川雅安蒙顶山,剧本杀让年轻游客穿越古今,在斗茶、对诗中了解中国千年茶文化。
在资阳安岳,四川首个数字化文旅综合体,“智慧重生”了千余处距今1000多年的宝贵石刻,实现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的有机统一。
四川资阳安岳石窟数字展示中心讲解员 林小净:利用数字化创新表达与声光电的结合,对安岳石刻造像进行全方位的数据采集,建立毫米级精度的数字模型,永久保存文物现状。
文创赋能与融合创新,是四川破解文旅同质化的关键钥匙。无论是古街巷还是老景区,创新让文旅产业成为四川各地经济增长的新活力。今年上半年,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及相关监测企业231家,营业收入1117.8亿元,同比增长18.9%。
从代工厂到原创主角
动漫产业完成逆袭
四川的活力不只是体现在文旅市场的火爆,文化创意产业更是异军突起。年初火爆全网、创造中国影史票房纪录的《哪吒之魔童闹海》就是“四川造”。四川的动漫、游戏等文化创意产业是如何逆袭的?
在成都高新区的天府长岛数字文创园内,《哪吒之魔童闹海》《王者荣耀》这些有着麻辣味道的四川原创IP,在园区里随处可见,记者走访的多家本土文化创意企业,都正在加班加点搞创作。一款以古蜀文明、四川地标为背景的原创游戏,正在紧锣密鼓地做优化,力求为全球玩家带去最好的体验。
然而就在几年前,这里还曾一度深陷“代工车间”困境。承接的作品虽多,但原创的不多,而且利润微薄。转变为何来得如此之快?聚集在这里的企业最有发言权。
成都灵泽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 郭心怡:游戏产业的发展其实非常重要的是它内生的协同。在成都我们能看到的无论是政策面上的支持,再包括整个产业链的上游和下游的协同、人才的供给,从很多方面形成了产业内生的良性循环。
成都龙渊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 孙珩:成都是数字文创产业的沃土。作为从业者,我们也真实地感觉到了数字文创是一个链式的反应,它能把上下游产业聚集起来,串珠成链。
四川每年投入3亿元专项资金,营造良好创作环境,以环境育人才,靠人才出精品。成都高新区聚集有数字文创企业6000多家,形成了从研发、发行,到只有“一杯咖啡距离”的上下游高效联动链条。
今年上半年,四川规模以上文化企业3108家,总资产首次突破万亿元,实现营业收入2790.7亿元,同比增长8.2%。以文化创意产业为代表的新兴产业,正在把传统文化资源优势转换成经济优势。
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产业发展处处长 方维:我们将通过文化创意、科技创新、业态创优大力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繁荣文化和旅游消费市场。
炒菜机器人做地道川菜
创新赋能产业升级
经济大省四川的第三个关键词是“升级”。消费领域的火热、文旅市场的活力,正是四川产业升级的生动体现。以新质生产力赋能消费新场景,以创新引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四川交出了一份怎样的答卷?
飘香的麻婆豆腐、让人垂涎欲滴的辣子鸡,不过仔细一看,掌勺的却不是大厨,而是几台炒菜机器人。在成都天府三街,这家川菜馆正在演绎“舌尖上的升级”。在小程序上选中菜品、点击确认,智能炒菜机器人就能自动完成取料、翻炒、调味。不到5分钟,一道道热气腾腾的川味小炒便新鲜出锅。
成都秋金川味小炒厨政经理 罗渊:目前我们门店有8台炒菜机器人,炒菜工作人员只需两名,一名员工可以独立操作4台炒菜机器人。相较于传统厨房,炒菜岗位工作效率提升了60%以上。
这些炒菜机器人并非一开始就有这么高的效率。2023年研发初期,炒菜机器人的样机经常找不到试验场所,最终是成都高新区的一家中试平台给了它大显身手的机会。
成都高新蜂鸟智造中试平台运营部负责人 郭雨奇:中试平台主要为炒菜机器人等这类产品提供设计验证、可靠性测试以及小批量生产等服务支撑。一方面,进一步降低创新产品的研发成本和生产成本,降低早期的研发风险;另一方面,通过专业服务加速产品的性能迭代。
炒菜机器人只是四川加快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一个缩影。四川聚焦重点产业链需求,布局建设各类中试平台410家,推动建设西部中试中心,促进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近两年,累计开展中试服务项目3800多个,转化落地创新产品455个。
成都高新区创新平台处副处长 刘凯: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创业者普遍面临缺资金、缺工程化能力、缺市场化能力的三大共性问题。中试平台能够有效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系统培育并持续释放新质生产力。
今年7月,四川发布发展壮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未来产业的实施方案,推动新兴产业成链集群发展,重点聚焦人工智能、机器人、集成电路、低空经济等15个新兴产业。到2027年,四川要培育30家以上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行业领军企业,涌现一批重大创新成果和标志性产品。
评论 0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