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在徐州:一座城成了他的名|寻路东坡

封面区块链 该文章已上链 >

封面新闻 2023-02-13 12:28 298354

现代徐州

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吴德玉 纪陈杰 徐州摄影报道


徐州是幸运的,遇到的是壮年的苏轼。


在很多人印象中,关于苏轼一生中多个重要点位,徐州的记忆点似乎并不强。


眉州是苏轼家园所在;开封是其金榜题名之地;在密州,他忽而“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忽而感慨“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杭州则因为西湖“苏堤”天下闻名;在黄州,他经受人生淬炼,咏出“大江东去浪淘尽”的千古绝唱。


但实际上,徐州也是“寻路东坡”不容错过的一站。


苏轼在徐州当知州的将近两年时间,文学创作还未曾进入高峰期,脍炙人口、妇孺皆知的著名作品不多。他主要是以政绩闻名,而不是以诗词。这段岁月,可能是苏轼在仕途上最为阳光灿烂的日子,也很可能是他人生中,感到最有成就感的一段日子。

在徐州,“乌台诗案”还没有发生。在这里,他还没有给自己取号“东坡”。这一系列的徐州功绩,虽然历经千年,但仍为徐州人所纪颂着。短短两年,苏轼在徐州一刻也没有闲着,在任期间,他率领徐州军民抗洪水、挖煤炭、抓冶铁、治旱灾、防瘟疫,深受徐州人民爱戴,被他们尊称为“亲民太守苏徐州”。诗人秦观在《别子瞻》一诗中曾说“我独不愿万户侯,唯愿一识苏徐州”。

“苏轼在徐州任职工作了24个月,徐州百姓记了他近千年。”徐州市苏轼文化研究会特邀研究员于克南先生,长期致力于徐州古方志和山水文化研究,在接受封面新闻记者采访时说,“据统计,徐州目前所整修、恢复、新建了苏轼遗迹与纪念景点有50余处,在全国首屈一指,其中以徐州云龙山、云龙湖为中心的风景区,已成为全国最大的苏轼文化游览区。在徐州城,贯穿南北的文化轴上的黄楼、逍遥堂、快哉亭、燕子楼、十里杏花村、放鹤亭、黄茅岗、东坡石床,全部都是跟苏轼相关。”

徐州当年是“五省通衢”处

一座城,成为了他的名。


苏轼的杰出政治才能

以及“民胞物与”精神


从眉山出发的苏轼,学而优则仕,但因种种原因,在京城任职时间较少,一生绝大部分都是犹如“不系之舟”辗转多地,行迹遍及大半个中国。其中更是在密州、徐州、杭州等8个地方担任知州。苏轼晚年写下“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的句子,点到的三个地方都是自己被贬之地。敏感者自然品出这是诗人的自嘲——透露自己没有得到充分施展政治才华机会的遗憾。

以现在的眼光来看苏东坡,他的第一头衔是文学家,诗词、文章已成为重要的文化遗产。但在900多年前的北宋,像苏轼这样的优秀读书人,当然会把诗词文章当成是他们的精神源泉以及表达自我的重要方法,但是,基本不会把文学当成功业或者事业。他们读书,写诗词做文章,参加科举,最终的目的,还是发挥自己积累的知识和智慧,以现实事功而不是以文学的方法,实现家国抱负,造福天下。

从现实事功的角度来看,苏轼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当属他在徐州、杭州的时期。在杭州,苏轼构建水利工程和公共卫生安全设施等利民设施,其在西湖进行疏浚而修筑的苏堤,已是千古佳话,闻名世界。苏轼研究专家、徐州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周奎生用20个字总结苏轼在徐州的功业:“抗洪保城,开发煤炭,劝勉农商,倡导文教,治盗安民。”可以说,在徐州,苏轼充分施展自己的政治才华,尤其黄河决口大水攻城时,勇敢担当,抗洪有力,他甚至带领群众在徐州第一次发现煤炭,奠定了徐州的煤炭工业基础……

我们的大文豪苏轼,在徐州任职时期,表现出杰出的政治、管理才能,以及对百姓具有恻怛之心的民胞物与精神。

21岁的苏轼,与弟弟苏辙一同进京考试,一路通过礼部考试与殿试,获进士及第。苏轼性格耿直,对事不对人,既反对王安石激进的变法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马光尽废新法,因而在朝中新旧两党间均受排斥,这也使他的仕途生涯十分坎坷。

虽有宰相之才,却无首辅之运。黄庭坚曾作诗认为,像苏轼这样的冰雪高超之人,本应是国家宰辅人选。但纵观苏轼整个职业生涯,远远没有他的恩师欧阳修那样顺遂。纵使如此,苏轼依然还是做到了振奋自己,在有限的舞台和空间里,做出不少有意义的事情。

苏东坡的赤子本色。不管是在京城,还是在地方为官,抑或是他被贬到海南岛,他的本心、灵气、能量,可以像大海的水一样,到处蔓延,开花结果。


在这里

有苏轼的人生“三盛”


熙宁十年(1077年)4月,时年40岁的苏轼从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调任徐州知州。从早年开封城里金榜题名的少年,到如今,苏轼已来到人生的中年。

从密州到徐州,苏轼的心气往上走的。

苏轼在《徐州上皇帝书》中说:“徐州为南北之襟要,而京东诸郡安危所寄”。可见他对自己被派往“兵家之地”的徐州任职还是较为满意的,有被皇帝委以重任之感。徐州市人大常委、民盟徐州市委会专职副主委李六如是苏轼的“粉丝”,多年阅读、研究苏轼,写过多篇关于苏轼在徐州的文章,在网络上传播甚广,深受认可。

2022年2月4日和5日,封面新闻“寻路东坡”报道组,来到徐州。李六如站在苏轼曾治理过的黄河故道旁、苏堤北路之侧,对记者侃侃而谈,认真梳理、讲述苏轼与徐州之间的关系。

苏堤北路

他重点提到一个观点,“苏轼的政治生涯可以说从徐州真正开始的。徐州对于苏轼的人生是特殊和重要的,苏轼在徐州可以用‘三盛’来概括。苏轼到徐州上任之时,正处于40岁的年龄盛年,此乃第一盛;第二盛跟他在徐州的政绩有关——因为抗洪保城有功,他深受当地百姓爱戴,还受到皇帝的嘉奖,这也是他一生唯一一次得到皇帝的御笔嘉奖。此时他处于事业生涯之盛;第三个盛,来自文坛的认可。当年欧阳修已去世5年,文坛没有霸主。他在徐州的时候,修了黄楼以后,为了纪念黄楼,写了一首《九日黄楼作》,天下的英才都来唱和,写了很多的诗。后人还将这一时期苏轼的诗词作品集结成册,起名为‘黄楼集’,这一时期又称为‘黄楼时期’。苏轼在此奠定他的文坛霸主地位。”

黄楼奠定了苏轼的文坛霸主地位(陆明德提供)

苏轼曾做过八个地方的知州,其中以徐州和杭州的任期最长,政绩也最为卓著。“在徐州当知州的人很多,却只有苏轼被叫‘苏徐州’。”李六如感叹说,“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古彭州官何其多,千古怀念唯苏公’,正所谓‘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苏轼在徐州执政近两年,给徐州人民留下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却是无限的。”

在已经成为徐州名胜之一的黄楼上有诗联曰:“碧水柔波,不尽黎民厚意;黄楼明月,长留太守清风。”

徐州老百姓对苏轼铭记于心,世代流传。封面新闻记者此次在徐州,真切感受到,苏轼在徐州的痕迹之深,不光有苏轼纪念馆,在故黄河旁有“黄楼”,在大街上有苏堤北路、苏堤南路、苏堤小区,此外有苏公岛、苏公桥、苏公塔,以及苏公塔对面的杏花村,就是根据当年苏轼描写云龙山西山坡景色的诗“一色杏花三十里,新郎君去马如飞”而建,来到徐州半天就找到了来自多个行业的多位苏轼研究者、苏轼文化爱好者……

徐州苏轼纪念馆

在徐州,记者近距离体验到与苏公跨时代的心灵联结。


那一年

苏轼带领抗洪保城战


“早在清代,黄河改道,就已经不走这儿过了,但徐州人现在还是说黄河,准确说是故黄河。”一到徐州市中心,就遇到一条波光粼粼的河,偶遇一位晨练的当地80岁老人,如此说道。在苏轼所处的北宋时期,这段故黄河是汴水河道。苏轼当时有首诗中写道,叫“古汴从西来,引我向南京”。此处的南京,是指现在的商丘。

位于江苏、山东、河南、安徽四省交界处的徐州,是明清时期京杭运河与黄河的交汇处,同时在古代也是汴、泗二水的交汇处,在历史上这里是极为重要的交通枢纽,同时因其地理位置而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在1855年改道流经山东之前,黄河因流经徐州给徐州带来了便利的水路交通,同时也给徐州带来了严重的水灾洪患。

黄河曾经流经徐州路线图

公元1077年7月,苏轼刚到徐州上任知州两个多月之时,黄淮地区连降暴雨,黄河决口于澶州(今河南濮阳一带)。之后大水沿着汴水到了徐州,大雨日夜不止,满眼是一片汪洋。水漫城壁,若是城墙一倒,则整个徐州城就淹在水底了,情势非常危急。作为地方长官的苏轼,组织、带领徐州居民进行了一次可歌可泣的抗洪斗争。刚上任不久,苏轼就面临的是这种即将城破人亡的危机,考验着他处理应急突发事件的才干。他临危不惧,以身帅之,与城存亡,喊出了“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的声音。

苏轼当年抗洪保城还原图

在徐州工作、生活的中国矿业大学文博中心研究室主任胡其伟,对封面新闻记者讲述了这段历史。“苏轼在徐州城西门修堤筑坝,把一部分的水引导排出去,然后一部分的水沿着汴河汇入泗水。在他之前,一发大水,大家就只会逃跑避难。但苏轼却表现得很有担当和勇气,决心带领大家一起众志成城,想办法抗洪。比如他首先制止富民‘争出避水’,安定民心。宋代为防止地方军权的集中,地方知州没有权力调动禁军。苏轼亲自去劝说并感动禁军长官,答应一起救险。”

在此期间,苏轼与抗洪军民共进退,在大堤上住了几十天,一直活跃在抗洪救灾的第一线。在苏轼的组织、指挥和影响下,其他官吏也不敢怠慢,这样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终于制止了大水灌城的惨祸。

在抗洪过程中,苏轼表现出不俗的智慧,一方面加固徐州城墙,阻遏洪水灌城,另一方面带着士卒抓紧时间在徐州城东南角、向南山( 户部山)方向筑一高堤。堤成之明日,水自东南隅入,遇堤而止。终于在十月初五洪水消退,徐州城的危机暂时解除了。经过45天的奋战,大水退去,徐州城转危为安。

苏轼在徐州抗洪场景还原雕像

宋神宗闻苏轼领导徐州抗洪成功,大喜,遂下敕书,予以表彰。《奖谕敕记》中写道,“敕苏某。......河之为中国患久矣,乃者堤溃东注,衍及徐方,而民人保局,城郭增固,徒得汝以安也。使者屡以言,朕甚嘉之。”

苏轼以其“以身帅之,与城存亡”战胜洪水的壮举,深得徐州人民的感激和爱戴,千百年来,苏轼治水的佳话广为流传。

苏轼所修的堤长三百丈,拱卫徐州城,历百年而不废。后人出于纪念之意,将此堤命名为“苏堤”。如今,徐州的苏堤,虽然在大地上已经荡然无存,但却保留在当地人的文化脉络中。以苏堤命名的小区和道路,在徐州都是处于闹市中心,提醒着人们,苏轼曾为保护这座城付出过巨大的心血。


那一年

有一场成为千秋佳话的“黄楼诗会”


为了防止大水再度威胁,苏轼一方面奏请朝廷防洪款项,另一方面组织百姓筑堤固岸,于城东门建筑高楼。元丰元年(1078)二月动工,在城东门挡水要冲处建造了两层高楼,八月十二日完工。因古人相信“水受制于土”,黄色五行属土,所以涂上黄土,并取名“黄楼”,包含有“土实胜水”的意义。黄楼临黄河而立,充分表示了苏轼对黄河洪水的警觉。这就是黄楼一名的由来。当时黄楼的建筑非常宏伟,苏轼曾对此作过这样的评价:“黄楼高十丈,下建五丈旗。楚山以为城,泗水以为池……”

1078年九九重阳节,苏轼大宴宾客,举行典礼,奏乐庆贺黄楼落成。他高兴地写下《九日黄楼作》诗篇留作纪念,追怀治水经过。苏辙、秦观,虽然没有赶上“黄楼会”,也都分别寄来了《黄楼赋》,苏轼对这两篇赋文大加赞赏,并马上写诗给秦观,表示感谢;另外将苏辙《黄楼赋》亲笔书写,镌刻成碑,立在黄楼内。还有其他诗人咏诗作赋,诗文唱和,佳作迭出,史称“黄楼诗会”或“黄楼庆典”,是文学史上一段佳话。

从此,黄楼成为徐州富有历史意义的名胜古迹,“黄楼赏月”也成为徐州古八景之一。为表达徐州人民对苏轼的怀念。1986年,徐州市人民政府决定重建被毁的黄楼,并于1988年建成对外开放。

“如今的黄楼,已成为徐州人民代代相传的‘黄楼精神’的一个地标建筑。我认为,我们当前就亟需继续弘扬这种‘黄楼精神’,激励徐州人敢为善为,落实。”李六如说。


那一年

苏轼为徐州第一次发现煤炭


苏轼是全才,对此我们已经有充分了解。但当人们了解到苏轼还是中国煤矿史上绕不开的人物时,仍会忍不住感到意外和惊叹。

封面新闻记者采访在故黄河遗址中国矿业大学文博中心研究室主任

据中国宋代文学学会会长、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南京大学教授莫砺锋在讲座中透露,位于江苏徐州的中国矿业大学成立了一个苏轼文化研究中心。因为苏轼被视为中国采煤事业的先驱,他在徐州做知州时发现了徐州的煤矿,而正是从那时起,徐州煤矿开始被开发。

封面新闻记者此次在徐州采访,也聆听了当地学者对苏轼与徐州煤矿之间来龙去脉的研究和讲述。徐州苏轼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张本刚介绍,“徐州的冬季,大雪过后,往往柴薪奇缺。为解决徐州居民冬季的烧柴困难,苏轼根据徐州地理环境和掌握的线索,反复考察、勘探,派人四处找寻‘石炭’(即煤炭),终于在1078年12月在白土镇孤山勘探到了石炭,并组织开采,解决了民众冬季燃料问题。”

苏轼还撰诗文详细记述了徐州煤炭的开采背景、规模以及关于煤炭的使用用途。“君不见前年雨雪行人断,城中居民风裂骭。湿薪半束抱衾裯,日暮敲门无处换。岂料山中有遗宝,磊落如瑿万车炭。流膏迸液无人知,阵阵腥风自吹散。”这是江苏对发现煤炭最早的历史记载。自此开启了徐州近千年的煤炭产业发展史,徐州也成为了近现代著名的产煤城市。

在张本刚看来,苏轼在徐州发现煤炭至今被民众感念,“苏轼在离开到徐州上任到现在已经是946年,自苏轼发现的煤炭一直开采到现在,也可以说正是苏公千年前点燃的这一膛炉火,一直燃烧了千年,温暖了徐州云龙的山水,也温暖了徐州的千家万户。徐州百姓要感谢苏轼,感谢爱民如子的苏太守。”


那一年

苏轼在黄楼获得了知音友谊


醉卧石床,鹤归来兮。

苏轼邀请前来参加“黄楼庆典”之一的友人王巩,在徐州做十日游。

有朋至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很可能是苏轼一生中,非常快乐的一段日子。

在与朋友在一起亲近大自然的时候,苏轼大概会想起自己多年前跟父亲、弟弟一起,从家乡眉山从水路、陆路到开封赶考的三个月,互相唱和,饱览山河的美好时光吧。

有一天,苏轼带友人去云龙山游玩,路过黄茅冈,因为开心喝酒喝醉了,写下一首诗:“醉中走上黄茅冈,满冈乱石如群羊。冈头醉倒石作床,仰看白云天茫茫。歌声落谷秋风长,路人举首东南望,拍手大笑使君狂。”

云龙山黄茅冈

2月5日下午,封面新闻记者在徐州市80岁高龄的苏轼研究专家陆明德的带领下,前往云龙山上的黄茅冈来了一次访古之旅。陆老师是住在苏堤路苏堤小区研究苏轼的老专家,虽已白发苍苍,提起苏轼却激情澎湃,“老夫聊发少年狂”。

奇妙的是,900多年后的今天,在黄茅冈上看到的石头,依然是“满冈乱石如群羊”的场景。因为东坡“冈头醉倒石作床”的佳话,在云龙山上,至今有石床、醉石亭等相关遗迹,成为后世历代喜爱苏轼的人们前来踏访的名胜,现在也是客人到徐州的必游之地。

苏轼当年曾醉卧的黄茅冈

苏东坡在密州时,曾写下《超然台记》。文中说,“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哺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据陆明德研究介绍,苏轼至徐州期间,曾经10次登上云龙山,登山览胜。山上有一个人叫隐士张天骥,自号“云龙山人”,因山人饲养两只仙鹤,每日清晨在放鹤亭前放飞。苏轼任徐州知州,常带宾客、僚吏登山揽胜。亭建后,他频入亭饮酒,张山人“惯作酒伴”“提壶劝酒”。二人性情相投,结为好友。张山人请苏轼为放鹤亭题写文章,这就是被收入《古文观止》里的千古名文《放鹤亭记》。“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苏轼的《放鹤亭记》被收录至《古文观止》

如今的云龙山,放鹤亭依然伫立。亭南北长11.95米,东西深4.95米,歇山飞檐,古朴幽雅,门上悬匾,上书苏轼手迹“放鹤亭”三个大字。因朝代更替动荡,以及千百年来的风摧雨蚀,最初的放鹤亭倾毁,现存的放鹤亭乃是后人在原址上修葺而成。

放鹤亭


苏子别徐

万人相送


苏轼自熙宁十年(1077年)四月至元丰二年(1079年)三月,在徐州任知州整整24个月(因为有闰月)。之后,苏轼由徐州调任湖州知州。在徐州期间,他创造了地方行政上的高峰。徐州民众感念他,他对徐州的感情也很深。

离别徐州赴任他处的途中,百姓与他彼此都恋恋不舍。苏轼为此写了《罢徐州,往南京,马上走笔寄子由五首》《江城子·别徐州》《减字木兰花·彭门留别》《留别叔通、元弼、坦夫》《灵璧张氏园记》等9篇告别诗。这是他一生中写送别诗文最多的一个地方。

陆明德在黄茅冈接受封面新闻记者采访

离开徐州那一天,他骑马出城,发现城门内外,已密密麻麻挤满了从四面八方赶来的父老乡亲。此情此景,苏轼深受感动,含泪饱蘸深情地写下《罢徐州,往南京,马上走笔寄子由五首》,其一曰:“吏民莫扳援,歌管莫凄咽。吾生如寄耳,宁独为此别。别离随处有,悲恼缘爱结。而我本无恩,此涕谁为设。纷纷等儿戏,鞭镫遭割截。道边双石人,几见太守发。有知当解笑,抚掌冠缨绝。”

“这首词最突出的特点便是‘真’,情真,景真,抒发了他对徐州风物人情的无限留恋,显然他已把徐州当成了他的故乡。”陆明德说。

分析这九首送别诗,陆明德还总结出几个“前所未有”。“送行的队伍,从衙门口一直延伸到云龙山下,延续到汴水河边的码头,规模之大,前所未有;割蹬截鞭,千方挽留,前所未有;马前跪拜,敬酒送别,千恩万谢,前所未有;马上走笔,一连五首,前所未有。马上走笔,即情赋诗,必须具有深厚的文学功底,具有高超的书法艺术。一连五首,在中国文学史上绝无仅有。”

陆明德在云龙山回望苏轼醉卧之处

在《灵璧张氏园记》中,苏轼还表达出在徐州隐居归老的念头:“余为彭城二年,乐其风土。将去不忍,而彭城之父老亦莫余厌也,将买田于泗水之上而老焉。南望灵壁,鸡犬之声相闻,幅巾杖屦,岁时往来于张氏之园,以与其子孙游,将必有日矣。”


因为有徐州苏轼

方成就黄州东坡


爱才重情的苏轼,在徐州与当地青年王迥、王适结为忘年之交,对他们很照顾和喜爱。其中王适,贤而有文,朴实厚重,喜怒不见辞色,与苏辙很相像。有一次,苏轼有个四川同乡张师厚赴京赶考,顺道先过徐州来谒苏轼,当时庭中杏花盛开,大家在月下置酒共饮。苏轼作《月夜与客饮杏花下》一诗。其中后几句是“花间置酒清香发,争挽长条落香雪。山城酒薄不堪饮,劝君且吸杯中月。洞箫声断月明中,惟忧月落酒杯空。明朝卷地春风恶,但见绿叶栖残红。”

几百年后, 这首诗被当代作家李一冰看到,内心震动。其在1979年完稿的《苏东坡新传》中写道,“苏轼与三个青年后辈,饮酒花下,其乐融融,何以忽然会有最后这两句诗语,当时不大容易索解。但是后来,距此不过四个多月,就发生乌台诗狱这场横祸,‘明朝卷地春风恶,但见绿叶栖残红’,莫非这就是所谓“诗谶”?

古黄河公园已成为徐州人休闲之处

几个月后,苏轼的人生将品尝人生第一杯浓愁的苦酒。从开封的庙堂之高,到黄州的赤壁之下,苏轼变成了苏东坡,成为“独来往”“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幽人”。在疗伤的时日里,他应该也会怀念、庆幸自己还有过一段徐州知州岁月。在此期间,他全力以赴,为政务殚精竭虑,治理黄河抗洪有功,救民于水火,深受爱戴。他用真心和才华吸引朋友来往,获得了宝贵的知音。

人们在惊艳苏东坡大江东去的文学巅峰时,不要忽视他的徐州岁月。徐州岁月,在苏轼心里,一定是美好的经验,成为支撑着他的一份力量,使他虽有气馁但不绝望,最终迎来了文学艺术成就上的一个最高峰,于是人间才有了《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赤壁赋》以及《寒食帖》。

回望云龙山,走过黄茅冈,驻足放鹤亭,我们仿佛看到42岁的苏轼,意气风发,阳光灿烂,忧郁只有一点点。

我们只道坡仙“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与淡泊,却不知面对滔天的黄河,他都毫无惧色,“沙湖道中遇雨”又能算甚?

“千古文人一东坡”,便是如此一步一步,淬炼而出。

(感谢民盟徐州市委会、徐州市云龙湖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 、徐州青岭书院对本文相关采访工作的支持)

END


评论 16

  • 万山行人 2023-03-30 发表于湖北

    惟愿一识苏徐州。

  • f大英县河边镇m2075842 2023-02-14 发表于四川

    一座城成了他的名

  • 烤包子喵一团 2023-02-14 发表于四川

    支持

查看更多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