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片“瀑布式”脱落,凤阳县鼓楼何以越修越险?|封面评论

封面区块链 该文章已上链 >

封面新闻 2025-05-20 18:03 400138

□蒋璟璟

5月19日傍晚,安徽凤阳县鼓楼上的瓦片发生大面积脱落。现场视频显示,鼓楼最高层的一面斜坡上的瓦片不断往下掉,目击者称持续一两分钟,现场烟尘弥漫。20日上午,安徽凤阳县文化和旅游局通报称,2017年以来,鼓楼楼宇零星出现屋顶部分瓦片脱落、檐板损毁。2023年5月,通过公开招标,确定了项目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2024年3月竣工验收。媒体梳理发现,瓦片脱落事故距竣工验收才刚刚过去一年多。(澎湃新闻)

修缮竣工刚满一年,鼓楼瓦片就“瀑布式”落下。就流出的现场视频看,“意外瞬间”可谓极具视觉冲击力。掉瓦掉得如此排山倒海,万幸无人被砸受伤。相较于心有余悸的后怕,公众事后审视此事,想必更多的还是困惑。在一般认知中,老旧建筑的“维修改造”首先就是一个排险项目。试问,凤阳县鼓楼,怎么反倒是“越修越险”,甚至差点酿成大祸呢?几百万的工程款花出去了,就换来如此离谱的结果,这是各方万万不能接受的。

综合种种信息看,鼓楼瓦片“瀑布式”脱落的时段,现场并没有明显的极端天气,所以很难将之归因为“不可抗力”。外因被排除后,工程本身的“内因”,自然就成了被审视的对象。很多网友基于下意识的直觉与经验判断,已在追问一年前的那场修缮:是不是偷工减料的豆腐渣工程?招标、监理、验收等环节,是不是有猫腻?与之相关的民间审查系统一旦启动,各种真真假假的起底爆料、热搜词条,便会层出不穷。舆情汹汹,流量可能逼近真相,却也可能诱导“失真”。

网络平台以内容创作、信息分发、流量激励捏合的“野生事故调查组”,在很多热点个案中,深度主导了舆论的走向。此次凤阳鼓楼瓦片“瀑布式”脱落事件,同样不出所料地,被迅速牵引进了这套“众断和心断”体系之中。尽管官方刚刚宣布开启调查,但想必不少人早已“心有定见”。如若官方的结论与网络的推断有所出入,那么想必又是一轮舆情——这事实上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当地官方该如何充分展现中立、客观公允的立场?该如何把调查做细、把证据做实?

在不少案例中,职能部门的调查不过是“验证了猜想”而已,但世间本来的逻辑,其实是“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凤阳鼓楼瓦片“瀑布式”脱落,到底是意外耦合,又或者说工艺缺陷、施工不当?之于此,真相很重要,而在当下的网络舆论场生态内,当地职能部门确定事实、厘清责任、沟通说服的方式与姿态,或许还要更为重要。

评论 6

  • fm573256 2025-05-21 发表于四川

    危险呢

  • 趴趴熊 2025-05-20 发表于四川

    修的撒子

  • 宜家的春天 2025-05-20 发表于四川

    需要一个交代

查看更多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