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传》作者郭久麟追忆三次采访:大师风采 百姓情怀

封面区块链 该文章已上链 >

封面新闻 2021-05-23 19:17 43972

封面新闻见习记者 李茂佳

“听到袁老去世的消息,我感到十分悲痛。他是中国“国宝级”的人物,是中国最伟大的农业科学家,他的离世是中国甚至是全世界的巨大损失。他虽然去世了,但留下来的科研成果还会继续造福于人民,他还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我想用两个词形容他:大师风采和百姓情怀。”《袁隆平传》作者、四川外国语大学教授、作家郭久麟先生,在袁隆平院士去世后的第二天接受封面新闻记者专访时说。

袁隆平、郭久麟合影。

大师风采

2015年,中国作家协会倡议中国作家应该多写一写科学家,“但是写谁呢?”郭久麟一直在思考。2015年春节期间,当郭久麟在西南大学散步时,突然一下想到,西南大学最突出、最杰出的校友不就是袁隆平院士吗?

为写好《袁隆平传》,郭久麟曾三次采访袁隆平院士。2015年4月1日,郭久麟在西南大学出版社社长米家德和西南大学校友会秘书长龚常智的陪同下,去到海南三亚杂交水稻研究现场第一次采访袁隆平。

“他看上去就像一个朴实的老农民,满脸的风霜、皱纹,刻满了岁月的痕迹,但是他谈话的时候特别有精神,走路也非常有精神。”郭久麟回忆起第一次见到袁隆平时的场景,“我们在三亚杂交水稻实验田旁一起交谈,他给我讲起了自己的'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袁隆平传》

这两个梦是如何产生的呢?袁隆平告诉郭久麟,50年代末期,农民生活非常困难,他亲眼看到一些人饿死在大街上,作为一个搞农业科学研究的人,看到这样的情况,他觉得自己一定要用学到的知识改变农村现状,要让老百姓吃饱饭。

在郭久麟看来,袁隆平是一个勇于探索,敢与创新,为了完成科研任务,不惧艰险的人。郭久麟举例,水稻在湖南一年只长一季,而在云南和海南一年能生长两季甚至三季,因此袁隆平连着好几年都去云南或海南搞水稻培植,村里租房、冒着酷暑,甚至整个春节都待在那里,不回家过年。

“有一次袁隆平和几位同事在云南遇到了地震,在村里租的房子都快被震塌了,村支书赶来叫他们快回去,并表示村里人会帮他们搞实验,但袁隆平坚持不回家,说实验必须得亲手做,整个余震他都守在那里。”

随后的两次采访都是在湖南长沙研究中心,“袁老总是给人很平易近人的印象。”郭久麟表示,2016年8月17日,袁隆平到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席《袁隆平传》首发式,他说这是他最喜欢的一部传记。

《袁隆平传》作者郭久麟。

百姓情怀

1964年,袁隆平在试验稻田中找到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株”,人工授粉结出数百粒第一代雄性不育株种子。1965年,他又在14000多个稻穗中找到6株不育株,其中4株成功繁殖1-2代。

郭久麟介绍,在1971年,袁隆平正式向湖南省农科院提出,“我把新培育出来的杂交水稻品种全部贡献出来,你们请全国的水稻专家到我这儿来一起研究。”

众所周知,对于科学家来说,一个科研成果背后隐藏着的是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当别人问袁隆平为什么要将自己的科研成果贡献出来时,他回答:“我们要抢时间啊,只有大家一起搞,才搞得快呀!”

袁隆平曾赠送给郭久麟的诗

“不仅如此,当水稻培训科学班成立后,袁隆平还经常给大家做饭吃,热情招待来自全国五湖四海的农业科学家。”郭久麟说,从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研究杂交水稻至今,袁隆平一直坚持一心一意搞科学研究,不在乎个人名利。在他的带领下,我国的杂交水稻研究一直处于全世界的最前列,引领世界杂交水稻科研几十年,这是非常令人敬佩的!

为了培养更多的年轻人才,袁隆平还将自己获得的全部奖金捐献了出来,每年奖授给那些为祖国作出创造性贡献的杰出科学工作者们,加快了中国科学研究进步的速度。

郭久麟还讲到,袁隆平曾赠送给他一首诗:山外青山楼外楼,科学探秘永无休。成功亦使人陶醉,莫把百尺当尽头。“我觉得这首诗就是他不懈奋斗的精神的写照。”

评论 1

  • 秦岭之巅巅 2021-05-24

    [流泪]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