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长”来了:守牢耕地保护“红线,筑牢乡村振兴“耕”基|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

封面区块链 该文章已上链 >

封面新闻 2022-11-24 21:49 233937


杨波 封面新闻记者 苏定伟 实习生 肖琪 魏明会

11月24日,初冬,田野里一处薄雾,52岁的张小平站在一个田坎上,眼前一片片碧绿的油菜,对面缓坡上全是青青的麦苗。“要将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中。”这是田长张小平开展工作的口头禅。他是这里的村支书,也是村里的“田长”,每天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巡查脚下这片耕地,精心呵护、打理。

日前,南充下发《关于全面推行田长制实施方案》,要求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非粮化”,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到2022年年底,市、县、乡、村四级田长制责任体系初步建立,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责任全覆盖,每一块耕地都有田长负责。到2025年年底,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覆盖、无缝隙”的耕地保护格局。

一地两用,田地收益提高了


四川南充高坪区会龙镇熊家桥村,乡村振兴示范村,离南充城区30公里。尽管靠近318国道,以前村里撂荒地多,地块不成形,无法机械化耕种,土地收益低下。封面新闻记者赶到时,村党总支书记张小平正在村道边安排农事,几位村民正在油菜里松土。油菜地里,拉起巨大的标语,“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新的熊家桥是原熊家桥和犁园寺两个大的村子合并而成,共有村民3978人,耕地5380亩。张小平介绍,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开垦了村里600多亩撂荒地,小田并大田,零散土地拼成“新大陆”,大型机械可以下田下地耕种了。在张小平的身后,原来是一块失耕的荒地,今年村里发动10多名党员将其翻耕。几场秋雨过后,翻耕后的土地散发着泥土的清新味道,地块一侧,一块“党员干部责任田”的公示牌格外醒目,在公示牌上,明确标注了田块的责任人、耕地面积和种植作物等。

“低处平坦地带原来是水田,水稻收割后,马上开始种油菜。”张小平介绍,原来的水田一年只种一季水稻,高标准整治后,变成水旱两地,可以加种油菜。“杂草杂树得到清除,机器能开到每一个田块,而且旱能灌、涝能排,农民种田轻松多了。”张小平说,村里现在都种两季,且水稻亩产提高到1000斤,总产值比原来翻了一倍。

整治荒地,村民倒拿补贴种庄稼


“我种的还不算多,才100亩。”60岁的杨世银站在油菜地里,一个劲儿地说党的政策好。他租种的100亩土地,不但没有给租金,反而每亩地有国家的补贴。

“以前土地金贵,田边地角时有村民为争土地发生纠纷。后村民纷纷外出务工,土地又荒了不少。”看着一大片好田好地荒芜,种了一辈子庄稼的杨世银曾经困惑了很久。“中国人这么多,大家都要吃饭,哪来这么多粮食啊?土地荒了,不种庄稼多可惜。”

脱贫攻坚的春风吹到这里,杨世银感受到沉寂的土地在苏醒过来了,一条条宽阔的水泥路修到村里,家家户户通便道。一辆辆大型机械开进了村子,国家给钱,开荒种地。杨世银仿佛年轻了好几岁,承包村里改造的100亩荒田荒地。每亩还拿到了国家政策补助几百元。杨世银种上玉米、大豆和小麦,农忙里还得请人。

今年春节后,张小平多了一个职务,熊家桥村村级“田长”,下面11个社长则是社级“田长”。上任“田长”后,张小平定期到田间地头对撂荒地整治情况进行巡查,并将情况及时上报给高坪区农业农村局,同时发动村上党员干部带领村民积极开荒,把每块地都利用起来。

端牢饭碗,土地是村民的命根子


采访时,施工人员正在村里修水渠,标准化的水渠将一块块田地围起来,螺溪河从村里穿过,通过村里的两个提灌站向水渠供水,每块田地都有进水口、排水口和水渠相联。“以前靠天吃饭,现在靠科技了!”集中连片的农田平整肥沃,设施配套齐全,村民杨清华沿着拉好的辅助线,等距离将油菜苗移栽到高标准农田里。今年4月底,她家中6亩田地全部改成高标准农田,种植的水稻亩产近千斤,每亩纯收益近300元。水稻丰收后,镇上又派遣农技员送来油菜移栽技术,今年的粮食增产、收入增加有了坚实保障。

今年以来,会龙镇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以村为主体,将全镇13000余亩土地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平整农田、改良土壤、兴修水利、整修田间道路与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等内容,给村民带来的是生产的便利和丰收的希望。每村成立工作专班,以“网格化”“包干制”下沉责任,全力推动“小田”变“大田”、“碎田”变“整田”。通过“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加强利益联结,建设350亩“百亩攻关田”,推广水稻、小麦“两季轮作”提高土地使用率。

据了解,南充高坪区现已初步形成“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2.87万亩,预计项目区农产品总产量增加670.6万公斤,农业总产值增加1207.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431.8元。

“田长”来了,他们不仅精心守护好耕地,而且村村还要从土地里刨出一个个“金娃娃”,高坪区将从单一的农产品种植转为特色高效农业发展,从农业“单打独斗”到农、文、旅融合,全面激发农民内生动力、激发土地活力,建设一个个秀美富裕新农村。

记者手记>>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粮食安全关系到中国14亿人口的饭碗。我在初冬的早晨来到了这个离南充城区30公里的村庄,想亲眼看看他们是如何守住耕地红线,如何向土地要“金娃娃”。

成片的撂荒地不见了,散乱的地块也不见了。航拍镜头里,碧绿的油菜和麦苗整齐划一,像种在画布上一样。现在,种田不再脸朝黄土背朝天,不再靠天吃饭,也不再肩挑背磨。高标准的农田有成熟的灌溉系统、杀虫装置,大型机械可以进场耕种和收割。90%的土地都流转给农业公司和种粮大户了,一家一户不再栓在土地上,他们除了收取租金外,还可以在家门的农业公司打工挣钱。80元一天,按天结算。村里也办起了农产品加工房,不怕天干雨淋,初加工后,农产品附加值大大增加。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熊家桥的村民们正在依靠自己的勤劳和智慧,踏实践行党的二十大精神,牢牢守住耕地红线。

沐浴党的二十大东风,南充印发《关于全面推行田长制实施方案》,设立市、县、乡、村四级田长,更是将耕地保护制度化、长期化。这,就是一个农业大市的责任和担当。

评论 2

  • 过气枭雄 2022-11-29

    田地保长

  • misworld 2022-11-25

    幸福的田野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