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杨力 杨博 杨涛 摄影报道




9月18日上午10点,一声声或长或急的防空警报声,再次响彻成都上空,路上有汽车鸣笛呼应,也有行人驻足默念……今天,距“九一八事变”已过去94年。
随着警报声持续,那段关于大轰炸,关于出川抗战的记忆,再度如潮水般在川人的心底翻涌:1938年至1944年,日寇对四川各地进行了长达6年的轰炸。据不完全统计,全省伤亡人数近5万人,仅成都就造成5千余人死伤。在人民公园内的“成都大轰炸遇难同胞纪念雕塑”旁,刻下的部分遇难同胞名单中,最小遇难者仅1岁。
“以前警报一响,全城的人都往外跑。”川军抗战历史研究者何允中回忆,小时候家人带着他跑警报、躲轰炸,如今,警报再次响起,其意义十分重要,是提醒后人铭记历史,勿忘先烈,勿忘国耻。

大轰炸下的成都
四种防空警报信号成百姓救命绳
18日上午10点开始的防空警报试鸣信号,分为预先警报、空袭警报和解除警报3种。据9月2日,成都市人民政府发布的《通告》显示,预先警报:10时00分开始试鸣,鸣36秒,停24秒,反复3遍,时长3分钟;空袭警报:10时06分开始试鸣,鸣6秒,停6秒,反复15遍,时长3分钟;解除警报:10时12分开始试鸣,连续鸣响3分钟。
早在80多年前,四川在抗战期间也建立并统一了防空警报的预警机制。
成都大轰炸遇难同胞纪念雕塑
曾任四川省防空司令部监视队副队长的刘景轼(已于2019年离世)此前接受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采访时回忆,在经历数次轰炸,特别是“六·一一”大轰炸后,为了给广大百姓提前预警,减少生命财产损失,成都迅速建立了一套防空预警机制,“是成都百姓躲避轰炸的救命绳之一。”
他说,那时的警报类别,与现在很像。不同的是,多了一种“预行警报”,且警报的长短组合也有不同。
他说,“预行警报”不用拉响警报器,疑有敌机会飞临成都时,会有人员在各大街口手持黄布旗;二是“空袭警报”,会有警报器发出“呜呜呜”较为急促的声音,提醒日机已飞抵重庆等地,大街上全是往城外跑的百姓;第三种是“紧急警报”,表示日机已经临近了;最后一种“解除警报”,声音拉得特别长,表明日机已飞走,“防空警报就是一条百姓的救命绳啊。”
根据《抗战时期的四川——档案史料汇编》记录,1941年3月,四川省发布了《防空警报信号大纲》《四川防空警报信号实施细则》,统一各地不一致的防空警报信号。
弹片划过的梳妆台上
见证了成都大轰炸历史
在建川博物馆里陈列着一个普通的梳妆台,台面上有三个弹痕,是当年成都大轰炸中炸弹的弹片留下的。这个梳妆台是成都大轰炸的历史见证,它的主人李幼霞是成都大轰炸的亲历者。
李幼霞用的梳妆台
那年,李幼霞刚刚20岁,和公公、婆婆、大伯二伯同住在金马街的一个大院里。她住院子最里边的房间,娘家陪嫁的家具梳妆台、衣柜就摆放在屋里。“那几年,跑警报已成了家常便饭。警报一响,我们就带着大包小包和小孩跑。有时,一天要跑好几次,每次警报解除后,人们不仅担心家里的安全,还要四处打听被炸的地方、人员的伤亡情况,更担心亲人、朋友的安危。”李幼霞在自述信中写道,她的二姐,就是在日本鬼子炸皇城(现省科技馆位置)时被炸断了双腿,因流血过多而无法救治离开人世的。
警报声,又一次骤然响起。李幼霞回忆,她拿起常备的挎包,抱上孩子往外跑。“刚跑到一个大菜地边,就听见鬼子飞机的轰鸣声,我把孩子往菜地里一塞,自己也趴在菜地里,不一会儿就听到炸弹爆炸的声音此起彼伏的响着,震耳欲聋,爆炸声、燃烧声交织在一起……”直到人们相互呼唤着寻找亲人时,她才从惊恐中清醒过来,抱着孩子往家里赶。
梳妆台上的弹痕
“到家时,我不由得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院门处被炸弹炸了一个大坑,我大伯和守门人被炸死在院子里,院里大部分房屋已被炸成了一片瓦砾,我住的那间房子还歪歪斜斜地独留在那片瓦砾中,有处墙已被震坏,房中大部分家具已被倒塌的墙和弹片打烂,梳妆台被弹片划过后,玻璃被震坏,台面留下3个弹片痕迹外,基本完好,故一直保留使用到现在。”她这样写道。
梳妆台上的弹痕
赴日索赔诉讼
受害者至今仍在等待公正判决
据《四川省抗日战争时期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记录:1938年1月30日,日军飞机首次对四川进行侦察活动……自1938年11月8日轰炸成都开始,至1944年12月18日日军飞机在成都等地投弹为止,对四川实施狂轰滥炸。
成都大轰炸遇难同胞名单
“对遭遇轰炸的那天晚上印象很深。”9月17日,成都大轰炸亲历者何梦珈告诉记者,当年她6岁,住在暑袜北街,一天晚上突然响起了警报声,全家人从睡梦中惊醒,父母抱着她和弟弟就往郊外跑,街上到处都是避难的人,当时很害怕。他们一家人跑到了郊外一处收过庄家的地里,靠着田埂躲了起来,“我们躲好后,看见父亲白色裤子漏出来,我还用他的长衫去盖住,担心白色太显眼,被日本人的飞机看见。”她说,当晚不记得呆了多久,后来就睡着了,也不记得什么时候回到家里的。
1941年7月27日上午,侵华日军出动108架飞机,对成都进行狂轰滥炸。伴随着警报声,年幼的成都市民文仲(已故)在母亲的怀抱下逃难。
“七·二七”空袭
还没跑到城外,日机便黑压压地来了一大群。“飞机飞得很低,里面坐的鬼子都看得到。”此前,在接受华西都市报采访时,文仲说,他家当时位于永靖街,受到了猛烈轰炸。“我家的铺面大门震破,屋架歪斜,房顶上的瓦片全部破碎。屋外全是黄沙和碎片,众多被炸死的街坊邻居埋在废墟下,哭声四起。”文仲回忆。由于轰炸的剧烈声响震破了文仲的左耳鼓膜,加上轰炸后家境困苦,左耳失聪困扰了他70多年。
同样是在1941年7月27日的大轰炸中,成都市民苏良秀失去了6位亲人,自己也身受重伤。据苏良秀“证言”:当时,10岁的苏良秀正在家里玩耍,屋外突然响起了防空警报,她的母亲拉着孩子们躲到院子里的核桃树下。日本人的轰炸机投下了炸弹,正好命中核桃树,苏良秀的祖母苏黎氏、母亲苏贾氏、小姑妈苏绍群、表姑达凤英、大弟苏良兄、二弟苏良酬6人当场被炸死,苏良秀本人及另外3人身受重伤,她的弟弟也因为头部受创,留下伤残。
成都大轰炸中被炸毁的房屋。(翻拍于成都市人民公园)
自2005年重庆地区日军“无差别轰炸”受害者自发组成对日民间索赔团开始,“成都大轰炸”的受害者也逐渐走上了索赔之路。2008年7月3日,成都22名大轰炸受害者在日本东京正式提出诉讼。2010年1月27日,日本东京地方法院进行了“四川大轰炸”索赔案的第12次开庭审理……直到如今,已经95岁的苏良秀等亲历者、受害者,仍在等待一个公正的判决,等待一份迟来的道歉。
成都大轰炸中被炸毁的房屋。(翻拍于成都市人民公园)
“大轰炸没有摧毁中国人民的抗战意志。”何允中说,在抗战年代,反而更加激励了全国民众的抗日决心,如今的和平年代,警报声响,警钟长鸣,也是提醒后人,铭记历史,勿忘先烈,勿忘国耻。
成都民众推拉石碾修建机场,助轰炸机起飞轰炸日军。来源:封面新闻资料图片
评论 2
长风而过 2025-09-18 发表于四川
铭记历史,勿忘国耻
路过蜻蜓 2025-09-18
铭记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