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秦怡 摄影报道
从首个“成都造”全尺寸人形机器人亮相,到“力争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达到1300亿元”的目标,从科技前沿、产业升级到社会治理、民生百态……今年的成都市两会,人工智能是当之无愧的焦点。
成都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到,今年将深入落实“人工智能+”行动。会场外,前往成都市郫都区政务服务中心的市民已经开始体验政务服务接入DeepSeek带来的高效与便捷。
“这是一个可以快速落地的应用场景。”提及郫都区刚刚上线的“AI公务员”,成都市人大代表、电子科技大学教授胡绍刚表示,政务系统拥抱大模型的应用服务是目前变革最快的纯数字域应用,成都的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应尽快聚焦到应用层生态培育。
成都市人大代表、电子科技大学教授胡绍刚
除了“AI公务员”
还可有更多应用生态
几天前,一台搭载国产芯片的智能终端化身“AI客服”出现在成都市郫都区政务服务中心。作为“AI客服”,它可随时接受市民的咨询提问,快速精准提供政策条款和办事指南并提供分步骤指引。
成都市郫都区政务中心的“AI公务员”
和此前亮相深圳福田的“AI数智员工”一样,它还可以作为“助手”快速帮助审核人员审核文书,提高办事效率。“接入DeepSeek大模型,办事效率大大提高。”2月27日,郫都区智慧政务技术服务中心主任孔繁强告诉记者,在介入DeepSeek之前,郫都的政务服务已经开始“数智员工”的服务探索。
政务系统积极拥抱DeepSeek,助力政府服务提质升级的同时,也引发社会热议,“AI越来越能干,是否意味着此类工作会被替代?”胡绍刚提到,社会对于人工智能的认识已经从期待与怀疑并存的萌芽期,进入到了兴奋与焦虑并存的狂热期,“类似的焦虑可以理解,可以通过科普等方式帮助公众快速进入到接纳并适应的理性期、创新和发展的成熟期。”未来应该思考的是,如何与AI共生共荣。
“当前大模型‘百模大战’的产业格局,本质上也是这场认知革命的必须阶段。”在胡绍刚看来,真正的革命性价值的爆发将在应用端呈现,为此,他认为除了“AI客服”模式这一类快速变革的纯数字域应用以外,成都的人工智能产业还可以有更多的应用生态,通过分层推进实现赋能甚至重塑现有产业、培育孵化未来产业。一方面,建立数据流通机制,破解数据孤岛问题,赋能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千行百业;另一方面,发展数字生命等未来硬科技领域,推动“数字域+物理域”协同创新。
大模型带来认知革命
建议加速社会认知转型
“正如蒸汽机延伸了人类体力,大模型正在指数级扩展人类智力边界。”胡绍刚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形容大模型技术带来的变化,它的突破让每个个体都拥有了专家级的智能外脑,这种“人脑+外脑”的共生体系是人类认知架构的重构。
也是如此,胡绍刚认为,未来每个人都有机会加入这场革命,加速社会认知转型显得尤为重要。他建议,成都可以开展全民AI素养计划,包括开展“认知革命”市民讲堂、编制行业转型指南,通过社区科普、企业培训播下重塑存量行业、发展增量业态的种子。
同时,打造“认知革命体验中心”,“比如,可以AI医疗诊断+AR/VR展示器官、病灶等,沉浸式展示AI对医疗行业的赋能,增强公众对新范式的感知与信心。”胡绍刚表示。
发展人工智能产业
可利用文创优势吸引全球创意人才
从游戏科学推出的《黑神话:悟空》火爆全球,到深度求索(DeepSeek)取得重大技术突破,再到宇树科技的机器人惊艳春晚舞台……今年以来,“杭州六小龙”成为引发舆论热议。关于它们“为什么会出现在杭州”的讨论不绝于耳,也引发城市反思。
事实上,成都在人工智能行业也早有布局。去年,成都有5款人工智能大模型通过国家备案,6个项目入选国家人工智能医疗器械创新任务揭榜优胜单位名单,胡绍刚认为,发展人工智能产业,成都有着核心优势。
装备制造与电子信息等产业集群带来的产业基础,近60所高等院校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百万级工业企业积累的产业数据富矿,“还有这座城市的创新生态和城市文化基因。”胡绍刚提到,成都的文创产业全国领先,创新创意人才密度高,安逸宽松的文化氛围孕育了成都创客创新试错的勇气。成都可以通过举办AI+艺术/游戏/科幻/影视等创作大赛,吸引全球创意人才;通过设立创新创意应用基金等鼓励方案,支持个人开发者和小微团队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探索新物种、新业态。从而,激活全民创新潜力,培育智能新物种和新业态孵化生态。
评论 17
茨木 2025-03-02 发表于四川
赞👍
社会感触观察人员 2025-02-28 发表于四川
成都速度,值得期待!
黑暗火力 2025-02-28 发表于四川
成都AI产业,未来已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