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杜郦邻:牛事

封面新闻 2021-12-09 13:39 45769

文/杜郦邻

上世纪70年代末,包产到户时,我们一家四口人分到四亩八分水田。其中,有二亩一分的水田位于云顶山的半山腰。堰水上不去,俗称望天田。我们有更形象的称呼:喊天田。意思是,如果天不下猛雨,田里便没有水,就没法插秧栽稻,所以“喊天也没用”。

整田自然离不开牛。作为世世代代都与土地打交道的人,谁都知道,没有牛,这两亩多水田就只有种豆或玉米。插秧季节,须得乘下大雨时,抓紧时间抢水,尽快把田犁出来,犁铧深耕,水渗得进,才不至于天一放晴,雨水几天就被蒸发了。

那晚,父亲和母亲商议一阵后,父亲带着我来到大伯家。大伯上午才分到一头水牛,父亲提出用两亩位于堰水下的田换他家缺水的田,再贴补点差价,养这头水牛。父亲还承诺:他们耕田时,父亲自来帮耕。我爸是上门女婿,两个孩子都小,大伯知道我家过得不容易,便同意了。

我跟着父亲,父亲跟着大伯,从他家简易牛圈里把牛牵回家。我家的牛圈最初是在茅草房旁边一个简易的草棚下,中间就隔着几捆柴草。这头牛儿从此成了我家的邻居,我从5岁到小学毕业,除了上学,每天早上和下午的事情只有一件:放牛。

母亲说,把牛管好了,才有大米饭吃,才有新衣服穿。我似懂非懂,反正就一年四季,日复一日地牵牛上山,找一处青草多的地方看着。只许它吃草,不许它糟踏庄稼。牛当然不会那么听话,常乘我不注意偷吃田地里的玉米叶子、豆苗、麦苗、秧苗等农作物。

这头牛儿作用果然大。每年春耕时,每逢大雨天,父母就披着蓑衣牵着牛儿去耕田。母亲糊田坎,糊严实了,雨水来临之际,才能蓄积更多的雨水,防止雨水从田坎边缘漏出去;父亲用这头牛耕田、耙田。母亲扯秧苗,父亲插秧,云顶山腰那几块田都插了秧苗。到了秋天,很远就能看到一片金黄。

有了牛,家里好像多了劳力。包产到户第一年,我家就扭转了借粮的局面。过年时,父母带着我们到县城裁缝铺给我和妹妹做了一套新衣服。我知道,里面有牛的功劳。每天睡前和早上起来,我和妹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牛圈看看,生怕牛儿有啥情况。

有一年夏天,我期末考试没考好,本来希望我们跳出龙门的父母隐隐约约透出不满。下午上山放牛时,牛乘我心不在焉的时候偷吃了刚扬花的稻子。我反应过来后,火冒三丈,随手拿起鞭子就抽它。开始几下,它默默承受着,知道不该偷嘴。我觉得抽几鞭不解气,又使劲打它。它“哞”的一声大叫,挣脱我手上的绳子往前跑。

我拿着鞭子在后面追,经过两块稻田才追上它。偷了嘴,居然还敢跑!我气不打一处,更加使劲抽它。它又跑,再抽。后来,它不跑了,反过身来,盯着我,呼呼喘气,口边都是白沫,眼睛通红。我怕了,不敢再抽它。对视了一会儿,它蹲下去,不走了。我不理它,转身往回走。我听到身后有脚步声,知道它默默地跟在身后。

第二天中午,母亲问我,牛身上咋有好几道伤痕。我说,它不听话,吃庄稼。母亲说,我家牛儿听得来话,你好好给它说嘛,人都有不听话的时候。母亲言语中带着些许心疼和生气,眼泪汪汪的。我理屈词穷,无言以对。

从此后,我没再打过它,它也没偷吃庄稼,就这样和睦相处,直到1987年我小学毕业。其间,除了耕田,它按三年产两崽的节奏,为我家贴补家用。我家从刚分家时的一间半柴禾编夹四面透风的茅草屋,到后来砖木混合的三间瓦房,从以前的半年玉米糊糊到一年四季都是大米饭,它功不可没。

父母都是没啥文化、不多言多语的人,365天总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农忙季节,很多时候都是抹黑才收工回家,毫无怨言地给我和妹妹生火做饭,半夜还在洗衣服、收拾家务,拉扯我们长大。我也没学多少知识,成家后,在县城打工、开小店,娶妻生子。父母从乡下来时从不空手,不是带来新鲜蔬菜,就是背来新米。他们没有多的话语,无非叫我们好好生活,缺啥就说。如今抽水插秧,都半机械化了。临走时,自然也不忘告诉我,牛又生小牛了。

10多年前,母亲从乡下来到县城,帮我们照看孩子,收拾家务。后来,母亲身体不好,父亲就来照顾母亲。这样一来,牛在乡下就没人照顾了。在牛的去向上,父母曾纠结了很久,最终的结果,是让邻居照管。给他们的报酬,便是生下的小牛归他们所有。

几年前,父亲从乡下回来,对我说,牛已经死了,是老死的。父亲说完,连饭也没吃,早早就睡了。那晚,我失眠了。

【“时光”文学栏目征稿启事】

讲真实故事,自己的,他人的,都可。字数控制在1500字内,原创首发。面向四川省内征稿。勿用附件,标题务必注明“时光”。部分作品会被华西都市报《宽窄巷》副刊选用。作者信息包括银行卡户名、开户行及网点的详细准确信息、卡号、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投稿信箱:huaxifukan@qq.com。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