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食评|一颗话梅20元 食品价格何以才能不再“刺客”?

封面区块链 该文章已上链 >

封面新闻 2023-03-15 09:43 236417


封面新闻记者 舒俊瑜 王清

近日,一上海网友在社交平台上称,自己在淮海中路某土特产食品商场,买了半袋标价199元/斤的话梅,结账时发现高达400多元。一时间,关于天价话梅的讨论甚嚣尘上。有媒体探访浦东某商场话梅店,发现“特选话梅王”高达160元/50g,只称了3颗就花了64元,折合约21.3元/颗,属实碰到了“话梅刺客”。

不只是话梅,从去年夏天的雪糕、水果,到前不久的香椿,原本生活中的寻常食物,屡屡被爆出价格贵到离谱。在中消协与人民网联合发布的“2022年十大消费维权舆情热点”榜单中,“价格刺客”话题社会影响力达94.2,高居榜首。

消费者苦“价格刺客”久矣,那“价格刺客”又是如何“刺”中消费者的钱包的?梳理大量案例,我们不难发现,这背后多少有商家操作不规范的暗影。

一类是计量单位使用混乱。去年6月,江苏南京一女子买话梅,见价签写着19.8元,以为是按斤卖,没成想是按两卖,总价258元直接把她吓懵。封面新闻记者实地探访发现,在成都天府广场负一层的一家糖果铺内,每一种商品都有贴价签,但计量单位并不一致,50g、140g、160g等都有使用,而且部分价签的计量单位写得非常小,不仔细看完全看不清。

尽管上述商家确有明码标价,不存在强买强卖行为,但多种计量单位不免让消费者的记忆发生混淆。在我们的概念中,通常只有贵重物品才使用很小的计量单位标价,譬如黄金用“克”,钻石用“克拉”。而作为普通休闲食品的话梅或糖果,暂且不论其包含的劳动价值如何,价格是否合理,单就计量单位而言,恐有误导消费者交易之嫌疑,因为通常称散装食品都是以“500g”或“1kg”作为计量单位。如果商家将话梅的19.8元/50g改成198元/500g,一些顾客特别是老年人,便会变得更加敏感,因为他们更习惯用“斤”作为食品的计量单位。

另一类是价签展示暗藏玄机。据媒体报道,2月2日,蒋女士在重庆磁器口买了5块现切的牛轧糖,她说当时只看到价签上写着“12.8元”,“50克”正好被试吃盘挡住,而就是这么轻轻一挡,让她“肉疼”地付了466元。

类似的小动作五花八门,比如把数字写大一些、计量单位写小些,把“多少折”写得更突出、把“起”写得更隐蔽,让消费者难以看清;或是调整价签位置,让消费者无法方便快速地查到对应的价格。封面新闻记者在成都春熙路一家主打童年回忆的零食店就发现,除个别商品的标签能与之对应外,绝大部分商品的标签放置并不规范,有的是多种商品标签贴在一起,需要顾客一一查找,有的甚至直接没有标签。

“价格刺客”虽是调侃,但的确有违明码标价诚信原则,反映出消费者对价格虚高的“普通商品”的讽刺,以及对未明码标价、计量单位不统一、价签不规范等问题的不满。“守法”与“诚信”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企业理应诚信经营,规范操作,让消费者免遭“刺痛感”。

同时,保护消费者权益,监控部门必须重拳出击。去年7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出台了《明码标价和禁止价格欺诈规定》。规定指出,经营者不仅要在销售、收购商品和提供服务过程中,依法公开标示价格等信息,而且不得利用虚假的或者使人误解的价格手段,诱骗消费者或者其他经营者与其进行交易。只有监管部门严格执法,将规定落到实处,才能让“价格卫士”将“价格刺客”打中、打痛、打趴下。

而拥有选择权的消费者,完全可以遵循内心,向不符合心理预期的价格说“不”,而不是“来都来了,气氛到这儿了”,碍于店员的眼神,碍于自己的面子,等买单后才追悔。

评论 5

  • fm2eb98e 2023-06-06 发表于陕西

    说得太对了!!!

  • 温江大学城山口百惠 2023-04-19 发表于四川

    工商局该查一查

  • 温江大学城山口百惠 2023-03-21 发表于四川

    重拳出击

查看更多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