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锦诗:此生命定,我就是个莫高窟的守护人|大道②

封面区块链 该文章已上链 >

封面新闻 2024-02-05 08:00 153517

△樊锦诗 (苗月导演供图)

封面新闻记者 周琴 张杰 敦煌摄影报道

敦者,大也;煌者,盛也。丝路重镇敦煌,多元文明在此交汇,孕育莫高窟的华光璀璨。在这里,以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等为代表的文物保护工作者,扎根大漠,将青春与满腔热忱交付,身体力行诠释“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

2019年9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在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举行。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荣获“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

△樊锦诗(苗月导演2023年11月15日拍摄于敦煌研究院)

2023年11月中旬,电影《吾爱敦煌》于敦煌举办首映礼,封面新闻“大道”大型人文大家融媒访谈工程报道团抵达敦煌,在两天的敦煌行中,聆听“敦煌的女儿”樊锦诗的分享,重走她走过的路,也透过樊老同事、《吾爱敦煌》主创的讲述,勾勒出一个大道似水、至柔至刚的樊锦诗。

如果说此行出发前,我们带着“她为何能一直坚守在敦煌莫高窟?她如何找到工作的乐趣,并将自己一生安放于此”等疑问。待回程时,我们的疑问已化作一个个笃定的答案:因为热爱和责任。是的,正如她在《我心归处是敦煌》这本书中所说:

“此生命定,我就是个莫高窟的守护人。”

△11月中旬,敦煌研究院一角,那天是敦煌2023年的初雪。

坚守敦煌

有命运的安排 亦有情感的离不开

樊锦诗与敦煌的缘分始于年少时候一种美丽的幻想。小时候她曾经在中学课本上读过一篇关于莫高窟的课文,这座灿烂的艺术殿堂给她留下深刻印象,敦煌成为她少年时代的一个梦。

1962年的毕业实习,让她与莫高窟开始结缘。但到了敦煌,樊锦诗发现,除了令人震撼的石窟艺术,走出洞窟,竟是满目荒凉,周围是戈壁沙漠,交通不便,环境闭塞,无电无水,喝苦咸水,伙食不好,生活艰苦。

樊锦诗在上海长大,在北大念书,这样的清苦,几乎是此前二十几年从未经历过的。由于水土不服,她实习只进行到一半就离开了敦煌。没想到第二年毕业分配,又把她分到了敦煌。

这一待,就是61年。

从毕业分配后最初的那段时间,在和家人分别的19年里,有好几次,樊锦诗都想过离开敦煌。但随着对敦煌石窟价值认识的逐步深入,她逐渐对敦煌产生了割舍不断的感情。最终没有离开,其中有命运的安排,更重要的是,樊锦诗从情感上越来越离不开敦煌。而先生彭金章最终从武汉调到敦煌研究院工作,也最终让她安心下来,将自己交给敦煌。

△敦煌研究院大门

如何把一生安放于此?

科学保护 任重道远

在2023年6月召开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

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近400年无人管理,历经战乱、偷盗、破坏……走过无数个日升月落,历经多少次九死一生,敦煌石窟终于来到今天,明珠拂尘、重现光彩。

做好莫高窟的保护,离不开科学技术。20世纪80年代末,得知图像数字化后储存在计算机中可以永远不变,樊锦诗建议在莫高窟尝试利用计算机图形图像技术实现文物信息的永久保存。通过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合作,敦煌研究院探索形成了一整套集图像采集、数据加工、安全存储和科学管理为主要内容的壁画数字化关键技术与流程规范,开展了敦煌石窟数字档案工程,提出了“永久保存、永续利用”的想法。目前,敦煌研究院已经建成了“数字敦煌”资源库平台,并将30个典型洞窟的高清数据在互联网平台向全球共享。

2023年11月中旬,在敦煌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封面新闻记者感受到了“数字敦煌”的魅力。大型球幕电影《梦幻佛宫》、主题电影《千年莫高》以逼真画面、立体声音效,带领游客漫游千年佛国世界。随着镜头拉近、再拉近,那精美绝伦的壁画似乎触手可及。观众坐在影厅,如同置身实景,甚至比在莫高窟现场参观看得更加清晰。通过影院场次轮替固定的时段人数,能够让每天的参观人员按时段平均有序地进入洞窟,降低洞窟参观人数峰值,起到保护敦煌壁画的作用。而观众看完这两部电影,带着震撼和收获的余味,再跟随大巴去往洞窟参观,感受更鲜活。

△樊锦诗在敦煌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

为了敦煌久远长存

《敦煌石窟全集》第二卷出版在即

丝绸之路曾经为人类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发挥过巨大的作用,莫高窟是丝绸之路上留下的一座多元文明荟萃的精神、文化、艺术宝藏。科学的保护纵然能延长他们的寿命,却很难阻挡他们的逐渐退化,所以做好石窟的调查记录十分重要。在石窟遗存逐渐劣化甚至坍塌毁灭的情况下,科学而完整的档案资料将成为文物修缮甚至复原的依据。

60多年来,樊锦诗孜孜不倦,排除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和干扰,带领莫高窟人运用考古学方法,对敦煌石窟进行考古分期排年,使莫高窟大部分洞窟的年代逐渐明确;经过长期艰苦卓绝的调查研究,完成了《敦煌石窟全集》第一卷《莫高窟第266~275窟考古报告》,这些开创性的成果对今天的石窟考古研究具有示范意义。

该报告以莫高窟早期北凉三窟即第268、272、275窟为主并包括了周围的11个洞窟,逐窟记录洞窟位置、窟外立面、洞窟结构、塑像和壁画、保存状况以及附属题记、碑刻铭记等全部内容,并配有全面准确的测绘图和详备的照片图版,附录则收集了本卷洞窟历史图文资料,相关论著目录,颜料、材质分析和碳-14年代测定报告,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石窟考古测绘中的应用等。百卷《敦煌石窟全集》考古报告是樊锦诗在敦煌最初也是最后的使命。

此外,历时10余年编写、30多万字的《敦煌石窟全集》第二卷《莫高窟第256、257、259窟考古报告》出版在即。第3卷《莫高窟第251—255窟考古报告》与第4卷《莫高窟第260、262、263、265窟考古报告》也开始启动编写工作。

人活的是一种精神

我们都是敦煌这棵大树上的枝叶

如今的樊锦诗,深居简出,见一面着实不易。此次敦煌行,樊锦诗在《吾爱敦煌》首映礼上亮相,一到现场,她几乎是所有视线的中心。她的发言朴实、低调,又有一种单纯的可爱。她笑言,这部电影最让她感到满意的是,“没有拔高,没有吹牛,这让我放心。我个子不高,嗓门也不大,我接受不了对我拔高和吹牛。人都是吃五谷杂粮,世上没有完美的人。我也不是完美的人,有优点也有缺点。”

△樊锦诗在《吾爱敦煌》首映礼上

现场,她也多次强调,所有的荣誉来自大家,自己只是其中的一分子:“敦煌的文物保护和研究,如今能取得一些成绩,不是我一个人做到的事情,是很多人的心血付出。如今敦煌研究院受到很多表扬,越是这样,我们越要头脑冷静。我们的工作得到了国家、社会各界的很大支持和帮助。”

△樊锦诗与演员陈瑾 (苗月导演供图)

在《我心归处是敦煌》这本书中,她也提到,她与同事们都是敦煌这棵大树上的枝叶。她认为人活的是一种精神,能为敦煌莫高窟做一点事情,是她人生的一种幸运。

此行敦煌行最难忘的一幕,是一个下雪的午后。在敦煌研究院内,樊锦诗的几位90后、00后同事们刚从食堂吃完饭,在路边逗着院内的小猫,向封面新闻记者说起这位前辈。他们的言语中,既有对樊老的敬佩,也有对其平易近人的一种油然而生的亲切感:“平时天气好的时候,樊老会出来晒晒太阳,散散步。”

也就是仅仅几分钟后,一辆车停在樊老住所外。这位老人在同事的搀扶下,向家门口慢慢走去。天空飘着小雪,老人穿着红色外套,远远望去亦让人觉得温暖和心安。

评论 2

  • 奔波尔霸0771 2024-02-05 发表于四川

    敦煌因樊锦诗而更加熠熠生辉!

  • 懒得起名枯 2024-02-05 发表于四川

    为樊锦诗对敦煌文化的守护点赞!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