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为民:数字经济时代的新挑战和新格局

新华社客户端 2020-12-09 12:38 31926

12月5日,由瞭望周刊社指导,瞭望智库、《财经国家周刊》主办的“第五届新金融论坛”在全国人大会议中心举行。中国银行首席科学家郭为民演讲时表示,应构建企业融资的良性循环,金融服务特别是普惠金融,“普”和“惠”都做到才能真正实现良性循环,不能将风险转嫁给担保公司或用高利率覆盖风险。金融机构应充分利用数据,让数据产生价值,降低融资成本同时扩大融资服务的可得性,满足实体经济的需要。

关于新金融与新基建,有三个思考:我们处于什么样的新阶段?新阶段有什么新挑战?面对这些挑战有什么新格局?

第一,关于新阶段:

数字经济时代加速到来。数字经济整体占比逐年提高,在我国已经占到整体经济大概36%左右,而且增长速度远高于其他传统经济。数字经济涵盖范围,新金融定义有宽、有窄,但是不管以哪个口径定义,数字经济时代加速到来的趋势大家都一致认同。数据成为新的生产要素,数据带来的价值可以从人和企业两个维度思考。关于人,知识分子的定位引发了一些专家的讨论,知识分子是获取数据、处理数据、应用数据的重要力量;由于数据被定义为生产要素,我国1.7亿知识分子成为了工人阶级的中坚力量。关于企业,以汽车企业为例,目前全球市值最大的汽车企业是特斯拉,市值高于丰田和有一百多年历史的奔驰,其不仅是一家汽车企业,也是一家软件公司,其估值是数据应用能力的价值体现。

同时,疫情加速了步入数字时代的进程。线上购物、网络教育等在这个阶段快速成长,并且该过程是不可逆的。疫情对经济产生影响深远,据IMF数据预测,2019-2020年期间全球国家债务与GDP比例将从83%升至99%,其中发达经济体从105%升至126%,许多国家债务规模将达到近30年的历史峰值。展望未来,金融将进入一个充满未知的领域。

我国在网络支付等方面虽站在世界领先地位,但产业金融数字化仍旧不足。数字时代希望实体能够跟得上世界的潮流、站在世界的前列,产业金融在新基建等领域有非常多的工作要做。

第二,关于新挑战:

人的价值在被重新定义。18世纪末工业革命,让人类社会从蒸汽机过渡到了计算机,机器替代了人的体力和脑力。在新时代,机器将可能不断替代人的智力。所以,人的价值正在被重新定义。未来人与机器将如何合作共赢,人如何在世界不断演变的过程中体现自己的价值,还有很多基础工作要做。

产业金融亟须数字变革,生产要能根据客户需求灵活定制。以汽车为例,汽车企业以前一年可能只推出一款新车甚至几年推出一款新车,现在一年之内不仅要推出多款新车,而且要具备生产定制车辆的能力,目前许多新兴的汽车企业可以根据客户偏好在一个月之内定制车辆。产业升级将对金融服务有新需求,我们必须要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发展产业金融的新产品和新服务。

零售金融期待普惠性创新。我们虽然在零售金融的很多方面领先,但是也存在垄断、隐私保护等各种各样的问题。

数字经济需要可持续发展。尤其在时代转换期间,创新一定要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要达到公平、公正,要保证社会有序进步,要兼容传统的企业,要确保创新质量可控,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

解决后疫情时代新问题。如果说疫情前我们是用新技术解决老问题,疫情后我们仍需要用新技术去解决新问题。新基建、新金融是其中重要一环。

第三,关于新格局:

挖掘数据货币价值。数字货币是未来数字金融核心的基础设施。可能目前数字货币主要用于支付,未来可能会成为融资的核心工具。这个变化是革命性的,数据货币的价值究竟在哪,需要金融机构深入思考。

构建融资良性循环。希望任何金融服务都能够形成良性循环,尤其是普惠金融。普惠金融的核心,一个是普、一个是惠,两点都做到才能真正形成良性循环。我们不能把风险转嫁给担保公司,或者用高利率来覆盖风险,而应充分利用数据的能力,让数据产生价值,降低融资成本,同时扩大融资服务的可得性,满足实体经济的需要。

坚持守正创新。作为国有大行的一员,我们有创新的能力,也有创新的意愿。希望相关的监管机构、政府能够给我们空间和时间支持我们创新。我们将在贯彻落实守正创新方面主动担当、积极作为,使创新成果更具生命力。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