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张峥
数据是数字经济的核心生产要素和战略性物质,计算是转换数据价值的先进生产力,基于数据和计算的计算基础设施,关系到国家安全与高质量发展。
要解决传统以CPU为中心的计算基础设施,面临算力、网络、介质诸多问题和挑战,需要从规划引导、专项牵引、标准制定等三方面构建存算协同、高速互联、盘芯协同、全栈自主可控的新型计算基础设施。这是全国政协委员、电子科技大学校长曾勇带来的提案。
曾勇
现状:存算失衡及存算效率低
“ 随着数据量爆炸式增长,受到先进工艺制约的CPU已无法满足数据增长处理需求,面临存算失衡及存算效率低下问题,且能耗高、资源浪费大。”曾勇表示,当前我国CPU先进工艺受到制约,技术单点突破成本高、周期长,服务器CPU为处理网络及存储等请求,要消耗30%算力,增加20%时延,能耗高成本效率低,且通用CPU并不擅长数据处理运算,导致其能效比低下。另外,不少数据中心采用服务器建设方式,而服务器3-5年更新周期与数据保存8年周期不匹配,导致资源被浪费。“我国当前政策重视算力,缺乏与之匹配的存力发展规划,严重制约了我国计算基础设施竞争力提升。”
对国外互联协议依赖度较高
当前我国计算基础设施还面临的一个问题:重视处理器而忽视互联协议和创新,仍然高度依赖国外互联总线协议和标准。缺乏自主可控的互联架构和协议将会形成新的问题。当前我国自研的高通量互联协议完全自主可控,但缺少高通量互联协议标准。
自主可控的闪存介质产能不足
另外,存储介质创新与介质应用创新不匹配,我国自主可控的闪存介质产能不足,可通过介质应用创新解决,但介质应用核心技术和标准化尚存在缺口或空白。
当前磁介质和驱动器(硬盘核心组件)被日本和美国控制,我国自主可控的新型闪存介质产能不足:国内需求全球占比30%,但国内厂商产能全球占比仅5%,仍然受国外制约。新型介质应用技术可成倍提升存储效率、解决产能不足和CPU先进制程受限的问题,但我国当前介质(盘/框)应用缺少核心技术创新及自主化标准。
并未匹配国家数据安全战略
曾勇表示,目前,大量数据存储都使用服务器+开源软件+本地化标准盘形式,这种形式宏观自主,可控但微观上存在从软件/协议/部件的大量外部制约和依赖,使得最核心的数据基础设施缺乏端到端的自主可控和安全机制保证。当前IT底层技术的变化将加速推动从以“CPU为中心”架构向以“数据为中心”的新型架构变革。新架构通过极简互联的新型高效存储组件,彻底从底层微观层面上做到自主可控。
建议:加快部署新型计算基础设施
要解决这些问题,曾勇提出了三项对策:规划引导、专项牵引和标准构建。在规划引导方面,他建议,尽快形成我国数据存储产业发展的顶层规划和具体目标,补链强链,对算力、存力按照独立的产业链或子链进行管理和发展,培养生态主导型链主企业,带动国内上下游产业链能力提升。在互联网、运营商领域打造一批以新型计算基础设施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示范区、示范基地(省、市为单元),加快部署存算均衡、端到端自主可控的新型计算基础设施。
在专项牵引方面,他建议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设立“新型以数据为中心的计算架构”创新专项。通过以龙头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等机构,将基础研究、技术创新、产业创新与市场应用有机结合。
在标准构建方面,新型计算基础设施包含存力、算力、运力,当前算力、运力已有规划标准,但缺失存力自主标准,他建议构建介质应用标准,制定智能盘、智能框、存储控制/驱动器等国标、行标等,并制定高通量互联协议标准,通过标准评价体系、符合性认证、对接测试等方式,实现关键技术、产品的有效评价和认定。
评论 4
八窝龙乡下铺子村第一书记彭扎西 2023-03-05 发表于四川
已学习。
荣华村第一书记-杜春奇 2023-03-05 发表于四川
已经认真学习
明哥 2023-03-05 发表于四川
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