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奶下乡”里的3000万生意|开店在县城②

封面区块链 该文章已上链 >

封面新闻 2025-07-31 16:09 154369

封面新闻记者 朱珠 周晓凤 绵阳摄影报道

早上8点,绵阳市游仙区杨家湾的一间仓库卷帘门缓缓升起,门外,一辆4米长的厢式货车已整装待发。加坤——这个1993年出生的小伙子,穿着醒目的红色工服,站在700多平方米的仓库前,而仓库里堆放的3万件牛奶,正是他对未来押下的“赌注”。

3年前,加坤选择负债300万投身“牛奶下乡”的生意;3年后,这个看似冒险的决定印证了他的商业眼光。随着城乡消费鸿沟的逐渐弥合,曾经专属城市的优质消费品,如今正沿着四通八达的县乡公路,源源不断地注入下沉市场。

青年加坤敏锐地把握住这波时代机遇,当同龄人还在大城市寻找发展空间时,他已经回归家乡,开拓出3000万元的商业天地。在他看来,这只是丈量县域消费市场潜力的第一把标尺,那些尚未点亮的乡镇网点,那些刚刚萌发的消费需求,才是真正值得期待的未来战场。

加坤在牛奶仓库点货。

“赌注”

一场300万的牛奶创业“赌局”

加坤高中没毕业就去当兵,后来做过保安,在农药市场开过车,还卖过保险。“总业绩三单,一单卖给我妈,一单卖给我大舅,一单卖给我二舅。”

这是普普通通的青年加坤在20岁的苦恼,和很多年轻人一样,他找不到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只能在一次又一次的尝试里跌跌撞撞。

2015年的夏天,加坤又开启了新的尝试。偶然间看到一家乳品企业正在招业务员,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他成功应聘入职。

业务员,其实就是牛奶销售,这是一份需要充沛精力和沟通能力的工作。上岗后加坤就花了2000元买了一辆电瓶车,因为每一天,他都需要挨个拜访负责区域内的30多家乡镇超市,和客户沟通下单理货,最重要的当然是把牛奶卖出去。

那时,牛奶行业大品牌的下沉方兴未艾,加坤的业务做得得心应手,乡镇渐渐成为他梦开始的地方。在做业务员的8年里,加坤也看到了快消品在下沉市场的机会,出生在农村的加坤,也自认为更了解乡镇需要什么样的消费品。因此,当2022年他所供职的企业在绵阳突然有一个经销商空缺的时候,没有过多思考,加坤就决定抓住这次机会,“赌一把”。

加坤在绵阳小枧紫阳村的一家超市里摆货。

向家人借钱、找银行贷款凑齐300万元,租仓库、盘货、招员工……仿佛生命前29年里的所有迷茫和试错,都是在等待这一个“对”的时刻,他居然在短短一个月时间内就做好了所有这些准备工作。当加坤第一次站在自己跑遍市区租下的仓库前,看着干净的地板和一箱箱被整齐码好的牛奶,他激动得说不出话来,只能在心里默默鼓励自己:“别怕,年轻人就是要有冲劲。”

加坤正在面试应聘者。

生意

牛奶如何成为县域消费“新刚需”

夏日的热浪席卷着整个川西北,当路边金灿灿的油菜花第三次结出黝黑的菜籽,加坤的“赌注”化作甘美果实。

这些年来,每逢节假日就是乡镇消费的旺季。特别是春节期间,一大批在外地务工的年轻人回到老家,走亲访友的他们总会来到超市驻足。牛奶,特别是优质的、有品牌的牛奶,越来越成为必不可少的那一份礼物。

乡镇超市的牛奶货架。

与此同时,当互联网村村通工程铺开,乡镇居民开始通过手机网络了解外面的世界,关于牛奶的科普知识开始抵达他们的手机。在和亲戚朋友的聊天之中,乡镇居民也开始讨论起牛奶的生产日期、配料表。蛋白质含量是多少?钙含量是多少?什么是更好的牛奶?身处县域的人们,对于健康和品质的消费品需求如春藤般悄然攀长。

“10年前我做业务员的时候,乡镇超市货架上80%的牛奶都是杂牌奶,其中不乏勾兑的复合蛋白饮料,一两块钱就能买一盒,当时的老百姓似乎更看重价格。如今,超过5元一盒,60多元一箱的品牌牛奶销量越来越好。”加坤说。

将送往乡镇超市的牛奶

因此,加坤也在县域市场的开拓中使用了更多与在城市内不同的营销手段。比如,在逢场日的镇上,加坤会把试饮台设置在菜市场门口,工作人员一边分享新品,一边科普牛奶营养成分。“持续做这件事很重要。”加坤说,他希望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让居民们不断去了解“好”的消费品。

加坤用自己的创业脚步,丈量着县域消费每一点变化。也正是在这样的变化里,他的“牛奶下乡”生意水涨船高。翻开账本,加坤公司近一年的销售额已经做到了3000万元左右,仅乡镇上牛奶的销售数据就翻了一番。

回归

牛奶下乡,青年回乡

让从农村牧场生产出来的牛奶,再回到乡镇去。这一条牛奶的“回归”之路,与加坤这样从小镇出发、最终回归家乡的青年创业之路何其相似。而这两条看似不同的轨迹,实则共同勾勒出消费品下沉的时代图景。

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乳制品人均年消费量折合生鲜乳41.3公斤,比2012年增长33%,但仅相当于《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年版)》推荐量的22.6%至37.7%。

而以行业品牌来看,荷兰合作银行发布的2024年全球乳业20强榜单中,前10名有两家国产乳业品牌,分别是连续5年排名全球第五的伊利和2024年排名第九的蒙牛。伊利稳居亚洲乳业第一,但与排名第一的法国乳业巨头Lactalis的营业额相差达127亿美元,蒙牛与Lactalis仍然有一半的营收差距。

如此种种,都说明我国的乳品消费市场还有较大拓展空间。那这些拓展空间来自哪里?随着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加快推进,下沉市场或许就是那个正解。

虽然配送成本和人员成本,依然是乡镇经营创业最困难的事情,但更多的机会也同时在竞争中出现。“老人和孩子是最需要牛奶的两大群体,乡镇市场还有空白地。”加坤说。

加坤送货时走了无数遍的乡村小路。

牛奶从牧场出发又回到乡镇餐桌,年轻人离开故土又重返故土创业。加坤的货车连接着城市、县城和乡镇,跑出了一条“回归”之路。而当更多年轻人加入其中,这条“回归”之路便折射出四川消费市场的深层变革——不仅是商品的流动,更是消费理念的升级和商业生态的重构,下沉市场亦不是简单的渠道延伸,而是一个充满可能性的新消费主场,是激发消费活力的关键引擎。

评论 1

  • BBlackk 2025-07-31 发表于四川

    关注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