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徐庆
11月10日至11日,2023 年糖尿病基础研究与转化医学学组(筹)工作会议在四川泸州召开,会议期间,包括中国工程院董尔丹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301医院 )母义明教授、吕朝晖教授、南京鼓楼医院朱大龙教授以及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李小英教授在内的众多大咖齐聚酒城,针对当前内分泌代谢相关研究热点和重点问题,以及临床医师广泛关注的重要问题以指南讲解、经验传授、病例讨论等多种形式进行学术活动。
封面新闻记者对话了母义明等4位教授,谈及糖尿病时,专家无一例外都在强调,糖尿病可防可控,应该保持合理的体重、适当的运动、规律的饮食以及不熬夜等。
解放军总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母义明
糖尿病可防可控
健康的生活方式很重要
糖尿病是一种“数字病”,正常人的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指标,应该分别在6.1和7.8mmol/L以下。如果空腹血糖超过7mmol/L,或者餐后血糖超过11.1mmol/L,那么就可以直接确诊为糖尿病。如果血糖正好处在正常人和糖尿病人之间,那么,极有可能处于“糖尿病前期”。
“糖尿病是可防可控的,很多群众得了糖尿病就‘谈糖色变’,觉得我一辈子要用药了,一辈子要发病,这种观点是不对的。”糖尿病作为一种慢性多发疾病,谈及当前不少患者的现状,中科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院李于教授认为,不少群众还存在认知偏差。
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研究员、所务会成员李于
在李于看来,要改变这种认知偏差还需要基层医生对类似疾病,有一个系统全面的了解,以科学应对疾病。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301医院 )内分泌科主任医师母义明教授介绍,从糖尿病前期到发展成为糖尿病,大约会持续5~10年,“糖尿病,20%左右可能跟遗传有关系,80%都是后天的生活方式不好引起的。”母义明说,糖尿病前期以及新确诊糖尿病时,是糖尿病干预治疗的黄金时期,这时候的干预几乎都管用。
预防糖尿病,最简单也最有效的办法是改善生活方式,即保持合理的体重、适当的运动、规律的饮食以及早睡不熬夜,“只要你是成年人,你就有可能得糖尿病,千万别认为我没事。”母义明举例,有人体重没超标甚至偏瘦,但是长期熬夜,打乱了体内平衡的激素,也会得糖尿病。
母义明同时建议,要谨防久坐不动,尽量每隔一小时运动15分钟,可以是静息运动,如上厕所、倒水,坐着踮脚等,也可有效预防糖尿病。
慢性疾病患者数量庞大
应加强基层医生及其医疗技术水平培训
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调查数据显示,从全球范围来看,中国已成为糖尿病第一大国家,2021年20-79岁的糖尿病人数已达1.41亿人,患病率高达10.6%,且呈现逐年递增趋势。据统计,每年我国约有83.4万人死于糖尿病的各种并发症。
长期在临床一线,南京鼓楼医院内分泌代谢病医学中心主任朱大龙教授发现,经常有糖尿病病人在某个医生开了一个处方,打胰岛素或者某一个药坚持了七八年甚至上十年,只要不出现急性并发症,就一直按照这个方式控制。“等到患者明显察觉身体不舒服,再来找医生的时候,就已经出现肾脏并发症。”朱大龙认为,糖尿病研究工作者或者是研究代谢病的工作者,应该针对病人看病,而不是对一个糖尿病病人看病。“糖尿病不是一个简单的病,这个病人是有什么样的代谢异常,需要用不同的方式去治疗。”
“所以我们要培训大量基层医生,将基层的医疗力量提上来。”朱大龙认为,基层医疗力量非常重要,这是把糖尿病病人遏制住,让糖尿病病人并发症少发生的关键一环。然而目前来看,基层医生管理慢性疾病的能力还比较差,水平也比较低。
朱大龙举例,此前,他们曾在南京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护人员开展培训,培训范围覆盖了100多个卫生服务中心,培训时长达6个月,“但这个培训是杯水车薪,远远不够的。”即便理论授课后,基层医护人员们跟着上门诊去查房,有了实践后的综合考核,朱大龙认为不管是从培训效果还是培训人员数量来看,这些数据仍然不够。
南京鼓楼医院内分泌代谢病医学中心主任朱大龙
“以江苏来说,如果能够有1万名基层医生,到我们这种大的医院来接受2-3年的培训,这样才能更好提高管理慢病的能力。”在朱大龙看来,在基层医疗点,由于大多数医护人员对整体慢性疾病没有系统认识,因此管理慢性疾病的能力还有待提高,而未来对基层医护人员的培训还任重道远,以省为单位,朱大龙认为至少培训人员数量应该以“万”计量,培训时长则应该以“年”为单位。
糖尿病可怕的并发症
期望发现指标以预测糖尿病不同的病变方向
对于血糖管控不好的人来说,血糖长期处于较高的状态会使大血管、微血管、神经系统受损,导致全身各个器官发生病变,出现并发症,这是糖尿病的最可怕之处。朱大龙介绍,多年来,行业内一直在研究探索糖尿病与各类并发症之间的关系,希望能够发现一些指标,以此预测糖尿病不同的病变方向。
“四川的糖尿病病人发生肾脏病,在全国是最高的一个省份,根据调查的数据,有40%左右的糖尿病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肾脏损害。”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党委书记徐勇教授介绍,在此背景下,2021年,该院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一个重点项目,即针对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的一个重大项目。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党委书记徐勇
与此同时,针对四川区域根据糖尿病病人发生肾脏病发病率比较高,且临床治疗效果不佳的情况, 代谢性血管疾病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应运而生,该实验室依托于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以我国居民主要死因的代谢性血管疾病为研究对象,探索代谢性血管疾病发生机制和防治靶点,寻求精准预防、早期诊断及靶向治疗策略。“我们主要聚焦在糖尿病引起的肾脏病和心血管病这个领域进行研究。”徐勇表示,希望依托实验室能够找到治疗糖尿病生病以及糖尿病心血管病的一些治疗方法,并与临床紧密结合,推动成果从基础向临床转化。
评论 0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