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推动中国文学更好“走出去”?第二届中青年作家国际传播高研班在成都举办

封面区块链 该文章已上链 >

封面新闻 2023-03-16 16:18 76221

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罗海韵

为了让中国文学新生代走向世界的步伐愈加稳健、空间不断拓展,进一步丰富海外读者对中国文学的认知,向世界展现中国人的生活变迁和心灵世界,3月15日,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第二届中青年作家国际传播高研班,在四川成都开班。

在持续三天的高研班时间内,出版方代表、国际传播专家、文学版贸经理、汉学家等,将在现场为来自全国的几十名作家学员,分享探讨交流文学“走出去”经验,分享中国文学版权输出经典案例。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姚建彬、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朱振武、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薛庆国、四川大学副教授寇淑婷等也会为学员们授课,介绍中国文学在海外特别是在亚洲地区和英语地区的传播情况。在高研班上,封面新闻记者见到了徐则臣、张楚、阿乙、蔡骏等实力派知名中青年作家的身影。

15日上午,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胡邦胜出席开班式,并作专题讲座。胡邦胜在讲座中提到,中青年作家是文学事业的未来,是当代文学从高原迈向高峰的中坚力量,同时也是中国文学“走出去”的重要生力军。当前,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国际复杂形势,大家要坚定文化自信,站稳文化立场,心怀“国之大者”,做好新时代的见证者和建设者,积极回应、抒写新时代新征程上的巨大变化,通过作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与此同时,要更好地增强海外传播意识,建构起更加国际化的视野、格局,多花心思,下大力气,充分了解海外译介、传播和版权代理的相关情况、基本规律,密切同海外汉学家的交流,主动参与文学交流活动,在国际舞台上发出中国的声音、文学的声音。中国作家协会作为广大作家的“娘家人”,也将在以往所积累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开拓思路、创新举措,主动打开大门,听取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的建议,切实、有力地推动中国文学真正“走出去”。

之后,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中文系主任教授姚建彬,上海师范大学二级教授、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国家重点学科负责人朱振武,北京外国语大学阿拉伯学院教授薛庆国,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寇淑婷,分别就不同主题作了演讲。

姚建彬在讲座中分享了中国文学“走出去”进行海外传播会面临哪些挑战,并对这些挑战的成因做了一个简要的分析和建议。

在《中国文学在英语地区的传播》座谈会上,朱振武教授以一个具有当下性的问题作为开场。汉学家们除了对中国传统小说进行英译外,对中国当代作家作品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译介,其相关研究也成绩斐然,直接涉及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四百多部。文学翻译工作者的首要任务,是对一部作品进行整体的宏观把握,包括典故、意境、语气、氛围、修辞,同时文学翻译也不应太过简单化,应该更多地从其影响和对文学方面的贡献来进行考虑。“我们不能忽略某些文学翻译在特定情况的发生,以及它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特殊贡献。”

朱教授特别提到,我们不能忽略翻译家们在外国文学文化的介绍、引进和特殊贡献。比如纽约大学的世界知名学者罗慕士教授(Moss Roberts),他采用音译和转译的翻译方法,既让自己的作品得到读者的接受认可,又能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朱教授还特别介绍了澳大利亚资深汉学家闵福德(John Minford),闵福德教授因将中国经典《易经》从中文翻译至英文获得澳大利亚国家级“卓越翻译奖”,在翻译中用富有思想性的、尊重原著的、灵活的方式挑战了他的工作,将意义重大的翻译文本献给了世界文学。

译者往往深受时代影响,其翻译动机也自然打上了时代烙印。朱教授说,随着时代发展,汉学家和翻译家的中国文学英译文本也向着不同方向发展,但他们的最终旨归都是面向读者、忠实于原作。

在主题为《中国文学在阿拉伯地区的传播》的讲座中,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薛庆国谈到,近几十年来,阿拉伯世界对中国文学的关注开始增加,介绍中国文学发展全貌的书籍、文章开始增多,其中的成果以译作为主。比如叙利亚诗人萨拉迈·奥贝德翻译、编选的《中国古诗选》出版,在译者前言中,他从一位阿拉伯诗人的角度,表达了对中国诗歌主题内容的热爱。

据了解,高研班期间,中信出版集团副总编辑蔡欣、四川文艺出版社版权部主任刘芳念、中图总公司海外业务中心主任王宇燕、中国教育图书进出口有限公司版权部主管陈枫,还将从具体案例出发,阐述中国文学作品版权海外输出的经验,介绍文学版权的代理机制。汉学家李莎、吴漠汀、夏海明将分享中国文学海外译介的经验和感悟。学员们还将就如何推动中国文学“走出去”进行专题座谈。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