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打开一颗心》为心脏立传 专访导演:太难了,哭着也要拍完丨封面会客厅

封面区块链 该文章已上链 >

封面新闻 2022-11-13 11:55 122318

封面新闻记者 李雨心

心脏,人最重要器官之一。每天它都要不停地跳动10万次以上,它夜以继日,努力适应着我们身体的每一个需求。而一旦心脏停止跳动,也就意味着生命的结束。那你,是否真的了解过这颗跳动在胸腔里的心脏,它真实而完整的面貌呢?

近日,中国首部聚焦心脏领域的医学科普纪录片《打开一颗心》,在央视纪录频道开播。片中,从心脏的演化、发育,再到心脏手术的历史、冠心病的治疗和预防,以及心脏移植等角度,缓缓道来这个人体最为特殊的器官,其背后不为人知的细节,以及人类不断探索心脏奥秘的勇气和智慧。

“在现代外科学走过两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心脏作为人类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却是外科手术领域中最晚触及的领域。人们对心脏本体的探索以及心脏医疗科技飞速的进步,都引发我们极大的兴趣,希望能够系统呈现。”《打开一颗心》收官后不久,封面新闻独家采访到该片的总导演柯敏,和她一起聊起这部纪录片创作的初衷和幕后故事。

纪录片《打开一颗心》剧照

6个主题诠释心脏的完整脉络

“让观众真正认识跳动的心脏”

想要全面而清晰地认识一颗心脏,应该是从何处着手?面对这个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又该如何向观众传递科学又易懂的医疗观念,让人们珍视每一次的心跳呢?于是,在纪录片《打开一颗心》中,用总共6集,每集25分钟的篇幅,以医学为切入点,逐层揭开这个器官鲜为人知的真相,带领观众完整地去认识跳动在胸腔中的心脏。

《生命之泵》《心脏刀锋》《心脏王冠》《心跳秘密》《心血之道》《换一颗心》……从分集的片名之中,似乎也能探究到,主创团队想要向观众传递的关于心脏的、不同角度的细节。所以在片中,观众可以看到:中国首批国产全磁悬浮人工心脏植入者之一,没有心跳却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主动脉作为身体里最粗最大的一条动脉血管,是如何与心脏相通,向全身各部输送血液的;堪称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的心脏起搏器,它可以让停跳或者跳慢的心脏恢复正常……

“其实最开始的时候,我们打算用不同种类的心脏疾病,来划分分集的内容。但随着创作的深入,这样的视角明显变窄了。”柯敏说到,“心脏虽然是和医疗最紧密相关,但医疗的实现程度,其实是对这个器官本体结构和功能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同时,很多正在进行的心脏研究,又有学科的交叉和跨界,我们就感觉再仅仅停留在治病这个层面,就单薄了。”

人工心脏植入者王洋洋

“所以我们最终还是回到心脏本体,把它作为主角,通俗地讲,就是把心脏看作一个人,建立它的形象,为它立传。”片中,将心脏比作了一个两室两厅的房子,从心脏整体,到心脏中的某个具体结构,一点点拆解着这个器官。“如果说心脏是一个房子的话,这座房子,有水管,也就是血管;有电路,就像心脏的心脏电生理;还有门,也就是心脏的瓣膜。此外,心脏是生命的发动机,怎么能一边启动一边修发动机,这就要说到体外循环技术的发明。发动机的输油管路,也就是心脏的冠脉出了问题,又要怎么修。发动机老化,不能再修了怎么办,于是第六集《换一颗心》,讲的是心脏移植……”

此外,片中还能够看到在心脏之外的科学领域的展开,譬如在首集《生命之泵》中,从生物进化的角度讲述心脏的演变,从某种程度回答了“人的心脏为什么最终长成这样”的问题。还有在第五集《心血之道》中,流体力学对心血管研究的助力。

“做了十几年片子的人都知道,对电视而言,用具体疾病做结构,是具体而集中的,操作起来相对容易,而用科普做结构,是零散的知识点来贯穿,既要看懂还要好看,要反复调试。”柯敏开玩笑说,在做的过程中,和分集导演都互相哀叹过好几次,好难啊,不会做,好想穿越回去,改回原来的策划案……“但没办法,决定选了这条路,哭着也要走完。”

柯敏回忆,大概去年的10月份,第一集的拍摄内容就已经基本完成,之后团队就一直在磨文稿、磨剪辑。“我们都知道,首集是个开端、立论,立不起来就崩了,既要有主线,又要有亮眼案例,还得让大家接受这种知识传输的风格,有趣的散点也不能少……现在回想一下,也多亏了赶上‘人工心脏’这个案例的精彩,也把‘心脏是生命之泵’的主线给穿起来了。做片子,除了努力,运气也很重要,所以是要感谢所有支持我们拍摄的嘉宾。”

纪录片《打开一颗心》剧照

展现医学所带来的生命“奇迹”

“情感共鸣之外更带来深度思考”

昼夜不停、全年无休。心脏是人类身体里最勤勉的器官,但它也很脆弱,一旦损坏就不可再生。那么,一颗不跳动的心脏,是如何维系身体运转的?停跳或者跳慢的心脏,又该如何恢复跳动……

带着这些疑问,片中不仅可以看到亚洲心脏移植手术后存活时间最长的“换心人”28年来的健康生活;中国第一例“打开心脏”做手术的亲历者也正在享受天伦之乐;也有亲历“猝死”却极其幸运起死回生的中学教师;还能看到因戴上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一批“人工心脏”而重返舞台的脱口秀演员……这些鲜活的人和故事,也在回答着网友们所关心的、与心脏相关的现实问题。

“一直以来,我们做此类科普纪录片时,最困惑的点在于,不仅要打破知识的壁垒,用通俗易懂的陈述方式向观众传授科学知识;更要去贴近受众的生活,唤起人们的共同情感,在理性的知识之外带给人们以较为深度的思考。”柯敏说到,所以在片中所出现的案例,那些曾经因为心脏疾病而生死一线的患者,他们的故事也是无形中传递着医学所带来的“奇迹”。

譬如,在片中第四集所出现的中学老师刘斌,其曾在学校突然倒地,失去意识,濒临死亡。生死攸关之际,医务室校医在体外按压和人工呼吸的同时,用自动体外除颤仪(AED)帮助刘斌恢复了心跳。这一集中,就以心脏起搏器为线索,述说着医生和科学家在努力破解更多心脏电路系统的密码,守护生命的律动。

“我觉得刘斌的故事,是更具有普遍意义的。”柯敏说,第四集的采访拍摄场记她反复看了多遍,在她眼中,刘斌就像是大千世界的芸芸众生,他所遭遇的经历也许有一天也会发生在你我的身上。可刘斌又是幸运的,当他被心脏起搏器救回,因为原发性室颤找不到发病原因,他的体内被植入了自动复律除颤器,用合适的电流来刺激心脏恢复心跳节律时,观众也能更加明白幸运的背后,是正确及时的施救,救命“神器”的普及,医疗器械的研发,所有合力的结果。

同时,在病例之外,该片聚焦于心脏医学,自然也是聚焦于关注于这一领域的医疗人员。片中,也展现了中国医生的不懈努力与伟大贡献,以及人类不断探索心脏奥秘的勇气和智慧。柯敏也说到,团队历时两年,深入走访25家国内外知名心血管病医院、研究所、相关交叉学科领域实验室、博物馆,更采访了包括3名中国两院院士在内的十余位心血管领域权威专家。

纪录片《打开一颗心》剧照

探索医学上的“人体秘境”

“希望多年后作品仍不落伍”

谈到纪录片《打开一颗心》时,总免不了要提到另一部作品——《手术两百年》。时光倒回到2019年,《手术两百年》横空出世,几乎囊括当年纪录片界的所有重要奖项,更被纪录片业内学者评价为“中国科学纪录片在沉寂多年之后的再度崛起”。

作为中国国内第一部全景展现人类与疾病抗争的科学纪录片,《手术两百年》展现了手术逐步发展所历经的两百年的历程。柯敏当时担任的就是《手术两百年》里分集《打开心脏》的导演。正是因为有了此前在心脏科普领域内的一些积累,

才有了《打开一颗心》的诞生,将前作未能道尽的部分进行了详细的诠释。值得一提的是,柯敏所属制作团队的新作《大脑深处》也在备播定档中,都属于“人体秘境”系列纪录片。

“我们对于人体这一复杂而精密的“仪器”,还是希望尝试用丰富的视觉化手段,更好地让大家看见、了解自己的身体。”

“我之前看到一个网友评论,还挺有意思的,说看完《打开一颗心》,‘四肢发软、浑身无力、有点难受、但涨知识’,我觉得说得很真实。”柯敏谈到,心脏日夜跳动在体内,但人们甚少能察觉到它的存在,但可能看完纪录片,会意识到这一器官的重要性,会更真实地面对自己的身体。“我觉得我们做一套片子,有的人看到了,感知到身体的奇妙,关心关注自己的身体,那我觉得就挺有意义的。”

柯敏清楚地明白,医疗类的纪录片还是一个相对小众的领域,也难以热搜霸屏。但她希望这部作品能拥有更长尾的效应。“希望不仅仅是播出的这一段时间,也许过了个两三年,有人突然想了解冠心病,去搜资料的时候能把这个片子搜出来,并从片中看到冠心病的来龙去脉,我就觉得很欣慰了。我希望作品至少在三至四年的时间内,它是不落伍的,能跟上时代的。”

虽然做片子的过程不容易,但回想起来,柯敏还是非常庆幸遇上了医学、科学类的选题机会。“虽然导演有时要很努力去争取自己感兴趣的选题,但我还是挺幸运的,本身自己是一个有好奇心的人,了解身体的秘密对我来说有着天然的吸引力,尤其在查资料,采访中带来的学习和思考,我也觉得能够逃离一些日常的琐碎,从更广阔的角度来看待问题。”

纪录片《打开一颗心》海报


评论 5

  • 邓文 2022-11-14

    期待播放!

  • 一条锦鲤 2022-11-14

    很不错的科普片👍

  • 自在2146634 2022-11-14

    科技的发展都不容易

查看更多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