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郑良
夕阳下,与妻携手郊游,突然被横亘的溪水阻隔。踌躇时,妻遥指远处:“那儿有桥。”余晖散尽,远处的城市已华灯齐放,五彩斑斓的灯光把各式各样有名的、无名的高架桥、跨河大桥装点得分外妖娆。一股莫名的思绪涌上心头,古往今来,如果没有桥,大地怎么连接?此岸如何快捷抵达彼岸?这个时代,如果没有“沟通之桥”,世界将难以想象。
五六岁时,我随邻居几个奶奶去赶场。那是夏天夜雨后的一个早晨,漫水路把几个尖尖脚奶奶为难不已。奶奶们正不知所措,我毫不犹豫地搬来仅有的几个火砖,跳下田里,一前一后车撸走转,把奶奶们一个一个地渡过去。搬最后一块砖时,我用力过猛,一屁股坐在水里,奶奶们哈哈大笑,纷纷把我夸赞。当时我想,如果有座小桥,该多好啊!
读小学时,我经常随母亲赶唐场。三河场的木板板桥,更是惊险无比。当时我只有10岁左右,每每到此心有余悸,望河兴叹。“什么时候能够架座桥哦?”这成了我心心念念的事。说来也巧,我11岁那年,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参加了唐场大桥的修建工作。通车那天,人山人海,尽管我的鞋子都被挤掉了,但愉快的心情一点也没有减少。
成家立业后,我为了生活四处奔波。我乘坐火车通过一座座如南京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等大型跨江大桥,尤其是行进在成都至西昌的高速上,那高耸入云的高架桥,让你过后回看,是那样的神奇而惊悚,不得不赞叹茅以升们的“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惊人智慧。
幼小时的梦想与成年后的见证,让我浮想联翩。岂止是有形世界需要桥的连接、沟通,人要在这个世界上安身立命,求得生活事业通达顺畅,无形的桥比有形的桥还要重要。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我的人生第一个启蒙老师,是我的母亲,一个老共产党员,一个巾帼不让须眉的基层干部。
人遇到困难时,一般人总是想到自己如何损失最小化、利益最大化。我10岁那年,一群工匠到村里来编竹凉席,邻居家准备把凉席弄好后就娶儿媳妇。后来,邻居家却以凉席编宽了一点点为由,与师傅们扯皮,高矮不依不饶,还要求赔偿,闹得不可开交。
那群工匠带队的是个女的,姓张,人生地不熟,求助我母亲。母亲二话没说,去调解一番后,把那张凉席带回了家,砍了我家的竹子,让工匠们重新给邻居家做凉席,事情才有个了结。
那张凉席其实与我家的床也不相配,母亲此举,是为解人之危,她的善举至今令我印象深刻。“换位思考,助人为乐,息事宁人……”那时,虽然说不出什么道道来,但母亲的身体力行,已经告诉我该怎样做人做事了。
沟通就是桥梁,将心比心就是通往解决问题的彩虹大桥。
“桥北雨余春水生,桥南日落暮山横。”步入社会后,变幻莫测的现实虽然毫不商量地时时来撞,心情甚至人生难免起起伏伏,但已经坚如磐石的三观还是依然如初。在工作、生活中,往往会因竞争而出现成功者、失败者,或兴高采烈或垂头丧气,凡遇此情形,除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外,我都会祝贺胜者,沟通竞争者。
我坚信:“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人与人相处,除志同道合、心灵契合至关重要外,“天然而成者寡,磨合而成者众”,磨合,往往是一对一或者一对多,一一通达,必须有一个媒介作桥梁,这就是沟通。
小小地球村,沟通,已成为这个时代人际交往的最重要手段。要有过人的沟通能力,建设优秀的心灵品质至关重要。优秀的心灵品质来自清澈的良知,良知就是心之本。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无论是诸子百家还是程朱理学,无论是《论语》《易经》,还是《阳明心学》,无一不是建设心灵品质的上剩之作。心灵品质是基础,书中知识是营养,本着利他就是利己的起心动念,就一定会“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构建好“心灵之桥”,不正是人与人之间、邻里之间和谐相处的共同缘分么?
【作者简介】
郑良,当过农民教过书,有经商从政经历。爱好写作,服务于《西岭文学》。在多个平台与杂志发表作品,目前有几十万字作品。
【“浣花溪”文学栏目征稿启事】
欢迎投来散文(含游记)、小小说等纯文学作品,诗歌因系编辑部自行组稿,不在征稿范围内。字数原则上不超过1500字,标题注明“散文”或“游记”或“小小说”。作品须为原创首发、独家向“浣花溪”专栏投稿,禁止抄袭、一稿多投,更禁止将已公开发表的作品投过来。作者可以将自我简介、照片附加在稿件中。邮件中不要用附件,直接将文字发过来即可。部分作品会被华西都市报《宽窄巷》副刊选用。作者信息包括银行卡户名、开户行及网点的详细准确信息、卡号、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投稿信箱:huaxifukan@qq.com。
评论 0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