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小镇做灯笼:每年100余万只 远销欧洲、日韩、东南亚|新春走基层

封面区块链 该文章已上链 >

封面新闻 2024-02-04 17:20 242466

封面新闻记者 杨澜  摄影报道

2月3日,离龙年春节越来越近了,成都的大街小巷已悄然挂上了许多灯笼,“年味”逐渐在人们心中蔓延开来。

在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金堂县金龙镇的鸿发灯笼厂里,工人们正在加紧赶制最后一批灯笼。半天时间里,厂里来了五批人,他们都是住在隔壁村镇、上门挑货的零售商。此外,还有直接开来厂里拉货的车。

鸿发灯笼厂总经理、金龙镇金龙社区党委书记陈洪告诉记者,自己忙完这两天,就要放假了,“我们的销售旺季是从10月持续到年前。从2023年收年到现在,我们总共卖了100多万只灯笼,销售额能达到3000万元。”

鸿发灯笼厂的展示厅内,挂满了各种款式的灯笼。

每年做出100余万只灯笼

远销欧洲、日韩、东南亚

过年挂红灯笼是中国人的传统习俗,象征着团圆、兴旺、红火。在陈洪的记忆中,很久以前,金龙镇就已是远近闻名的“灯笼之乡”了。

跑运输、开餐厅、卖服装......在踏足灯笼行业之前,陈洪和妻子做过很多生意。因为听说卖灯笼能挣钱,自己又在“灯笼之乡”长大,1997年,陈洪和妻子从广东回到了成都。“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金龙镇很盛行做孔明灯,但是在我的印象中,没有人做过我们想售卖的那种彩色纸灯笼。”

陈洪

没有案例、找不到学习门道,怎么办?陈洪和妻子租了厂房、买了设备,在将近一个月的时间里,他们关上门来自己琢磨技术。“灯笼是做出来了,但一开始我们卖得并不好,头两年都是亏本状态。后来,我们通过去零售商跑动,在第三年终于开始盈利了。”

2013年,陈洪和妻子回到了金堂县。如今,他所在的灯笼厂厂房面积有4000多平方米,100多名工人,每年能制作100余万只灯笼,销售额能达到3000万元。靠着讲信誉、讲质量,陈洪的老客户不断,做出的灯笼不仅卖到省内多个区市(县),以及云南、贵州等省,还远销欧洲、日韩、东南亚。

从三溪镇前来选货的陈女士,最后挑选好的灯笼装了满满一车。

村民做灯笼一年增收3万-4万元

想把金龙镇发展成灯笼产业集散地

在鸿发灯笼厂的展示厅内,放着今年可售卖的灯笼,有适合家庭使用的烫花红灯笼,有适合餐厅使用的中式彩色灯笼,也有适合街道装饰的大红灯笼。

一旁,来自金堂县三溪镇的陈女士和丈夫正在挑选着心仪的款式。三溪镇距离金龙镇很近,陈女士二人驱车前来只需半个小时。她告诉记者:“我们自己在三溪镇有摊位,每年这个时候就会来找陈老板拿货,已经有十年了,算是他的老顾客。这期间他一直没涨过价,我们都很信任他。”

在半天时间里,厂里一共来了五批人,他们都是住在隔壁村镇、上门挑货的零售商。此外,还有直接开来厂里拉货的车。一名开中型货车的司机告诉记者,自己的货是拉往都江堰的,这一车能装上二十箱。

除了自己做灯笼,陈洪还带动村民们一起做。目前陈洪厂里的120名工人里,有一部分是不用来坐班的。“家里农活少的时候,可以领材料在家做灯笼,既能照顾家庭又能打工挣钱。收入最高的,一年能有4万元。”

正在忙碌的陈俊和妻子,他们的背后是一座等待装袋发货的灯笼“小山”。

在生产车间里,记者看到了正在忙碌的陈俊和妻子。陈俊60多岁了,一天能熟练地装上千个灯笼。他说:“我从2013年就开始在这里做工了。这里的灯笼都是手工生产,我和我老婆专门负责把已经生产好的灯笼装袋、装箱,是流水线上的最后一步。一年下来,一个人就能增收两三万,很不错。”

陈洪说:“下一步,我们计划再建两个厂,推出更多强装饰性的灯笼和文创产品,缩短旺季瓶颈,同时尝试借力外贸平台,接到更多海外订单。鸿发灯笼厂要发挥领头作用,助力擦亮金龙镇‘灯笼之乡’的金字招牌,吸引更多的本地人来加入灯笼产业,同时引入在外办厂的人回乡再创业,将金龙镇发展成灯笼产业的集散地。”

评论 6

  • 芮雯雯雯 2024-02-05 发表于四川

  • Luna 2024-02-05 发表于四川

    哇真厉害

  • 小黄豆 2024-02-05 发表于四川

    学习了

查看更多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