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中国考古学会理事 耿 朔 口述
封面新闻记者 荀超 王一理 整理 陈羽啸 摄影
三国时代有六座可以称为都城的城邑,为什么有六座古都?因为它是一个三国鼎立的时代,有的政权甚至使用过不止一个都城。为什么我们要从都城开始了解三国呢?因为我觉得都城是一个时代政治和经济活动的中心,也是重大历史事件集中发生的舞台,我们看到一种新型文化现象一般最早都是在都城开始孕育产生、扩展到周边地区。因此对我来讲,游访这些古都是进入历史现场一个重要的途径,可以把人物和事件还原到具体的时空当中,在具体地理空间加以考察,我想可以得到更多的答案。我们看到汉末三国是一个变动不居的时代,三国鼎立,都城不止一座,而且有多个。我自己在这十几年时间当中,经常去到不同古都遗址进行田野考察,有些心得体会,希望通过今天的讲述,陪伴大家在那些都城的残垣断壁之间,在出土文物之中,寻找三国时代的光与影,来一场穿越时空的漫游。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中国考古学会理事 耿朔
我分三个版块来讲这些都城,大家可以看到跟三国局势有关系。北方地区有洛阳,洛阳做过东汉的都城,到了曹魏正式建立政权以后,有了曹魏的都城,许昌可能大家不太了解,河南的一个地级市,但是在东汉最后二十多年间,它是当时的政治中心。还有一座邺城,在河北最南部,它是曹魏政权大本营和根据地,曹操实力扩张在这个领域完成的,曹丕称帝后,邺城也是曹魏所谓的“五都”之一。所以,上述三座城市是和东汉、曹魏有关的北方都城。第二部分是武昌和建业,武昌是今天的湖北鄂州,建业是江苏的南京,也就是孙吴两座主要的都城,武昌是前期的,建业是后来时间最长的都城。再一个是蜀地中心,当年的汉的都城—成都。我们看一下这几座城市在中国的位置。我们看到洛阳在河南省中部偏西,许昌在河南省的东南,邺城稍微靠北一点,在河北省最南部,和河南省已经交界了。而武昌在长江中游,建业也就是南京在长江下游,咱们在成都。我用了几个当时的文物看当时的人怎么写魏蜀吴三个字,被普遍认为墓主是曹操的安阳西高穴2号墓出土的石碑上面的“魏”,这是东吴时期的“天发神谶碑”,这个碑没有了,但是有早期的拓片,拓片上当时写的“吴”。这是在我的老家,安徽马鞍山东吴大将朱然墓的考古发现,我小时候读《三国演义》的时候知道这个人物,他的墓葬当中出土了一批漆器,但是这个漆器可能不是东吴产的,而是蜀汉产的,因为它上面多次出现了“蜀郡”的题记,蜀地的漆器在当时是名贵商品,所以这是当时人的魏、蜀、吴的字迹。我希望有这样的氛围让大家进到三国的时代。
下面,我们首先从洛阳到许昌,由“挟天子以令诸侯”开启漫游。
我们的故事或者我们的脉络,用一个历史的事件、历史故事来开启。这个故事就是“挟天子以令诸侯”,我不知道同学们当时读到这个故事的时候记住了什么,是不是曹操把小小的汉献帝控制在他手下,以这样的政治优势开始曹魏政权崛起之路?确实是这样,在东汉建安元年,也就是公元196年8月,当时担任司隶校尉、录尚书事的曹操将汉献帝从当时东汉的都城洛阳带到许昌,从此将汉献帝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这当中有一个权力中心的转移,就是从洛阳转移到许昌。
洛阳,可能同学们有所了解,不知道有没有河南的同学。洛阳本身的空间环境是一个小的盆地,它是由西边的崤山,北边的邙山,东南是嵩山山脉,西南熊耳山所组成的一个山间平坦的小盆地,流经盆地的河流除了黄河以外,还有它的支流伊河、洛河,洛河和伊河合流以后成为伊洛河,最后流入黄河。黄河当然不用说了,洛河也很重要,因为它流经洛阳古都,所以它在历史上很有名声,洛阳有一个女神——洛神,河流冲刷出来的山间小盆地,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我们说的伊洛平原。我们知道西周的都城是在今天的西安附近,叫做镐京,但是它灭了商以后,整个西周的势力向东方扩展的时候,西安其实有一点点偏西了,所以在那个时候周公在东方又建了一个都,他选择建都的地点就在洛阳,周公当年就讲洛阳这个地方是“天下之中”。今天我们看中国地理版图,这依然是一个很中心的位置,“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四面八方的人来朝贡,大家走的位置差不多,都比较方便,交通枢纽再加上本身地质环境也比较好,它当然适合建都。所以在中国历史的前期,长安和洛阳是两个最适合建都的地方。
著名的何尊,这是一个在陕西宝鸡出土的西周时期青铜器,上面就有“宅兹中国”,我把“中国”两个字圈出来了,大家都知道这是“中国”两个字最早在文物上出现。这里面讲的“中国”还不是今天中国的概念,那时候讲的“中国”是“中域”或者“中原”,或者“中心”,讲的哪里呢?讲的就是洛阳,因为青铜器的铭文讲的跟周公在洛阳建都有关,建了成周。所以在那个时期,就像刚才说的人们就认为洛阳是天下之中的地方。洛阳盆地建都的历史还不是从东汉开始,或者成为中国的中心并不是从东汉开始。在小小洛阳盆地当中已经发现至少有5处可以说具有都邑性质的城市,二里头遗址现在普遍认为是和夏王朝有关的都城,在它的东边几公里很近的地方是偃师商城遗址,偃师商城是商代前期的都邑之一。我们再看西边还有一个东周王城,是西周被灭了,周王室东迁到洛阳,此后被称为东周,所以东周的中心在洛阳,成周和王城是东周时期的两个都邑。还有一个是今天讲的洛阳城。我们讲的东汉洛阳城,它后来又被曹魏、西晋、北魏三个时代延续,成为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四代的都城,这个城市叫做汉魏洛阳城。如果大家去旅行,它不是今天的洛阳市区,要从洛阳市区往东大概十几公里就到达了汉魏洛阳城,所以曹操的故事是在这座城市发生的。
今天大家去洛阳旅游去洛阳市区,你看洛阳大力发展文旅,你看汉服拍摄特别多,今天的洛阳市区也是一座古代的洛阳城,它是什么洛阳城呢?它是隋唐的洛阳城,隋代定都在西安,当时叫大兴,后来唐代叫长安,但是它的东方统治的范围很大,为了江南地区物资能够运到北方,为了沟通南北,隋炀帝开凿了大运河,大运河对于隋唐两代都是国家的交通要道和经济命脉,当时在洛阳建都为了靠近大运河,靠近东方,隋唐两代的洛阳城被称为东都,和长安西京是当时的两京。像武则天长期居住在洛阳,所以当时把洛阳改为神都,这样的洛阳城是被今天的洛阳市区一直继承下来。当我们说洛阳的时候,其实面对好几个洛阳,而曹操的时代,我们说的洛阳是在今天洛阳东郊的汉魏洛阳城。
这个城市是什么样的?这是我去洛阳城考察的时候当时拍的,地表上的建筑已经荡然无存,但是还有一些当年宫殿留下来夯土的台基,还有部分的城墙,在城中就能望到北边一道长长的山岗叫做邙山,这个非常有名。在历史上,邙山有过一些战争,当然更有名的是中国最适合建墓的地方,因为黄土非常结实,北邙北邙,人们有一句话说“生在苏杭,葬在北邙”,苏杭条件好生活,葬最好葬在北邙,北邙的黄土很厚,特别适合修墓所以这是考古学重要的研究地点。这座洛阳城建在邙山之下,洛河以北。这是考古学者做的复原图,我们看到这座城市是南北比较长一点,东西稍微窄一点的城市,有些现在还保存在地表,经过考古实测知道它的数据,城垣总长度大概在13000米,南面部分因为洛河改道,洛河由南向北改道,把洛阳城南边部分冲毁了,南边不是特别的清楚。这个城市我们看到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它划出南宫北宫,这个城市差不多一半的土地都是被两座宫殿占据,这是中国早期都城的特点:早期的都城往往不止一个宫,好几个宫。我们知道秦始皇当年居住的咸阳城,不仅有咸阳宫,后来还在渭河南郊建了阿房宫,在西汉都城长安城当中,皇帝居住的未央宫,太后住的长乐宫,还有北宫、桂宫等,汉武帝时期还修了建章宫,有多个宫,早期多宫制到了东汉时期还是这样的,还是南北宫,只有南宫和北宫,这点到了曹魏发生了变化。这是当时东汉洛阳城基本的格局。
讲座现场
今天我们去洛阳考察洛阳城还能看到什么呢?汉代的东西比较少了,因为我讲过它后来被曹魏、西晋、北魏继续使用,所以它是叠压型的城市,成都也是历代叠压到一起,所以越早的越在下面,或者后代改建,不断改建以后早期的建筑其实看不见了,但是经过考古发掘还有些能见到。比如说在洛阳城南郊有一批礼制建筑,跟国家礼仪活动、祭祀活动有关,包括“太学”是当时最高的学府,“辟雍”“明堂”这是跟国家礼仪有关,“灵台”跟天文台有点接近,这些地方经过考古发掘可以证实。其实现在在地表考察能看到有一个灵台遗址,这是当时现场拍摄的照片,它是一个平面正方形的高台,当时发掘的时候现残存高度8米,顶部已经坍塌了,它是一个两层有房屋的建筑。这个灵台就是当时东汉天文观测的地方,所以它比较高。著名东汉科学家张衡就在这里工作。我去考察的时候,我们看到远处的土台可能已经没有8米,风雨剥蚀稍微低一点,这是从东汉一直延续下来的灵台遗址,远远看以为是一个坟堆,其实不是,这是东汉灵台旧址,还能看得到。
在洛阳城遗留给我们的文物当中,有一类我觉得特别重要,这是和文化教育有关,就是石经。在东汉太学遗址当中,考古工作者曾经发现过“熹平石经”。为什么叫“熹平”,这是东汉时期的年号,东汉时期灵帝时期的年号。当时为什么要刻石经,是为了把儒家的经典刻在石头上供大家看。我们知道在唐代,甚至北宋以前,中国基本上是抄写的时代,可以称为写本时代,或者抄本时代,因为雕版印刷术发明是在唐代中后期,大规模用来印刷书要到五代北宋。在此之前,书本通过传抄的方式进行传播,大家知道传抄很容易发生错误,使得这些经典大家看到的版本不一样。对于国家选拔人才,你读的书不一样,你的知识来源有差别,很难有一个标准。所以到东汉后期,由当时的大名士蔡邕,也就是蔡文姬的父亲,当时著名的书法家,他就领衔选择一个大家认可的标准版本,把它刻写在石头上,把这些石经立在洛阳城太学门外,使得读书的年轻人都能看,因为太学生非常的多,他们就来看这些文字,知道标准版本怎么样,所以这样的石经是中国最早刻在石头上标准知识的记录。这样的传统到了曹魏时期也刻过一次,叫正始石经,到唐代刻过开成石经,今天大家到西安碑林博物馆可以看到完整的开成石经,成都也有石经——五代后蜀石经,成都后蜀石经也是当时传承下来的,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独特的知识传播方法。刚才所说东汉所立的熹平石经,从熹平四年开始刻,到光和六年完全完成,立于洛阳开阳门外太学,落成之后按照《后汉书》《蔡邕传》的记载,“及碑始立,其观视及摹写者,车乘日千余辆,填塞街陌。”这些读书人,有文化的学生们都来看,坐车来看,还堵车了,这是一大盛事。这个时期是什么时期呢?曹操在熹平三年即公元174年,他20岁的时候,离开他老家安徽亳州,通过举孝廉为郎,通过这样的方式到了洛阳,当了洛阳北部尉。我在想他可能就看过,因为他在洛阳当官的时候就是熹平年间,曹操自己也是文学家,这样可能一下把具体的文物和具体的人拉到了一起,而且石经主要的书写者蔡邕和曹操是有交往的,所以到了曹操后来掌权之后才有重要的事件,他把蔡文姬从匈奴赎回来,所以我们通过文物、通过空间能把很多历史事件串联起来。
当然洛阳还有一个东汉时期重要物迹就是白马寺。我们知道佛教传入中国的路径其实有很多,比如说成都有一条西南佛教传承之路,从南亚通过云南、四川这条路进来,当然北方也有道路。有一个很重要的传说,东汉第二个皇帝汉明帝有一天晚上做梦,梦到金人或者说金神在他面前飞,他醒来之后不认识是哪个神,不知道是谁,就问那些大臣,有个大臣接触过外来文化,就说西方有神名佛,您见到的可能是这个佛,明帝就问那怎么能见到他们,如何得到相关的知识?他就派使者到中亚地区去求访,最后请到两位古印度的僧人来洛阳传达,他们来的时候据说用白马驮的佛经来的,为了纪念白马驮经的功劳,汉明帝下令在洛阳西边修的白马寺,我们经常说它是中国佛寺之始就是基于这样的传说。当然,今天所见的白马寺并不是一个汉代的寺庙,由于历史的变迁,汉代的我们看不见了,是清代的寺院,但是它的位置还在那个地方,我们去白马寺多少会了解当年佛教初传中国的情况。
洛阳作为东汉的都城一两百年那么长的时间,但是到了三国时代,当然我讲三国是宽泛的,大家知道如果严格意义上讲是公元220年曹丕称帝才进入到三国。但是你要这么说,曹操不是三国的人,他是东汉的,就有点滑稽。从黄巾军起义开始,就进入到大家通常所讲的三国时代,当时洛阳城遭到一次很大的破坏。这个破坏怎么发生呢?那就是董卓焚烧洛阳,大家知道董卓在初平二年的时候控制洛阳,董卓是从西边来的,这个军阀为什么那么厉害?东方十八路诸侯都没法轻易打败他,为什么?这是有原因的。因为董卓起家在河西凉州,凉州在东汉一带是军事前线,如果我们说西汉时期主要的外敌威胁是匈奴,所以汉武帝伐匈奴,东汉时代有一个很重要的威胁就是羌人,羌人活动的地方在今天的甘肃河西和青海一带。凉州是当时东汉的军事前线,而凉州的兵马因为长期在前线有作战经验,所以特别能打,当时凉州兵很有名,而董卓就是从凉州起家的,所以他带着当时东汉最能打的一群人来到洛阳控制政权,另外,后来三国有一个英雄人物马超,西凉马超这么能打,都从凉州起来,是有这样的背景。
大家知道甘肃武威出土了一个非常有名的文物——马踏飞燕,发现马踏飞燕的那座墓,还有一组铜质车骑俑群,通过这组随葬品大体能感受到当年凉州兵的风采,董卓就借助凉州的势力控制了洛阳。关东诸侯结合以后,一度势力强大,董卓觉得要避开兵锋,所以带着他所立的年幼的汉献帝,迁到长安,从洛阳到长安就是要更靠近他自己的根据地,往西走。迁移的过程当中,按照《三国志》记载,董卓“徙天子都长安,焚烧洛阳宫室”,还把陵墓发掘了,墓里面有好多珍宝,把珍宝挖出来充当军饷,这样,洛阳,这座一代名都当时遭到极大破坏。我们知道董卓把汉献帝带到长安以后不久,他们自己也陷入混乱,就是小说里著名的“连环计”,最后吕布杀了董卓,董卓被杀以后,关中随即陷入混乱,在这样的局势之下,汉献帝找到机会密谋怎么回到洛阳,不想在长安,而是回到他的故都洛阳。经过数年颠沛流离,在建安元年,公元196年7月,汉献帝带着手下的人回到洛阳,但是洛阳经过董卓焚烧,经过战乱,其实不太适合居住了,破坏得很严重。这是我在洛阳城考察的时候拍的洛阳城东北转角,看到城墙还比较清楚,但是已经是残垣断壁,不知道当年汉献帝见到洛阳是不是这样。他回来以后,建安元年七月甲子,我后面标的数字是具体到阳历的哪一天,我们看它的时间,7月1日回来的时候车驾到洛阳,其实没地方住,因为宫室被毁了,“幸故中常侍赵忠宅”,其实因为皇宫没办法住了,在赵忠的宅子住下来。所谓祭祀上帝就是祭神,拜祖先就是皇帝要做的事情。你看他后面到8月份的时候在南宫,我们叫洛阳南北宫,南宫有一个杨安殿好像刚刚在修缮。你看它后面讲的“是时,宫室烧尽,百官批荆棘,依墙壁间”。宫室都烧完了,带回来的官员都没有地方住,靠着残垣断壁住一住,而且“州郡各拥强兵”,各地军阀按兵不动。皇帝带着一大群人回来,吃饭就成了问题,各地的物资来不了怎么办?你看当时讲的比较夸张,“群僚饥乏”,这些官员都饥乏,“尚书郎以下自出采稆”,他们都得出去自己找粮食,“或饥死墙壁间,或为兵士所杀”,洛阳已经到这样的情况。
我们看一下,为什么洛阳遇到这样的问题,很大原因在于洛阳盆地虽然本身很富饶,居住条件很好,但是太小了,对于大一统王朝的首都来讲,它的京畿空间太有限了,如果天下太平,各地像周公讲的“四方入贡道里均”没有问题,但是一旦进入动荡的阶段,地方那些人按兵不动,或者道路相阻,那些物资运不到洛阳的时候,洛阳的运转就出了问题。而且我们知道北边的黄河其实无险可守,虽然有些关隘,但这些关隘不是难以攻破的,一旦出现动荡,洛阳不太适合作为动荡时期的都城。这点早在几百年前,当时张良跟刘邦分析过,刘邦最开始想定都在洛阳,因为洛阳靠近刘邦政权的老家江苏沛县也就是苏北地区要更近,又是天下之中,但是张良和另外一个大臣娄敬劝他不要定洛阳,要定都长安。他们的理由是:第一,“洛阳虽有此固”,意思是洛阳虽然也有周围的防御条件,但是小,“不过数百里,田地薄”,空间有限。第二,这个地方“四面守敌,非用武之地”,而关中好,关中左边是崤山、函谷关,右临蜀,陇山和蜀地,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四川的资源可以用到,北有胡苑之利,有些游牧的草原资源,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而且关中是一个比较大的盆地,所谓“八百里秦川”,空间远远大于洛阳盆地。当天下局势不稳的时候,四边的关隘关上就是一方小天地,并且中国人普遍有对西边高东边低,居高临下控制东方的心理,所以刘邦最后定都长安,这是长安和洛阳的区别所在。就是说,在一个不太稳定的政治形势下,定都长安是比较好的,如果天下太平的时候,通过物资转运更方便,那洛阳更合适,所以到了东汉后期洛阳就面对了不利的局面。
还有人事的原因,当汉献帝回到洛阳的时候,护送他东归有多个势力,这些势力之间开始争权。当时封安国将军张杨大司马,韩暹大将军,杨奉车骑将军,他们之间其实不和。我在地图上标了一下,可以看到他们的位置,当时董承和韩暹是在洛阳,大司马张杨在今天河北省这一带,军事实力最强的杨奉是在今天开封附近,当时叫梁的这个地方。这上面还标了一个谁呢?就是曹操。曹操虽然没有护送汉献帝东归这个功劳,但是当时他的势力已经由东向西,进入到靠近洛阳的地方。接下来问题就来了,这么多军阀,其实当时想把汉献帝控制在手上的人不少,不止是曹操,但为什么曹操能够先下手为强,或者为什么不在洛阳地区待着,而迁到许县这个地方?其实这也是我好奇的地方,我小时候读《三国演义》,读“挟天子以令诸侯”,发现他迁到许这个地方,当时一看这个地方不是太出名的地点,也没有做过过去的都城,没有一个基础。它当时是一个县,为什么一个县突然变成东汉后期的都城,汉献帝在那生活了很多年,曹操一度也在那待了很久,我当时很奇怪,他有什么条件,在什么机缘下,一个县变成一个都城,我最开始关注这个问题就是自己的这样一个疑问。
我们看一下它的空间距离,左上方标的是洛阳,右下方标了许昌,这是洛阳城和当时许都城的位置,都是在今天洛阳城和许昌市的东侧一点。我们说许在哪里?许县在哪里?许县当时隶属豫州刺史部颍川郡。豫州刺史部很大,在西北侧就是颍川郡,颍川郡郡治阳翟在今天河南禹州,出瓷器的地方,在那东边我们看到有一个县就是许县。我们看这个图更清楚,在这个位置就是许县,在今天许昌城的东侧,这是东汉的图。东汉时期就是郡下面的一个县,怎么突然变成都城,这是我当时的好奇。我们看看当时发生了什么,兴平二年冬天,就是建安元年之前,也就是汉献帝东归前半年的时间,曹操平定兖州,就是今天的山东西部地区,平定了兖州,当上兖州牧,势力扩展到今天豫东的开封、淮阳一线建安元年二月,曹操击破活动在汝南郡的黄巾军。汝南郡,大家看到是在豫州刺史部最下面这一大片,就是今天的驻马店这一片,把这儿的黄巾军击破以后,也拿下靠近汝南郡和颍川郡的许县。其实许县基本上是当时曹操势力范围到达最西的地方,进到许县之后,他实际上进到淮河上游最大支流颍水上游,而颍水和洛阳盆地,洛阳所在地的地方只隔了一座山,就是中岳嵩山,到这个时候曹操成为靠近帝都洛阳最近的军阀之一。所以他有这个条件,其实跟汉献帝只隔了一个嵩山。
占了许县以后,曹操有“迎天子”的考虑,他开始想这件事情。《三国志》当中有个记载,“太祖将迎天子,诸将或疑”,因为曹操当时的实力在天下诸侯当中并不太突出,所以底下这些将领们有点担心这个事情能不能做得到。这个镜头是《三国演义》中他们表现密谋迎天子的场景,当时他的谋士荀彧和程昱劝他可以做,行非常之事,当时派他的大将也是他的亲属曹洪前往办这件事,但是你看他当时的实力并不太强,所以遇到一些阻碍,“卫将军董承与袁术将苌奴拒险,洪不得进”,所以不太容易。此后遇到一个机遇,董承和韩暹不和,为了增强自己的实力,就开始引援,董承向曹操抛出橄榄枝,引曹操为援,八月曹操入洛阳,他的对手韩暹遁走,曹操自领司隶校尉、录尚书事,控制了中央的权力。这样的机缘让曹操来到了洛阳,也是时隔多少年以后回到洛阳开始控制中央的权力。那为什么要把汉献帝从洛阳带走,带到许县呢?我们想啊,曹操来到洛阳,他的根基不稳,而许县和颖川那边完全在曹操控制之下,所以他想把汉献帝带到自己的控制之内。怎么劝说汉献帝走呢?当时有一个叫做董昭的人给他献计,这两段都是《三国志》里面的记载,讲得很详细,董昭怎么给他献计。董昭说,你跟皇帝要说最关键的一点,你那里有饭吃。因为洛阳面临最大的问题一下子回来这么多人,官员要吃饭要生存,洛阳当时没有这个条件。我从文献里划出来的部分就是讲到有粮食,下面你看他跟曹操说,“京都无粮,欲车驾暂幸鲁阳,鲁阳近许,转运稍易,可无县乏之忧将。”当然他们如果直接前往许县,进入曹操控制范围之内,也怕别人有疑心,他说到鲁阳这个地方,那个地方是有粮食,我想曹军有粮是当时普遍的印象。他说到了鲁阳,我标了一下就是今天河南省的鲁山县,他要把汉献帝劝说到鲁阳,但是他走了一个什么路线呢?往东南过嵩山。《三国志》当中有记载,9月份的时候车驾出轘辕关而东,以太祖为大将军,太祖就是曹操,一下成为最有权势的人,“自天子西迁,朝廷日乱,至是宗庙社稷制度始立。”当然这是陈寿写的,他当时在西晋当官,写的《三国志》。西晋是延续曹魏下来,所以这个地方对曹操讲的是肯定的。
我们看地图,这是所说的轘辕关,这里洛阳,鲁阳,这是许县,他们走的轘辕关就是我标出来小红点的地方,就是从洛阳往东进入嵩山就要走这个地方,是洛阳八关之一了,很难走,今天有一条国道就是走轘辕关这个地方,我们曾经开车走过,要慢慢开盘山公路,当然对四川人来说没有什么难度。我们当时开过去的时候拍的照片,这是轘辕关的现状,这个关不是汉代的,这是后来修的,位置差不多。清代黄易去河南洛阳嵩山访碑的时候,考察古碑的时候画了一张画,就是走轘辕关的情景,我们看到是弯弯的山道,所以我们想当年曹操在山道很艰难,为了吃饭必须走出洛阳,走出山道。结果汉献帝到了目的地,发现不是到鲁阳,而是许县。天子来了,许县当然名正言顺改成了许都,不叫县,叫许都,是都城,从县城连跃三级成为都城。从此开始,从公元196年到公元220年曹丕称帝的这二十五年间,四分之一世纪,跟在座同学们的年龄差不多,许都就成为东汉末期的都城,也就是我们经常讲的建安时代,大家也会想起建安文学吧?所以建安时代的中心不是在洛阳,而是到了许昌,当时叫做许都,东汉末期的都城迁到了许都。
天子来了,这么多人来了,许昌这个地方能不能成为实际意义上的都城?有这样的条件吗?这是我当时的疑问,我去许昌考察,我带着疑问,那就是它到底有什么条件能够支撑一个都城的运转。都城是人最多的地方,也是消费品特别是高等消费品最大的市场,供给都城的运转这可不容易,我带着疑问,去许昌看到底它有什么样的条件。汉魏许都故城的使用年代从东汉到曹魏时期,那么当时的许昌城在哪里呢?我们看地图,西边是现在的许昌市,它往东我画的三角的位置,这个是许都故城遗址。这个卫星图大家能看得出来,它不在许昌市区,今天这个地方只有村子,主要是农田,在许昌市区以东的张潘镇境内。我是2019年去的,不知道现在的情况如何了,2019年去的时候它有一个遗址,但是没有太多的建设,大家看,”汉魏许都故城遗址“,它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是我在许昌博物馆拍的“汉魏古城遗址图”,它是一个示意图,因为好多工作考古没有完全开展,据记载,许都故城分为内外两重,外重是大城,还有老百姓居住的,它的外城东南是内城,就是许都的皇宫所在,献帝住在那,当然最开始不是这样的,迁都以后逐渐建立起来,因为曹操把汉献帝弄过来是非常突然的事情,刚来估计比较简陋,逐渐经过建设成为一座城市。这个卫星图能够看到整个许昌城少部分是村落,大部分是农田。这是我当时去拍的情况,基本上都是农田,很典型的华北地区景象,种的是小麦。这是城里面的土台,我不知道做什么用的,但是在平地上突然有隆起的土台,如果大家有一点考古经验就知道,这一般都是人工,有可能是一些建筑,有可能是城墙。我们在更大的空间视野当中去看许昌,发现许昌位于伏牛山脉以东的平地,地处黄淮平原的西部,它由淮河中游左岸最大支流颖河,当时叫颍水,和它支流冲刷出来的平原区,我觉得在成都理工大学讲这个应该没有什么难度,学地质的同学很多,可能我都班门弄斧了。所以它的西侧是伏牛山,东侧其实就是淮河平原北部的这一段,主要是由颍河,颖河是从嵩山,应该是淮河上游最大的支流冲刷出来的河南省东南部平原区,今天也是我国的粮食主产区之一。
那么来了这么多人,曹操势力本身还有很多人,那怎么生活呢?必须吃饭,吃饭怎么解决?屯田!我们读三国可能有个印象,曹操有一个很重要的做法叫屯田,也就是军田,政府直接组织经营的一种农业集体耕作制度,保证税粮征收和军队给养。它是有组织的、快速开始耕作,开始经营管理,这个在《三国志》当中有明确记载,这一年,官员枣衹建议使劲屯田,经过战乱以后没有饭吃,最好解决的办法就是屯田,“是岁乃募民屯田许下,得谷百万斛”,得到很多粮食,所以“州郡例置田官,所在积谷。” 解决吃饭是首要的。它为什么有屯田的条件呢?水利很重要,灌溉很重要,曹操的做法是大治诸陂于颖水两岸,文献说穿渠三百里,灌田二万倾,并且开挖了一系列人工运河。我不能说他是水利专家,但他对这块很重视,后来他在河北平定袁绍以后,他在河北也开了很多运河,之前他在许昌这带在颖水上开了很多运河。这是今天的水系图,从这儿看你能看到河流,有干流,有支流,还有各种渠、闸甚至水库,兴修水利的古老经验积累在这个地方。许昌水多,因为这个地方是盆地,水资源比较丰富,有水才能灌溉,我们成都人肯定认识都江堰对吧,它土地也适合耕种,我当时看到许昌全是种的小麦田的时候,开始明白为什么这个地方能够生存这么多人,我朋友说:“什么都没有,都是麦田。”我说:“就是因为麦田才能养很多人,它的土地比较肥沃。”当时袁绍不是也想把汉献帝控制在手下吗,他给曹操说洛阳残破不适合都城,你们搬到许昌也不适合,他说“许下埤湿”,许昌这个地方地势比较低,土地潮湿,反过来说这个地方农业条件比较好,袁绍这么说我觉得反向说明这个地方农业生产条件好是,适合人口增殖。
我当时在许昌考察的时候路过一个河道,当时我下来看解说牌介绍说是老颖河的河道。为什么叫老颖河呢,后来开了一条新的颖河,这个老颖河就成为今天的泄洪道,而今天的颖河主河道,历史上是引水灌沟,这两个角色发生了变化,我想这个变化就能看到颖河上游,其实有非常长的人工干预历史,这个历史我觉得至少追溯到曹操屯田开水域的时期。刚才讲水土条件,而种田还要有人,人从哪里来?军队要有保障,我想主要来源可能是汝颍地区的黄巾军。我们刚才讲曹操进入颍川击破黄巾军,并且此前在青州也打破黄巾军30万,俘了很多人口,大家不要以为黄巾军就都是军队,其实大部分是农民,他们在集体迁移过程中很多本身就是农民,就有这个种田能力。《三国志•任峻传》注引《魏武故事》说“曹操击破黄巾,定许,得贼资业,当兴立屯田”资业是什么,恐怕就是从黄巾军得到的农具、种子、耕牛这些资源,因为黄巾军本身就是集团性的迁徙转移,里面有很多是农民,我想包括了很多劳动力。许昌具有水土条件,具有了劳动力,具有了资业,所以能迅速屯田,使得许昌开始能够具有很多人生存的条件,所以许下屯田可以说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三国志》注引讲到“是岁乃募民屯田许下,得谷百万斛”,所以各地都学它。几十年以后,三国后起的名将邓艾,他曾经给当时的皇帝上书说“昔破黄巾,因为屯田,积谷于许都以制四方”,我们就知道许下屯田多重要了,没有许下屯田,没有稳定的粮食生产和保障,曹操的后方就不稳,正是有了屯田的条件,他才可以。所以我们理解东汉最后一个中心为什么在许昌,为什么许昌能从小县连跃三级成为都城,我觉得最关键就是它有农业生产的条件,再加上曹操占据这个地方成为他的控制范围,这使得许昌有这个条件。
另外,还有人才,人才很重要。因为许昌所在地属于颍川郡,而颍川郡和它旁边的汝南郡,那是东汉后期人才的大本营,是靠近洛阳不远处的一个世家大族云集的地方。在历史上就有一句话“汝颍固多奇士”,汝南和颍川这些地方出的这些所谓奇士,指的是那些很有创造力的人才。比如说来读《三国志•郭嘉传》,大家都知道,很多人喜欢郭嘉,英年早逝天才的谋士,郭嘉是哪儿人?颍川阳翟人!就在许县的旁边。《三国志》就讲,当时颍川除了郭嘉以外,还有一个戏志才,也是一位奇才,都为太祖曹操谋划,但很可惜两个人死的比较早,所以太祖跟荀彧写信,戏志才去世以后没有人跟我一起谋划了,他说“汝颍固多奇士,谁可以继之”,曹操听过这句话,问荀彧谁可以来接续戏志才给我出谋划策,荀彧就推荐了郭嘉。曹操集团从人才角度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他的武将,我们看《三国演义》可能最喜欢蜀汉的五虎上将,而曹魏有五子良将,那些武将绝大部分跟着曹操从老家起义,就是今天安徽北部亳州,当时叫谯郡,还有靠近徐州这一带的豪强,那时候出将,能征善战,所以曹氏的那些名将像曹洪,还有夏侯惇、夏侯渊都是这一代的人。但是它的谋臣是哪里?绝大部分是颍川籍的政治人才。他拿下许昌以后,在这个时候开始陆陆续续有一批颍川的奇士进到曹操幕府当中,这个很重要。
为什么有这样的契机呢?跟荀彧关系特别大。荀彧就是颍川人,豫州汝南郡和颍川郡成为当时多方争取的政治人才群体,而在曹操阵营当中荀彧当时成为一个伯乐,或者说是一座桥梁。因为颍川的名士戏志才,刚才讲郭嘉、荀攸等等一大批的颍川名士,大多由荀彧向曹操推荐,有些是荀彧的族人,而且他们大多在迁徙之后陆续进入曹操幕府的,不得不说颍川有号召力,有些人不在颍川,但是颍川这个地方是曹操的范围,荀彧作为曹操的谋主就开始把这些人才引到曹操之下。曹操开始和颍川大族实现了很好的合作。比如说荀攸,大家知道这是很有名的谋士,荀攸最开始想到蜀郡当太守,想到四川当太守,说“蜀汉险固,人民殷盛,乃求为蜀郡太守,道绝不得至,驻荆州”。“太祖迎天子都许”,曹操把天子带到许昌以后,写信给荀攸,“方今天下大乱,智士劳心之时也,而顾观变蜀汉,不已久乎!”现在天下大乱,正是用人之际,你就不要去四川了,你回老家吧,就把荀攸请回来当汝南郡的太守,后来当尚书。很明显,是故土把这些人才归拢在一起,而且我刚才讲到首先提倡屯田的枣衹也是颍川人,为什么他提倡屯田,可能他了解当地。从建安元年到九年,为什么到九年以后呢?因为到了九年,曹操平定河北袁绍势力,他的中心迁到河北去了。在此前7、8年的时间,许都不仅是汉献帝所在,也是曹操势力的政治中心和军队大本营。这当中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大家知道袁绍老家在哪?就是颍川旁边的汝南郡,当时很颍川的名士和曹操合作比较好,但是因为袁绍家族特别在汝南特别强大,所以汝南人不太服气,当时曹操就任命了于禁为太守前去镇压,因为当时有些反抗。包括后来曹操留在前线的时候,《三国演义》也讲到,许都有些人写信跟袁绍相通,我猜有些人可能就是不太服气的汝南人,所以他几次对汝南进行了军事征伐,包括刘备和汝南黄巾军开始联合反抗过曹操。所以对曹操来讲,许昌适合作为他的中心,但是不稳,我们看《三国演义》后来也知道许昌还发生过几次叛乱,包括刘备也在其中。所以对于曹魏来说,实际上这个地方有利的方面,也有不利的方面,到了建安九年,当曹操平定北方袁绍以后,他其实把中心迁移到了河北,所以后面的故事讲到河北。
在这里我还讲一点,我们觉得汉献帝被曹操控制,到了许昌以后,如果按照史书记载,“都许之后,正归曹氏,天下总以”好像权力都是曹家的,是绝对化的吗,我们需要审视一下,汉献帝真的是政治木偶吗,汉献帝有权力吗?我在许昌考察的时候,当地有一个名胜,叫做“毓秀台”,它是汉魏古城范围之内地表仅存的,它是人工夯筑的高台,高达15米,我想历史上更高一点,台基占地约500平方米,还是挺大的。这个毓秀台目前通行的说法,是献帝都许期间登高祭天的场所,当然没有做过正式的考古工作,所以今天之说还是一种推测。当然对我们有启发的,它作为名义上的天子还是有他的权力,这些权力是取代不了的。我们有一个例子来看,资料记载三国历史除了《三国志》以外,有一部分历史在《后汉书》当中能够看到,公元220年之前还是东汉的历史,所以《后汉书》当中也有相关的记载,在《后汉书•皇后纪》讲到最后的皇后记载这样一个故事,说曹操入宫见献帝,献帝对他很不满,“君若能相辅,则厚;不尔,幸垂恩相舍。”如果你能用心辅助我就好,如果你不行也有发狠话了,“操失色,俯仰求出”曹操有点害怕,还是天子权力大,还有按照“汉代三公领兵朝见,令虎贲执刃挟之”,三公就是最高级别的官员,他领兵见汉献帝的时候,进宫的时候这些军队不能跟着他,由虎贲,也就是天子御前这些军队。这些人就持刃怕三公造反,拿着刀跟着他们进去,说曹操出去的时候顾左右,汗流浃背也挺害怕。这些故事在《三国志》当中没有讲。我们知道陈寿写《三国志》是在西晋时期,所以他奉曹魏为正统,曹操这个故事在《后汉书》讲了,但是在《三国志》没有讲,如果相对来说《后汉书》记载可能有一定的真正性,我们想汉献帝恐怕不是完全没有权力。复旦大学徐冲老师有研究,最近他研究了汉献帝时期小朝廷还是有历史作为的,我不展开说了,比较复杂。他认为汉献帝的权力被记载下来至少有两个层面:一是在和合宇宙秩序方面发挥的神圣作用祭天,这是别人不能取代的,天子才能祭天,二是在制度建设方面做了一些制度的改革。我就想这种祭天,还有制度改革好像正好能够交错投影在毓秀台上面,毓秀台如果真的是当时汉献帝登高祭天的场所,那么祭天首先是和合宇宙秩序的行为,同时当然也是制度,所以两者正好可以交错投影在有关毓秀台登高祭天的“遐想”中。而制度礼仪就是宣告天命还在汉家,这个号召力我相信是有的。我们不要以为在三国的前期,曹操拥有一切权力,恐怕未必,当时的天命还在汉家。有意思的是,今天毓秀台上去看以后是什么呢?是当地民间信仰的庙,这个庙叫做天爷庙。我问当时守庙的老人,天爷是谁,他说就是老天爷,我感觉是最朴素的信仰。这个台子今天还是用于祭天,祭祀老天爷,说明和汉献帝当时祭天传统有关系,至少在民间保留历史记忆,所以说汉献帝不是没有权力,这些权力今天看觉得比较虚,不是兵权,但不是这样的,在中国古代是讲名分、讲究制度、讲究礼仪的时代,这种礼仪的权力还是很有神圣性的,很有号召力。
历史发展到下一步就是曹丕代汉,曹丕代汉建魏在哪儿当上皇帝的?不是在洛阳,也不是在他们大本营邺城,而是在许昌,代汉建魏是有历史见证的。按照《三国志》记载,最后汉献帝把皇位禅让的,其实是曹丕逼迫的,最后代汉建魏禅让这一幕定格在延康元年十月庚午,也就是二十九日,当然这中间有个日子记得稍微差一点。《三国演义》当中就记载举办禅让大典的时候也要筑高台。大家看到就在许昌西南,今天处于颍阴县的一个叫繁阳亭的地方,建了一个“受禅台”,在那受禅当皇帝。《三国志》有很详细的记载,当时“乃为坛于繁阳”“王升坛即阼,百官陪位。事讫,降坛,视燎成礼而反”。“公卿、列侯、诸将、匈奴单于、四夷朝者数万人陪位。”是一个盛大的场面。筑坛之地“繁阳”即汉代所立的繁阳亭,属颍川郡颍阴县。繁阳亭作为汉魏鼎革的见证地,在魏朝建立后被曹丕升格为繁昌县,其意一望即知,曹魏帝业于此“繁荣昌盛”。这是现在受禅台遗址,在公路边上不容易注意到,你车一开就过去了,我们当时特意找了一下。这个台高9.3米,面积约2500平方米,据称台上原来是有建筑的,这是走进去看的情况。你看到很明显剥蚀的地方是夯土的,夯层是人工一层层夯的,它是人工夯筑的高台,是当时受禅的地点。在受禅台北侧还有两块碑,记录曹魏王朝建立之路的档案不仅书于典册,同时也刻于石板,一块碑叫做《受禅表碑》,一块碑叫做《上尊号碑》。当时我们找当地文物部门给我们打开这个门,进去看这两块碑立在那,左边叫做《受禅表碑》,它记录发生在此的汉魏禅让过程,对历史的一个过程的记述,描述当时受禅盛大的场面,强调了魏代汉当中的理论原因是什么,寻找理论支持讲天命、历数。而《上尊号碑》,记录了一众魏国臣子对曹丕劝进之事,也就是奏章,前面数行列出的是参与上表的人物,共有四十六人。所以这两个碑的内容前后相续,《上尊号碑》偏向叙事,而《受禅表碑》着重说理,构成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明确可以确定的禅让的程序逻辑。
曹丕代汉以后,后面讲到魏的首都又回到了洛阳,但许依然是曹魏五都之一,当时文帝、明帝多次巡幸许昌宫。明帝还在许昌宫建过一些建筑,所以在后来曹丕的时代,许昌依然是魏国疆域南部的一个重镇。曹魏政权每次对东南,主要是对东吴用兵,基本是以许昌作为大本营。这里有些记载,当时认为许昌是他们的称帝之地,所以你看当皇帝第二年,就免除颍川郡一年的租,不用交税了,还改许县为许昌县,表明在这里繁荣昌盛。大家知道高平陵之变,当时的小皇帝去上坟的时候司马懿发动政变,其实曹爽他们不是一点机会没有,当时有人劝他,司马懿洛阳控制了我们怎么办?我们可以去哪儿呢?去许昌啊,因为许昌还有宫殿,有兵器库,有实力,这时候皇帝跟着一起的,你把皇帝带过去,在许昌你有皇帝你跟司马懿对抗,我说这是“辅天子以令诸侯”,假如采用这个计谋,“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历史是不是有重演的机会?我们知道他最后没有这么做,投降了,没有看到历史重演的可能,这是许昌的故事。
下面我们进入第三座城市,拥有铜雀台的邺城,来一起认识曹魏的“王业之本基”。
我稍微讲一下邺城,邺城是曹魏“王业之本基”。为什么这么说呢?从东汉建安九年曹操平定河北,平定袁绍势力以后,他选定自己新的政治中心,而魏国的都城在邺城,也就是,汉室封诸侯,曹操受封魏公,他在魏国有一块封地,中心在邺城。邺城是在今天河北省的最南部漳河边,漳河基本是河南和河北一条分界线,它是太行山发源出来的一条河,这个地方因为长期有开发的历史,跟许昌一样水土条件比较好。河南安阳就是殷墟遗址所在,商代后期的都城所在,而我们以前读历史,知道西门豹治邺,他惩治所谓的巫师,因为巫师献小孩给漳河的神,那个漳河就是流经邺城的河。为什么有这样的信仰?我想,因为漳河孕育了这片土地,但是它从太行山出来,落差很大,容易泛滥,所以产生这样的故事,就跟李冰治都江堰一样,岷江水从龙门山出来,那么急,李冰作坝作堰,给它进行治理,基本上,治邺也是一样的。通过治邺以后,漳河孕育了这一片适合生存的地方,所以邺城在中古时代可以说是河北南部、河南北部最重要的中心城市。袁绍根基地在那,曹操灭了袁绍以后把他的中心迁到了邺城,就以此为他的根基,所以被视为“王业之本基”。
很可惜,漳河后世还经常泛滥,所以把邺城的北部整个冲了,我们今天了解就是曹操时期的邺城就是北城完全在流沙之下,地表东西很少。为什么还有邺南城?后来北魏分裂成东魏、西魏以后,东魏迁到了邺城,建立新城叫邺南城,东魏和北齐的都城主要部分就是邺南城,我们看到这样一座城市是复原的曹操时期邺北城的情况,它有一个中西南北的轴线,北部有宫廷,东部有贵族住的戚里,西边有园林叫铜雀园。它有一个轴线,包括宫城在北边,实际上开创了后来中古都城的先河,在西边城墙上有三个高台叫做:金虎台、铜雀台和冰井台,就是所谓的铜雀三台。所以,今天我们去邺北城看跟曹操有关的历史遗迹,主要去三台。这是我两周之前带我学生去考察时拍的,铜雀台、金虎台和冰井台。今天主要看的金虎台,后人改名叫金凤台,前面有曹操的像,这就是上面的台子,后来台子上修了一个道观,现在也不是道观,变成小的纪念馆。我在台下拍的,能看到高台的情况,这就是三台最南边的金虎台,或者叫金凤台。而我登上金虎台往北看,大家看到我前面小小的一块突起,那个就是铜雀台的残迹,就一点点。北边的冰井台完全没有了,为什么?漳河泛滥,被冲掉了,所以历史上著名的铜雀台,发生过那么多故事的铜雀台,今天看到就这一小块,但还不错,还有一小块。铜雀台建成之后,曹操父子还有他们官员家人妻子们经常登台举行宴会,在那写了很多诗,比如曹植著名的《登台赋》在那写的。在铜雀台出过螭首,由它想象当时建筑的华美。曹操晚年要去世之前写过遗令,他跟他的亲属们,他的儿子,还有妻妾们说,我去世以后“汝等时时登铜雀台,望吾西陵墓田”,表示一下怀念就行了。铜雀台之所以在邺城的西北角上,其实军事方面很重要,因为那个时候是动荡的时代,邺城所在地和洛阳是平的,没有天然的高地,许昌也是这样的。所以它立三个台在城市的西北角,首先是军事瞭望,而且台子很大,一旦出现紧急情况也能据台坚守,它是小的堡垒,同时可在上面不断进行宴会,不断重塑君王和臣子之间的关系,铜雀台在中国文学史上这么重要,就是因为大量诗作在这儿发生,成为曹操那些诗文、文化以及关系的关键地点。当然后来大家对铜雀台的认识,往往来源于没有去过铜雀台的人所写的诗,杜牧“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就把铜雀台和二乔联系在一起,实际上在历史当中铜雀台是邺城重要的文化的舞台,也是军事的堡垒。
曹丕代汉建魏以后,就把都城重新搬回到洛阳,按照文献的说法建了洛阳宫,此后到了洛阳。这个时期的洛阳城相对东汉时期的洛阳城就有些改变了,比如说它把洛阳城当中的南宫、北宫改成单一宫,这是很大的变化。有了单一宫以后,城市有一条南北轴线了,我们看到城市面貌和东汉有了巨大的变化,第一从多宫变成单一宫,第二有了单一轴线。这不就是后来我们熟悉的中国后期都城的特点吗,北京就是这样的单一轴线,一个紫禁城。所以,中国从洛阳城,包括邺城开始,古代都城进入新的形态,单一宫强化了皇权,同时有了单一轴线强化了礼仪空间,从南门进去一条大路一直通到皇宫,那种感觉是不一样的。我说三国时代也是一个创新的时代,我觉得宫城布局上就是一种创新,就是我们后来熟悉的单一宫城和轴线这么一个现象,就是在三国时期,在邺城和洛阳城出现的。同样这样的都城影响了海东,我们去日本看一些城市也有这样的特点,单一轴线和皇宫在北边,所以说三国是创新创造的时代,同时在洛阳城西北角修的金墉城也是军事堡垒。洛阳宫当时有很大的新建工程,主要在明帝曹睿时期大兴洛阳宫,洛阳宫此后被西晋和北魏所沿用,所以我们现在看到上面这层是北魏的,但是考古学家通过发掘发现,下面实际上就是曹魏时期的。这个宫有阊阖门,三个门道,这样新的城市形态工程就是曹魏时期建立的。这是我们去考察时候,这是阊阖门的情况中间的门道,这是我带着我的学生们穿过宫城的大路,由阊阖门走向北面搭的棚子,那个就是曹魏时期的太极殿所在。这是用的考古航拍图,最下面就是太极殿,太就是大,泰(太)山就是大山的意思,太极殿确定了单一宫中有单一大殿。北京的太和殿也是这样,如果去日本看的话,日本奈良和京都他们的宫城叫大极殿也是这样,所以我们看到三国时代是一个新的创造时代。
第三部分,我们来共同揭秘孙权为何看中武昌和建业。
我们再讲一下武昌和建业。我带大家梳理一下孙吴建国之路,这个集团他从江东六郡开始的,他们的老家是在哪儿呢?在吴郡杭州西南,在钱塘江边上,他们的重心开始逐渐向长江流域移动,开始到了吴郡苏州,再到京城,不是北京的意思,是江苏镇江,从镇江再到秣陵,当时叫秣陵县,改秣陵为建业,就是今天的南京。没多久,因为赤壁之战,他要跟其他的势力争长江中游,争荆州,所以孙权权力中心推到长江中游,在陆口、公安办公,最后定都武昌。此“武昌”非彼“武昌”。大家知道武汉三镇有武昌,我小时候看《三国志》的时候看到定都武昌,还挺奇怪,从来不知道武汉是都城,只知道武昌起义,不知道三国的武昌,后来才知道此“武昌”非彼“武昌”。这两个地方在历史上都叫过“武昌”,先叫武昌是哪儿呢,是今天湖北鄂州市,靠武汉很近。鄂州市,这是孙权当时定都的武昌城。
如果我们看一下大的地图,为什么孙吴要定都武昌?首先当然是要争夺长江中游,争夺荆州,控制中国的中心部位,具体来说武昌有什么条件呢?它处在长江江汉平原和东南幕阜山丘陵区的交接地带,北依长江,有险可守,附近有大面积水域,你看西南非常大的梁子湖,梁子湖是现在最正宗的武昌鱼的产地,它的水土条件资源也是不错的。另外在武昌城旁边,今天鄂州钢铁集团有铁矿,在它的南边黄石,这是著名国家能源基地,出铁矿,地质学院的同学都知道铜绿山,这个从东周开始就是大的铜矿遗址,所以武昌周边具有水域、土地,还有矿产,这是它之所以在这儿立都的条件。今天南边是武昌鄂州市,这是长江,北边是另外一个城市黄冈,黄冈密卷的黄冈。黄冈在历史上很有名,是因为苏轼贬黄州,黄州就是在那。武昌城北临长江,西靠西山,城址大体呈长方形,东西长约1100米,南北宽约500米,在地理上应该很有特点。它北临长江西山这个地形,使得它有险可守,北边是长江,那时候长江比这儿肯定更宽,而西山又是高地有险可守。因为武昌考古工作也开展过,但是进行不是太多,所以它的格局不像洛阳城那么清楚,大概是这个范围,北临长江,西边到西山这样的城市。
这是去年我到鄂州的时候在西山顶拍的,你就能看到长江西南,那是西边过来。我看一下方位,我在鄂州西山,底下那个点是我看过去的,北面是黄冈,而这有一条河是樊水,它入长江的口叫做樊口,当年你如果读《三国演义》赤壁之战之前,关于关羽囤水军囤在哪里,就是囤在樊口。这个地方是这条支流进长江重要的交通枢纽,同时我们讲有山险要,背后还要广大的水域、还有铜矿资源,所以它从县变成了都城,我想当年孙权看中了这些资源。我到西山发现也有纪念建筑,比如纪念吴王避暑宫和武昌楼都是讲历史。武昌城地表上还有一段城墙,当地叫武昌城遗址,其实不太能看得出来,这道墙是当年三国孙权武昌城的那段墙。好,武昌刚才讲铜铁资源,文献也讲过“采武昌山钢铁,作千口剑,万口刀,各长三尺就寸”,在武昌历年考古工作当中,确实发现过铁刀,并且鄂州博物馆里有专门的铜镜展厅,武昌出铜镜,一定来自于当地的铜矿资源和生产技术。所以这是当时武昌为什么作为都城重要的原因。
但是在武昌大概待了不到十年,229年,孙权在武昌称帝,正式建立吴国,同年九月还都建业,再未迁徙,建业也就是南京成为此后半个世纪的孙吴国都,直到280年被灭国。我用了一张图反映当时的情况,这是南朝的建康城,从东吴的建业城发展下来的。当然我们看到当时的长江实际上比今天的长江宽,当年的建业城和武昌城很像,都是靠在江边的,同时有山,在南京有一个山今天还在,这个山就是石头城。你看这两个城是很相似性的,武昌在樊水入长江口上,同样的孙吴的建业城是秦淮河入长江的地方,因为长江现在改道往西走,所以秦淮河这段不靠近长江,但是当年这个地方就是淮水入长江口,是军事要地,在小山上建立了石头城,石头城就是重要的军事堡垒。“因山以为城,因江以为池,地形险固,由为奇势”,这两个城很相似,我们读那些诗“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这个石头就是石头城,石头城守卫南京,石头城丢了南京就守不住了。同样刘禹锡也写过“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石头城也成为后人金陵怀古重要的地点。
甘露元年(265)秋冬,当时的后主孙皓曾一度短暂迁都武昌,但遭到早已习惯建业生活的吴国贵族的一致反对,他们借儿童之口唱出这么一句,“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宁还建业死,不止武昌居”,反过来说武昌鱼应该很好吃,忍住了不吃它也不去那,今天最有名的武昌鱼就是出自鄂州城的梁子湖。
最后,我想说的是“曹魏赢得历史、蜀汉赢得记忆”。
讲成都,但成都没有太多可讲,因为我们成都就是一个古今叠压型的城市。如果我们看洛阳城,邺城和许昌,因为它后期已经不再是现代城市了,所以遗迹保存下来,而对于天府之国成都来讲,这个地方太适合我们居住了,一直叠压在这儿,使得早期的遗存完全叠压在城市下面,城市考古开展非常困难。我知道这几年有一个很重要的发掘,在成都体育中心及周边地区的考古发掘现场,整个体育场都发掘了,当时主要发掘明代的蜀王府,但是还有更早的遗迹都在下面。我当时看到一个介绍,夯土建筑台基局部遗迹以及数量较多的蜀汉时期高等级建筑材,表明这一代应是两汉益州州府所在地和蜀汉皇宫所在地。当然我们在成都旅行最重要的是武侯祠,虽然武侯祠是后代的建筑,我们不敢说从这些建筑能找到三国,没有那么早,它是后世的纪念,这种纪念也许不是那么的真实,但是这种纪念本身漫长的时间进程也构成一种历史,我觉得这有意义的。
最后有一个例子,我们再回到许昌看看后世的纪念,这个纪念很有意思。今天聊到许昌,许昌规模最大、游人最多的三国古迹不是曹魏,是两处纪念关羽的古建筑,一个是春秋楼,一个是关帝庙,叫灞陵桥。这两个都有故事的,春秋楼创建于元代,当地传说是关公的故宅所在,我们知道有一段讲关公投靠曹操,曹操带到许都给他一个地方住,照顾他两个嫂嫂,在这个地方,后人认为这个地方就是关公故宅所在,所以建了春秋楼。这是我去看时,下雨天拍的,很恢宏,还有一个西郊的关帝庙,灞陵桥,说关羽带着他的手下出许昌城,曹操想留他就赶来,最后他跟曹操说了一番道理,他要走,后来曹操赐给他一个锦袍,他用刀挑锦袍,接下来有过五关斩六将的故事。好像关公在许昌停留,所以后世对他有纪念这也合理。我自己后来仔细读了文献,关羽来过许昌吗?如果我们把《三国志•武帝纪》,曹操的传记和《关羽传》结合起来看,似乎看不出来关羽来过许昌的记载,因为关羽当时之所以投靠曹操是什么原因呢?建安五年的时候,你看”曹公东征,先主奔袁绍“,这是非常突然的事情,他说刘备在后方必须剿平,他是突然出征刘备,关羽投靠曹操跟着他回来。你看文本没有讲他到许都,后面是白马之战,我想很可能,当时他跟袁绍对峙的时候,怎么会把降将放到许都呢?我的判断是关羽几乎没有可能去过许昌,我们知道关羽拜书告辞,重新回到刘备那了,所以大概没有可能性。我觉得很有意思,通过演义,当然这个演义不是《三国演义》这本书,曹魏大本营许昌最重要的后世纪念的建筑确是关于关羽的。
我去安徽亳州,亳州是曹操的老家,亳州后世最著名的建筑是山西会馆。山西会馆一进门是一个戏楼,上面雕了很多三国戏的戏文,当时导游跟我说你看这个是曹操被马超追着走,这个是赵子龙大破曹军,我当时想天啊,在曹操的老家,记忆都是这样的,我觉得这个挺有意思的。其实我们在研究历史,我是历史研究者,可能有一部相对真实的历史,但是同时面临传播的历史、演绎的历史,我觉得两者并不矛盾,并不就是说这是真的,那是假的,后者也构成一部新的历史,这是认知的历史,所以在成都我想最后做一个总结,我觉得曹魏赢得了历史,蜀汉赢得了记忆。我们在各地看到关帝庙,我们在许昌,我们在亳州大本营看到关羽,所以蜀汉赢得了记忆。
今天通过分享,想跟同学们一起,还有线上的朋友,通过回到历史现场寻找历史的蛛丝马迹,通过这样的旅行,使得我们在书本上得到三国历史的知识,还有对故事的认识,把它还原到更活生生的环境当中,我觉得这样了解历史的三国应该更有趣。
谢谢大家!
评论 0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