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历史·川剧编剧徐棻⑤ | 从北大到川剧院 《燕燕》成敲门砖开启编剧之路

封面新闻 2018-09-21 07:37 37037

封面新闻记者 荀超 见习记者 徐语杨 摄像 关天舜

/人物档案/

徐棻,1933年生于重庆,国家一级编剧,川剧史上第一位女剧作家。代表作《王熙凤》、《死水微澜》、《目连之母》等,3次荣获“曹禺戏剧文学奖”,两次荣获“文华大奖”及“五个一工程奖,“巴蜀文艺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

当年凭着一股子“愤怒”,徐棻写了自己的第一部剧本作品《燕燕》。北大新闻系的她从来没想过自己有一天会当编剧,她把戏曲当爱好,“都是业余闹着玩”,即使写了十几页纸,改变了关汉卿作品中的燕燕的结局,为之争取了尊严,徐棻也只是将作品束之高阁,“没投稿,也没和谁说,只有我老伴儿知道。写完干啥?啥也不干,我已经发泄了,所以就放起来了。”不曾想,《燕燕》却成了徐棻从北大到成都市川剧院的“敲门砖”,也开启了一代女性剧作家的编剧之路。

1958年,门门功课都是优的徐棻毕业了,但她的去留去成了难题。1957年因受人牵连,徐棻被开除团籍。原本敲定毕业就留在《北京晚报》,从事新闻行业的徐棻不知该何去何从。这时候,北大新闻系主任罗列,为徐棻支了个招。“我们系主任罗列,是个老教授也是老报人。他爱才,我的功课很好,几乎都是优。我在学校又很活跃。我出去实习发表了很多东西,那个时候我自己写电影评论、话剧那些。《北京晚报》也都给我发,然后说好了我毕业就去那儿。但是开除团籍了。我很着急,不知道何去何从了。”

徐棻至今仍然记得那天晚上,她悄悄地敲开罗列的门。“这个场景我永远忘不了,门开了,门里头有灯,他在那儿是个黑影子,他看得到我的全部表情,我看不到他的。我说罗老师,原来《北京晚报》说了我毕业之后去他们那儿,但是现在我被开除团籍了,我还能去那里么,我还能待在北京么?他说‘不能了,你愿不愿意回四川?有两个名额。’”

听到可以回四川,徐棻连忙点头,“我说谢谢罗老师。结果毕业分配一下来,我就在四川。这是一个秘密,一直到100周年北大纪念的时候我才说出来,罗老师自己都忘了,我说罗老师你改变了我的命运。”

最开始,徐棻被分配到四川省文化局办报纸,办《四川文化报》和《四川画报》,还经常将自己看完川戏的感受写成文章发表。好景不长,被开除了团籍的徐棻,被安排到犀浦劳动,正好赶上关节炎复发,不能走路,每天在床上等着分配。好在当年徐棻参军时去朝鲜慰问时,认识不少川剧界的朋友,著名丑角李笑非就是其中之一。“我们在朝鲜我认识,后来也一直有交往。他对我很好,觉得我落难了,觉得我很冤枉,就跟当时的成都市市长李宗林说把我调到川剧学校去。”

“李市长爱才。”想去川剧院,除了准备自己的简历,徐棻还需要有一个“敲门砖”,这时她率先想到了《燕燕》。“但我又不会写戏,那是个草稿也不像戏。当时我老伴儿在省人艺,他们资料室有全套川剧传统剧目的汇编,只要是出版了的他那儿都有。然后我就躺在床上挨着看,分析戏剧文本。在病床再写了《燕燕》,悲剧;又写了个喜剧,《秀才外传》。一喜一悲,展示自己才华。”

那年7月1日,徐棻跛着脚,拄着拐,去成都川剧院报道了。1962年,她与丈夫羽军合作创作的川剧《燕燕》、《秀才外传》,一炮而红。随后,徐棻写了《王熙凤》、《田姐与庄周》、《红楼惊梦》、《欲海狂潮》、《死水微澜》、《马克白夫人》、《目连之母》、《尘埃落定》等一系列经典好剧。

下期预告:

1961年,徐棻回到川剧院。1962年,她带着五场大戏巡演京沪杭等15座城市,红遍全国,连在上海养病的阳翰笙也专程飞回北京看《燕燕》首演。

评论 1

  • 北海之滨 2018-09-21

    童佬般存在!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