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广元:以绿色为笔 绘就“会呼吸”的生态画卷

封面区块链 该文章已上链 >

封面新闻 2025-04-22 21:12 85404

封面新闻记者 刘彦谷

雨后初晴,四川广元利州广场上,热爱跑步锻炼的苟阿姨踏上崭新的透水跑道,再也不用担心积水溅湿裤脚。“以前这里积水难行,(现在)路面干净清爽,锻炼起来舒服多了!”

作为城市地标,利州广场曾因硬质铺装导致积水严重。改造中,广元铺设透水混凝土1.1万平方米,新建雨水花园2300平方米、500立方米雨水回用池,并植入智慧监测系统,实现雨水“渗、滞、蓄、净”一体化管理。如今,广场日均人流量增长40%,成为市民健身、节庆活动的“城市会客厅”。

利州广场绿道

自2022年入选国家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以来,广元通过“新建+改造”双轮驱动,建成海绵达标面积35.17平方公里,消除30处易涝点。2023年,入选“中国海绵城市十年成就展”典范城市,荣获联合国“创建韧性城市2030行动计划”首批试点城市殊荣;2023年中央海绵城市建设示范补助资金绩效评价获A等级,成为全国山地河谷型海绵城市的鲜活样板。

“海绵智慧”:化痛点为亮点

广元地处秦岭南麓,嘉陵江穿城而过,独特的山水地貌在赋予城市灵秀之美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内涝问题。“以前一下大雨,小区积水能淹到膝盖,出门得蹚水。”世纪景苑小区居民李阿姨回忆道。这个建成于2001年的老旧小区,因雨污合流、管网老化,常年被内涝困扰。

2022年,广元启动全域海绵化改造,世纪景苑成为首批“海绵小区”试点。通过雨污分流、透水铺装、雨水花园等工程,小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60%,雨季积水问题彻底解决。“现在下雨天出门也不怕了!”李阿姨的笑容里满是获得感。

老旧小区世纪景苑焕发新容颜

这样的蝶变并非个例。广元统筹推进“两江四岸”综合提升、南河湿地公园生态修复等212个海绵项目,中心城区海绵达标面积占比达48.45%,30个易涝点全部“摘帽”,城市防洪标准提升至50年一遇。

作为典型的山地城市,广元的海绵建设没有现成模板。如何让雨水“慢下来、渗下去、用起来”?广元交出了一份因地制宜的答卷。

在南河湿地公园,设计师利用原有地形打造“雨水湿地+透水铺装+下沉绿地”组合系统,新增12,000平方米雨水湿地,年消纳雨水超18万立方米。改造后的公园不仅解决了山洪冲刷问题,还吸引涉禽、游禽等20余种鸟类栖息,成为市民观景打卡的“生态客厅”。在利州广场,1.1万平方米透水混凝土铺装与2300平方米雨水花园协同发力,让这座地标广场“脱胎换骨”。

改造后的南河湿地公园一角

全域联动:让生态颜值变经济价值

广元的海绵城市建设,不仅是一场技术革新,更是一次治理模式的颠覆。先将“海绵专篇”写入地方条例,出台20余项技术标准,构建规划、建设、管理的全周期管控体系;整合老旧小区改造、燃气管道更新等7类资金,撬动社会投资41亿元,实现“花小钱办大事”; 通过“坝坝会”、意愿征集表收集居民需求,瑞达丽景湾小区居民自主设计车位布局,南河街道“九合一”连片改造打造完整社区样板。

这种“共建共享”全域联动模式,让广元海绵城市建设满意度超95%。

海绵化改造后的利州广场

如今,海绵城市建设的“绿色红利”,正在加速释放。“两江四岸”“烟火利州十二坊”等地成为热门打卡地,塑造出商文旅融合发展的全新业态。2024年广元女儿节期间,共吸引游客161.42万人次,累计拉动文旅消费额达4.87亿元;2025年春节期间,吸引陕西、广东、浙江、重庆等省市的437.17万人次游客纷至沓来,广元机场起降架次、旅客吞吐量、货邮吞吐量领先川陕甘毗邻地区,旅游综合消费总收入达到24.18亿元。

广元已连续5年入选中国康养可持续发展20强市,知名度与美誉度持续攀升。

更深远的变化藏在数据里:中心城区雨水替代自来水用量达12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092吨;嘉陵江、南河水质常年保持Ⅱ类以上,“一江清水出广元”成为现实。

以绿色为笔,绘就“会呼吸”的生态画卷。站在新起点,广元锚定更高目标——建设践行“两山”理念典范城市,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将实现海绵化,推动“人水共生”的典范城市建设,聚力将广元打造成为全国山地河谷型海绵示范城市,让城市环境更宜居、人民生活更幸福。(部分图据广元市委宣传部)

评论 9

  • 在丽江 2025-04-22 发表于四川

    绿色红利让生活更美好

  • 酷妮娜 2025-04-22 发表于四川

    幸福宜居城市谁不爱呢

  • 翔哥来了0 2025-04-22 发表于四川

    广元的创新模式值得推广学习

查看更多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