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孙华教授做客名人大讲堂 大胆预测:三星堆曾上演“权力的游戏”

封面区块链 该文章已上链 >

封面新闻 2021-12-27 23:50 65883

封面新闻记者 杨帆 摄影 陈羽啸

2021年,随着三星堆祭祀区新一轮考古发现对外公布,古蜀文明再次吸引了世界的目光。作为古蜀文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一环,三星堆的文化与历史应该作何解读?三星堆考古有何新发现值得分享?

12月27日晚,最新一期“名人大讲堂”登陆四川省图书馆,当晚主讲人是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孙华教授,他带来一期名为《三星堆文化与历史》的精彩演讲。孙华教授在“名人大讲堂”与听众分享三星堆的研究成果,不少观众表示,听了孙教授的讲座之后,对三星堆前世今生的认识变得愈发清晰。

考古大咖讲述古蜀文明

三星堆发掘改写四川历史

孙华教授是四川绵阳人,因此他对三星堆有着别样的情感。他长期关注古蜀文明的考古成果,并从事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研究,每逢三星堆考古发掘有重大成果对外发布,他都第一时间赶往三星堆,在他看来,三星堆新一轮的考古发现,会影响四川考古、中国考古乃至世界考古。

就在此次演讲的十天前,孙华教授刚刚来过四川。12月18日,三星堆遗址与金沙遗址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推进会在四川广汉举行,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孙华等学者出席会议,为三星堆与金沙遗址联合申遗建言献策。孙华表示,未来,三星堆及相关重要遗址,肯定能够以文化多样性、文化独特性,还有中国文化多元一体的物质见证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在当天的“名人大讲堂”上,孙华教授把自己多年来对三星堆研究的学术成果分享出来,令喜欢考古和历史的读者和网友大呼过瘾。孙华教授首先讲述了古蜀文明的起源,他说:“古蜀历史是以四川古史传说和文献记载的先秦时期蜀人和蜀国形成、发展和融合的过程,及其不同时期蜀国政治、经济、宗教和文化的状况。”

孙华教授特别指出,根据古蜀历史信息,蜀是一个延续了近三千年的古代王国的称号,该王国尽管经历了数个时代,但“蜀”这一称号却贯穿始终。为了区别后来四川以“蜀”为名的地方政权,应该采用有些学者的意见,将先秦以前的蜀称之为“古蜀”。他表示,年代范围大致在公元前1600-前1100年间的三星堆文化是四川盆地最早的青铜文化,在中国青铜时代考古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三星堆文化的发现、确认和研究,改写了四川先秦时期的古蜀文明和古蜀历史。“由于三星堆文化有埋藏坑这样大量高品级文物,给我们考察古蜀历史和文明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信息。”

祭祀坑应叫“埋藏坑”

三星堆曾是“失落的神庙”

自三星堆祭祀坑从1986年开始正式发掘,这片几乎被人以往的遗世之地出土了大量文物。孙华教授说:“三星堆的古蜀先民出于什么样的目的,要将许多损坏的像设和器具等珍贵物品挖坑掩埋起来,这还是一个有待于探讨的问题,祭祀的目的还不是唯一的或最为合理的解释,因此将三星堆这些土坑称之为‘埋藏坑’或‘器物坑’,都比称为‘祭祀坑’要更为妥当,而且更加中性化,故我将其称为‘三星堆埋藏坑’。”

2018年,在三星堆遗址原先发现1、2号埋藏坑的地点,考古人员又发现了6个埋藏坑,从而使得埋藏坑的总数达到了8个。这些埋藏坑,除了较小较浅的5、6号埋藏坑相对年代略晚外,其余埋藏坑都是同时的有规划的埋藏,这已经被新发现的地层和文物所证实。孙华教授说:“正在发掘的三星堆埋藏坑,坑内除了掩埋了大量毁坏的神像和供奉用器外,还有红烧土、木炭渣、碎石板等建筑垃圾,说明了这些遗存都是损毁神庙里的东西。”

他进一步分析:当初在埋藏坑附近一定存在着神庙一类地面建筑,神庙中供奉着三星堆人的神像,陈列着他们祭祀神的祭献用品和仪式用具。这座(或不止一座)神庙的位置,从后来成都金沙村遗址祭祀区域的建筑遗迹位于河边的情形分析,很可能就在三星堆土垄东北临近马牧河一侧,半月形的三星堆土垄将神庙及室外祭祀场所与其它区域分隔开来,保证了祭祀区域的封闭性和神秘性。

曾经辉煌一时的三星堆文明为何后来烟消云散?孙华教授分析道:“很可能就发生了一场重大政治变故,我们这里不对变故的原因进行分析,但变故的结果则是导致三星堆新建不久的神庙被焚毁,神像以及神庙内的陈设被砸坏或烧坏。三星堆王国的人们在变故平息以后,出于某种考虑不得不将神庙的这些物品埋藏在祭祀区附近。”

出土的国之重器有三类

埋藏象牙寓意守卫

三星堆出土的宝贝很多都是国之重器,孙华教授把最重要的文物分成了三大类。“由于三星堆埋藏坑是损坏神庙设施的掩埋坑,所以看似埋藏器物众多,但不是那么纷繁杂乱,而是可以聚合成三个大的群体。这三个群体是:

第一类是包括了3件凸目尖耳的大铜面像、9件类似神面的铜面像以及至少2棵大铜神树的铜神像。它们是三星堆人崇奉的对象。

第二类是人像,比如有数以十计的铜人面像、铜人头像和一件完整的大铜立人像。这些铜人面像和铜人头像表现的人群的社会地位很高,他们应该是三星堆王国统治阶级的形象。”

第三类则是是供奉神的铜玉材质的礼仪用具,如铜尊和铜罍为代表的酒器,以及方孔锄形器、玉璋、玉戈、玉璧等。

此外,三星堆埋藏坑还出了许多象牙,这属于上述三类哪一类呢?孙华教授以为,这些象牙可以归属于第三类,象牙在三星堆文化及其前后的文化中都有特殊的意义,这就是代表着防卫和守备。

聊到这里,孙华教授还引出了一个有意思的知识点,他称,三星堆埋藏坑将大量象牙铺设在坑穴内的器物埋藏层上,这可能是将当时神庙和宫殿门前架设的象牙移植到坑口的产物,具有保卫坑穴的寓意,后世的衙门来源于牙门,牙门则来源于遥远的古代。

和中原文明交往频繁

大胆猜想双贵族统治三星堆

孙华教授认为,是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独特的古代文明——三星堆文明。

因为四川盆地地理的相对封闭性带来巴蜀文化的相对独立性和连续性。“独特的四川先秦时期的文明,是中国早期文化多元一体的最好样本,也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关注。”

现在关于三星堆文明兴盛与消亡的各种猜想也让网友感到有些懵,孙华教授表示,由于三星堆埋藏坑的那些青铜像设给人们提供了前所未见的、新颖的、直观的形象,再加上四川地区遗留下来的数量不多、片言只语、人神杂糅的古史传说的启发,给看到这些文物的人们以丰富的历史想象。他还说:“在有关三星堆的大量论著中,真正仔细分析具体材料的却并不多,大多数都是看了展览图录后的感想和推测,或基于考古简报结论的引申和发挥,只是想象和发挥的程度有所不同罢了。”

在这里,孙华教授也阐述了自己的一个推论:在三星堆文化兴起、三星堆城兴筑的前夕有一支来自中原二里头文化的人们进入到三星堆遗址,正是这支人群与三星堆本地文化的结合,改变了当地文化的发展进程,形成了三星堆文化和国家。“在三星堆文化末期,又有一股来自于四川盆地东部长江沿岸的人群进入到三星堆,他们带来了新的技术和艺术,形成了三星堆埋藏坑埋藏物这样的精华。三星堆国家的覆灭,很可能与当时内部和外部势力的交互作用有关。”

孙华教授举例说称,三星堆铜人像分为两类,一类是将头发梳成一条辫子,拖在脑后的“辫发”人,其发式好似满清时期男人们;另一个族群是将头发挽在脑后,然后用发笄即簪子将其别起来“笄发”人,这是中国中原地区数千年来人们的主流发式。他说:“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两个族群的人像中,各有两个脸面上贴有金箔,另在包金竹木杖上所表现的具有象征意义的图案也是两组,这就暗示着三星堆国家有可能是两个贵族联合执政的权力体系。”

在孙华教授看来,在这两个掌握权力的贵族群体中,根据三星堆二号坑全躯铜人像的发式及姿势,可以知道,那些从事宗教礼仪的的贵族全都是“笄发”贵族。据此推断,三星堆的“笄发”贵族很可能是掌握着国家的宗教祭祀权力,而那些“辫发”贵族则很可能掌握着行政军事等世俗权力。“三星堆是一个两个贵族族群共同执政的国家,维持好权力的平衡是国家稳定的基础。三星堆国家的灭亡,可能就与这种平衡被打破有关。”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