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历史•蜀地曲艺丨四川荷叶黄志③ 加入“轻骑队” 遭遇人生第二次转折

封面新闻 2018-11-21 07:00 34884

封面新闻记者 荀超  摄像 刘开怡

竹签、苏镲、檀板,是四川荷叶表演的标志性工具。四川荷叶以竹签敲打苏镲与击板相配合为其伴奏。其所击点子均系简化了的川剧锣鼓牌子,每开唱前打击一段前奏,称为“闹台”。演唱中击板以控制节奏速度,同时敲击苏镲打出一些情绪表现所需要的效果音响。

采访中,黄志左手拿起苏镲、檀板,右手拿竹签,边熟练地敲打边向记者展示荷叶的唱腔。状似荷叶的苏镲,柄部系以绿绸带,垂在黄志身前,形同荷茎托叶。荷叶不仅乐器美,唱腔也美,而且一个人便可扮演多个角色,撑起一台戏。

“哐册、哐册……”配合着荷叶打出的节奏韵味,黄志继续讲述自己的艺术生涯。1964年,经过4年多的学习,黄志掌握了荷叶的大部分唱段。19岁的黄志把曲艺艺术纳入自己的职业规划,所以他考进四川省曲艺团,想要在四川曲艺的舞台上大展拳脚。然而,命运弄人,但因为户口问题,黄志与省曲艺团失之交臂。

“后来郫县文化馆就把我要到了他们那儿,当时组织了一个‘轻骑队’,我们六个队员去各个地方演出。”在“轻骑队”的日子是快乐的。那时候,黄志白天上台演出,晚上就在纸上勾勾写写,为自己作唱词。“我很喜欢文学,1965年开始,就在刊物上发表文章。”

几年的演出,黄志小有名气,大家都知道他是“荷叶大仙”何克纯的徒弟。也因为常常演出的原因,他接触的四川曲艺更多了,并为各个曲种创作了不少作品。然而,到了1969年,自称有些“胆小”的黄志,决定告别曲艺,回到家中种地干农活,一干就是三年。

祥和的农村生活,并没有让黄志放弃对四川荷叶的热爱。相反,这期间有不少人请他“出山”。直到1971年,他凭借自己快手创作的《红光儿女绘新图》返回舞台,“当时是在温江汇演,很精彩。”

1971年底,原本打算一辈子从事曲艺的黄志,遇到了人生的第二次转折:他成功应聘为四川电视台记者,并因领导重视,于1972年2月到四川大学学起了新闻专业。“人的命运啊,有时候并不可怕,重要的是人的机遇。”直到退休,黄志一直在四川电视台文艺部,从记者到导演,他从不忘宣传、推广四川曲艺。

【下期预告】

上世纪80年代前,四川荷叶曾风靡成都,但随着著名“荷叶大仙”何克纯离世,黄志在电视台风生水起,四川荷叶逐渐消失在成都的舞台上,令人叹惋。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