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崇州罨画池边解码陆游 外国学者为何也被这位宋代诗人圈粉?

封面区块链 该文章已上链 >

封面新闻 2025-11-05 13:37 67724

封面新闻记者 罗田怡

11月4日“放翁诗魂・九百年文脉的当代回响”文学沙龙在崇州陆游祠举行,正式拉开2025第三届成都国际文学周的帷幕。

这场文学盛会聚集了访谈嘉宾、外籍嘉宾、崇州学生和文学爱好者100余人,从多维度“解码”陆游与崇州,为天府文韵的传承与创新点亮智慧之光。

活动现场

罨画池畔觅诗魂

解码陆游的蜀地情缘

“当年走马锦城西,曾为梅花醉似泥。”主持人以陆游的诗句,将现场听众带回了诗人在蜀地的激情岁月。崇州,是陆游仕途的重要一站,更是其诗歌创作走向巅峰的关键之地。

李明泉提到陆游“罨画亭边第一诗”的典故,他认为:“今天的罨画池是变又未变、变而不变。变的是历史沧桑和岁月蹉跎,不变的是这里凝聚了陆游的诗性、诗情。他构建了以罨画池为标志的诗性美学空间。我们看到的亭台水榭,与诗人笔下的世界一脉相承,这是一种‘诗与景’的互文,是文脉活态传承的最佳例证。”

王兆鹏从学术角度指出了这段渊源的重要性。他指出,陆游存世诗作9300余首,而在蜀地创作的就有270余首。成都的六年,是陆游诗歌风格成熟和创作力喷薄的黄金时代。这里的壮丽河山与丰富的人文积淀,铸就了其雄浑豪迈与细腻深情并存的诗风。 在他看来,崇州罨画池,正是解码陆游诗魂不可或缺的文化地标。

活动现场

位卑未敢忘忧国

家国情怀的精神传承

围绕陆游“家国情怀”的当代价值,学者们展开深入探讨。郦波从陆游的军旅生涯入手,揭示其诗风转变的关键:“‘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豪情,来源于他亲历抗击金兵前线的震撼经历,那段经历加上赴蜀生活的沉淀,让他完成了理想、抱负、信仰的合一,成为了后人看到的陆游。”

王兆鹏认为,从“位卑未敢忘忧国”到“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的爱国,不仅是忠君,更是对脚下土地和人民百姓深沉的爱。这种基于文化认同和家园担当的情感,在任何时代都是支撑一个民族砥砺前行的精神内核。

文脉赓续新生

文学赋能的当代路径

学者们还就文学与城市共生提出实践方向。李明泉直指核心:“陆游九百年前的蜀地书写,是今天成都建设世界文化名城最珍贵的历史底稿之一。我们要做的,不是简单地复刻诗句,而是要将他的那种热爱生活、关怀家国的赤子之心,转化为城市的文化品格。” 他建议,让古诗句融入城市公共空间、艺术创作和市民生活,实现“文脉的城市化”与“城市的文脉化”。

王兆鹏从学术支撑的角度给出了建议。他分享了“唐宋文学编年地图”项目,呼吁当代研究者应当善用AI技术与传统结合,构建更完善的“文学-城市”文化研究体系:“我们不仅要研究古人写了什么,更要研究他们的文学活动如何参与了成都的城市记忆构建。让文化传承与创新‘有源可溯,有据可依’。”

斯洛文尼亚汉学家司马文斐

在外籍学者互动环节,斯洛文尼亚汉学家司马文斐表示,陆游诗歌中的家国情怀是人类共通情感语言;埃及诗人穆成功提出,陆诗翻译需保留 “情感纯度”,让不同文化背景读者共鸣其精神内核。

三位学者的真知灼见清晰地指出:陆游的文脉,不是故纸堆中尘封的古董,而是崇州乃至成都独一无二的文化资本。赓续文脉,关键在于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让“放翁诗魂”在公园城市的街巷间、在市民的日常生活中,找到新的生命,奏响更为宏阔的“当代回响”。

(本文图据崇州融媒)

评论 1

  • 是不是皮痒了 2025-11-05 发表于四川

    说句实话,我长这么大还没去过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