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里的锦绣安逸
站在四川德阳罗江的鹿头山顶,俯瞰脚下蜿蜒的金牛古道,风中仿佛仍回荡着两千年前的马蹄声——这里便是白马关,一座载于《三国志》、被历代文人吟咏的蜀道雄关。
图据德阳市罗江区委宣传部
一页泛黄的手写档案,寥寥数语便锚定了它的历史坐标;如今,作为国家4A级景区,这里仍以庞统祠的古柏、落凤坡的残碑、关楼上的苏轼题字,向世人讲述着“蜀国最后一道屏障”的往事。
1953年,罗江县委统战部《关于调查名胜白马关概要》(德阳市罗江区档案馆 藏)
在德阳市罗江区档案馆,珍藏着一份1953年的档案——罗江县委统战部呈报的《关于调查名胜白马关概要》。报告中字字珠玑,皆为线索:“志书载汉高祖(刘邦)乘白马至此,为白马关。”寥寥一笔,便将这座关隘的源头溯回了西汉初年——相传汉高祖刘邦曾骑白马途经此地,后人遂以“白马”为关名,使这段传说成为了地名的根源。如今关楼之上“白马关”三个苍劲大字,乃是北宋文豪苏轼墨宝。笔锋起落之间,既有苏子的洒脱风骨,亦蕴藏着雄关的浑厚气韵,为这份“地名档案”平添了又一重文化的沉淀。
“江锁双龙合,关雄五马侯;益州如肺腑,此地小咽喉。”清代罗江才子李调元的诗句,一语道破白马关的战略地位。在蜀道五关中,它虽非最险,却最为关键。
摊开地图可见,白马关以北是崎岖蜀道,以南却是沃野平川。守此一关,外敌难入蜀中腹地;失此一关,成都平原便门户洞开。因此从三国至宋元,这里始终是兵家必争之地。三国末期,魏将邓艾奇袭阴平,直逼绵竹关(白马关)。诸葛瞻、诸葛尚、张遵等蜀将在此血战殉国。关破之后,魏军长驱直入,蜀汉遂亡。至安史之乱,唐玄宗南逃至鹿头关(白马关)旁的万安驿,惊魂方定。冷兵器时代,白马关就是扼守川西的咽喉,控此一门,便握住了成都的命脉。
白马关 图据德阳市罗江区文广旅局
走进白马关景区,最引人驻足的是关楼背后那座古朴庄重的庞统祠墓。它不仅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更是一份“活的三国档案”——既记录着“卧龙凤雏”的传奇,也承载着一段令人惋惜的历史。
庞统祠 图据德阳市罗江区人民政府网
庞统,字士元,与诸葛亮同被刘备拜为军师中郎将,时人并称“卧龙凤雏”,曾献“取蜀三策”助刘备入川。公元214年,刘备围攻雒城(今德阳广汉),庞统主动请缨率军攻城。相传在出征前,刘备见庞统坐骑状态不佳,遂将自己的白马换与庞统,不料这一换竟成永别——在白马关前的落凤坡,庞统不幸中流矢身亡,年仅36岁。
庞统死后,刘备追赐庞统为关内侯,景耀三年追谥为靖侯,并敕建祠墓于白马关。现存祠宇主体重建于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为二进四合院布局,沿中轴线依次为祠门、二师殿、栖凤殿与庞统墓。正殿后壁嵌有晋代陈寿所撰《庞靖侯传》石刻,殿侧分列白马亭与胭脂亭,演绎刘备、庞统换马传说。墓体以石砌成圆柱状,周长33米,顶覆镂空石雕宝顶,下压八角凤尾,形似将军头盔。
庞统墓 图据德阳市罗江区文广旅局
尤为特别的是祠内两株古柏,相传为张飞手植。因左似龙形、右如凤状,人称“龙凤柏”。虽历千年风雨,枝叶渐疏,树干仍挺拔如初,静静守护着这段三国往事。
如果说三国历史是白马关的古老灵魂,那么如今的户外运动设施,便是它的“新活力”。
沿金牛古道漫步,一侧是点将台、换马沟、八卦谷古战场等三国遗迹:立于点将台上,仿佛可见蜀汉将领手持令旗、调兵遣将的场景;步入换马沟,耳畔似有战马嘶鸣,令人想起庞统与刘备换马的典故;置身八卦谷古战场,错落山石间,依稀可感当年金戈铁马的激越。
八卦谷古战场旌旗岭 图据德阳市罗江区人民政府网
而另一侧,全地形车赛场、山地自行车赛道、真人CS基地则洋溢着现代气息。近年来,这里接连举办全国山地自行车精英挑战赛、中国全地形车锦标赛等赛事,吸引了众多户外运动爱好者。骑行于山林之间,既能体验速度与激情,又常在转角与三国遗迹“不期而遇”。这种古今交融的体验,正是白马关的独特魅力。
如今,白马关的故事仍在续写。它是蜀道上的“活档案”,记录着刘邦入蜀的传说、庞统陨落的悲壮与东坡题字的风雅;它也是鲜活的旅游地,以古柏、古道、古战场与现代户外设施,让每一位到访者既能触摸历史,也能感受当下。
天府新视界&四川省档案馆 联合出品
本期话题
你了解哪些蜀道的传奇故事?评论区聊一聊~
撰文/周旭
编辑/郭书琼 责编/谢梦 马艳琳 审核/姜明
评论 0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