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底稿|马蹄河村有了“拉面哥”:20天前村里人还小瞧他,现在却说“沾他光了”

封面区块链 该文章已上链 >

封面·底稿 2021-03-10 21:00 37923

封面新闻记者 沈轶 陈光旭

3月9日,临沂市梁邱镇马蹄河村,“拉面哥”很忙。

从早上10点开始拉面,一直到下午3点,他中间一次也没有停歇。

每当他从家里拿出新的面团,围在周围的人群就会发出喝彩声,然后面团在他的手里变细变长,吃进其他人的肚子。

这样的状况从2月26日元宵节开始,一直持续到了现在,每天都有新人加入到围观群众当中。

20天前,“拉面哥”还叫程运付。现在,他明显感觉村里人对他的态度变了。

以前躲着他走路、怕他借钱的人,开始主动和他打招呼。

前几天还有人告诉他,山上果园到山下的路给重新修了,“是沾了你的光。”

拉面哥本人

马蹄河村的热闹:

因“拉面哥”马蹄河村交通堵塞

此前他曾是孩子的“坏榜样”

中午打盹醒来,老耿(化名)接到了今天的第三单生意,又是到马蹄河村找“拉面哥”的。

老耿今年59岁,在梁邱镇里靠“火三轮”载人挣着不多的辛苦钱。

这几天,他每天都会接到去马蹄河村的活,有时是顾客自己找来,有时是其他同行介绍,“去他家的路被堵断了,从早上7点开始,就到处是摆摊的,小车也一个接一个的往村里走,走大路根本进不了村。”

老耿说,想坐车进村,要绕路翻山,坡陡得很,有的车上不去。”老耿说,自己的车“劲最大”。

私下里,老耿认为这些来找拉面哥的人,都是“闲得慌”,“就是一个卖拉面的,看他干嘛。”

老耿认识程运付,每逢赶集,程运付都会来梁邱镇,“卖了10几年,镇上知道他的人很多。”

但老耿实在无法理解程运付为什么就“火了”,在他的逻辑里,一个卖拉面的,就算把拉面卖出了花,但他也就是个卖拉面的,“都说3块钱,3块钱在我们这其实也就正常吧,怎么就那么多人来。”

和老耿有着同样困惑的,还有和程运付同村的何丽(化名)。

在她的印象中,大概15、16天以前,村里就突然热闹了起来,有一些装束奇怪的人开始来到这里,堵在了程运付家门口。后来,古怪的人越来越多,在村里摆小摊的人也越来越多。

“我家门口以前还要放一些自家收的板栗,后来不敢放了。”何丽说,她家同程运付一家做了十好几年的邻居,前几天才知道,程运付因为卖拉面现在“全国皆知”了,虽然不明白为什么,但何丽觉得“挺厉害的。”

“上次有个记者来,一直问我程运付以前的事,说网上有人说他存款过100万了。哪来的这种事,他家里一直挺不好的,住的房子漏水都舍不得修,以前村里很多人都看不起他,骂孩子都说‘别和运付一样’。”何丽的丈夫如今在外打工,何丽一个人在家里种着板栗,同时还照顾着孩子。

在她的印象里,程运付家里要更困难一些。程运付是个老实人,以前在厂里打工,后来有孩子了就开始卖拉面,起早贪黑,“村里在外面打工的人多,他挣的是辛苦钱。”“辛苦”是基于何丽本人的观感,“基本没见他家休息过。”

村里人“看不起程运付”的原因很简单,快要40岁的人了,依旧摆着小摊,缩在村里,“有出息的人都去了城里,至少是镇上。”在村民眼里,城市就像是一种人生梦想,除了灯红酒绿,车水马龙,更代表着告别黄土,告别体力劳动。

梁邱多山地,村里人种的大多是板栗,尽管量大,但价格实在不高,一亩地只能带来六、七百元的收入,除去必要开支,纯利润不到五百。年轻人大多都选择外出务工,镇上总不热闹,夜晚更是显得格外安静,就连饭店的作息都不规律,想要吃饭必须提前电话联系。

拉面哥家门口拉面

没成“拉面哥”之前:

爱摄影爱拍环卫工人

今年的小目标是翻修住房

微薄的利润和辛苦的劳作,让村里的很多人选择了外出打工。

程运付以前也是一样,板厂、砖厂全都去过,干的都是体力活。每天七点出门,八点到岗,下班时间不定,有时会一直上到第二天凌晨才下班。

程运付说,当时他一个月的工资不到2000元,至于“五险一金”,程运付听都没听过。

2004年,程运付结婚了,人生轨迹的变化,让他不得不开始思考自己的未来。

一次偶然的机会,在知道其他人卖拉面挣钱后,程运付去镇里拜了师,管吃管住不收学费,他学了半年。

2005年,他第一次卖起了拉面,“当时卖两块钱一碗,第一天只卖了10多块。”

真正开始挣钱,是在2008年以后,当时价格已经涨成了3块,“当时每天能卖出去六七百碗面,熟客也越来越多。”为了挣钱,程运付每5天赶集4次,分别在4个不同的镇里,“最近的梁邱,也有10公里路,一开始骑车去,后来开农用车。”

每天早上4点起床,4点半和面,5点半出门,6点左右到镇上,支开摊子开始拉面,“一般拉到晚上7点左右。”中间没有休息,甚至没有吃饭的时间,“我只有120斤,就是因为经常不吃饭,从早到晚,客人一个接一个,没时间吃。别说平时,我已经连续好多年都没吃过年夜饭了。”

家里的条件还是得到了改善,尽管房子依旧漏水,但家里有了电视,电脑,前两年程运付还买了一台佳能的70D相机,“提前两年和我媳妇打的申请,我说我们就拼命干两年,钱就存下来了。”

程运付是个摄影爱好者,在电脑里存着很多他拍摄的照片,大部分是一些环卫工人,“偶尔休息,就拿着相机出去瞎拍,观察下其他人的生活。”

程运付的儿子今年上初二,在外住校。每周儿子回来,是程运付最开心的日子,每当儿子想要吃什么,程运付总会尽力满足,以前他最对不住的,就是孩子,“孩子小时候喝奶粉,一般一次是三勺,我每次都只给放一勺,舍不得。”

今年初,程运付本来准备花掉积蓄,把屋子翻修重建了一次,至少让自己家在村里不那么乍眼,“其他人都修了楼房,我还是个土房子。”

但最终,因为一些“神奇的巧合”,程运付火成了现在的“拉面哥”,对于为什么火起来,程运付也不知道,“我就是个卖拉面的。”

自称山东刘德华的网红

热闹的马蹄河村

拉面哥“火了”:

每天照常卖面400斤

村里人称他是“宝贝”

儿子第一次在网络上看到程运付后,给家里打了个电话,“他问我,爸,我们家外面是不是全是人。我说,是,但你别管了。”

程运付一家对于如今的“火”一直保持着平静的态度,每天照常卖拉面,只是地点从赶集的镇上,变成了自家大门外,同时,卖拉面的时间变短,“没有想过做其他,我也做不了。”

3月9日,程运付10点左右开始拉面,下午3点全部卖完,卖完面的他回到家里,洗了个手,然后舒服的坐在了客厅的小凳子上,“卖面的数量也没变,我平时也卖那么多,拉面是个体力活,这差不多是我的极限了。”程运付说,他每天卖出去的面,大概有350斤到400斤。

从外面来到村里的人形形色色,有人摆摊做生意,有人玩性别反串,有人当场征婚,还有人自称“山东刘德华”,在程运付的大门口搞起了“土味演唱会”……

偶尔有人敲门,或者爬上墙,拿手机对着里面,大喊,“拉面哥说几句。”

对此,程运付全都含笑以对,有时还会抱着礼貌的心态,和大家打个招呼,“我知道他们是为了挣钱,但别人从其他地方专程过来了,在门口一待就是一天,有好多人喊得嗓子都哑了,挣的都是辛苦钱。”

屋外吵闹的音乐时不时响起,程运付说自己现在已经逐渐习惯这样的状态。

“一开始觉得有点害怕,后来发现他们没有恶意,也就无所谓了,只是晚上可能吵了点,怕吵到其他人。”

程运付家的墙很矮,矮到成年人只要垫个凳子,就能轻松地翻进院子里,这几天这么干的人很多。“他们进来其实也不干坏事,就到处转转,然后照个相。”村里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出现,已经给程运付家安排了带着红臂章的“安保人员”,“都是村里人,每天在我这待到10点过。”

程运付觉得挺不好意思,“大家都是老百姓,进来了也就进来了呗。”听到这话的一个安保人员笑着回应他,“你现在可是宝贝了。”

现在村里很多人都觉得程运付是个“宝贝”。

因为程运付,从镇里到村里的路开始扩宽了,新修了免费停车场,就连5G网络都通了,同时靠着来“围观拉面哥”的游客,不少人还做起了小生意,“他们好多人都说,是沾了我的光。”这是程运付第一次感受到,来自别人的认可。

搞反串的网红

对话拉面哥:

我就是卖面的,现在最怕被骗

封面新闻:什么时候开始做拉面生意?

程运付:我从2005年开始干的。最早不是手工拉面,是机器压的饸饹面,压了有两三年。那时候饸饹面两块钱一碗,后来我发现饸饹面不是手工拉面,口感不是很好,就跟亲戚学了做拉面。

封面新闻:为什么是卖拉面,不是卖其他?

程运付:看到有人卖拉面挣了钱,同时,卖拉面的成本也低,最多就是不赚,但不会亏,所以就卖拉面了。

封面新闻:为什么一直不涨价?

程运付:2010年还是2013年,那时候物价上涨,到处都在涨价,顾客接受不了。我们这都是些老人和孩子,大家其实挺想吃面的,但贵了又舍不得,我想了想就没涨,大不了就少挣点,反正也不是不能挣钱。后来大家发现我卖的便宜,还能吃饱,来的人就多了,我也就干脆都不涨价了。

封面新闻:知道自己为什么火吗?

程运付:不知道,我就是个卖拉面的。当时记者来采访,我都不知道自己火了,后来村里来的人越来越多,我才知道。

封面新闻:家里人怎么看待你“火了”这件事?

程运付:没什么看法,我们都觉得没什么影响。

封面新闻:生活上有什么改变吗?

程运付:没有,我还是每天卖我的拉面。

封面新闻:心态上呢,有没有一些不适应?

程运付:有点害怕别骗,被利用。如果别人利用我骗人,那我好不容易积攒起来的口碑就没了,所以很多人找我带货,我都拒绝了。

封面新闻:如果不火了,你怎么办?

程运付:没影响,反正我现在是卖拉面,以后也是卖拉面,不火了,那我就又像以前一样赶集。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归【封面新闻】所有,今日头条已获得信息网络传播权独家授权,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