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杨峰
从事记者工作以来,我已连续8年报道台风、暴雨、洪涝等灾害。从气象预报中关注潜在的极端降雨点位,观察河流的水文信息变化,已成为我汛期期间的工作习惯之一。
2025年7月27日至7月28日,一场特强暴雨过程,袭击了华北和东北地区,经过2天的追踪,多组信息显示,这场在局地刷新历史极值的暴雨,已给北京和河北多地造成了重大灾害损失。
7月29日凌晨,灾情信息获官方披露后,我在提前准备的情况下,连夜走完出差流程,从广州出发于7月29日下午,到达了受灾严重的北京密云太师屯镇,并在之后沿清水河往上游走访,试图还原这一灾害的发生过程。
![]()
2025年7月29日,杨峰在北京密云区太师屯镇暴雨洪灾现场。
在北京密云区的采访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面对红色气象预警,清水河流域相邻的两个镇,因为洪涝灾害经验的不同,采取了不一样的应对措施。
其中,位于上游山区的北庄镇,有多处记录在案的地质灾害风险点位。7月28日凌晨随着降雨增加,北庄镇连夜组织了点位内的群众撤离,之后,洪水将这些点位内的部分房屋吞没,撤离行动有效避免了人员伤亡。
位于下游平原地区的太师屯镇,则没有列入预案的洪涝灾害点位,居民也几乎没有遭受洪灾的经验和记忆。当打破历史极值的洪水在清晨冲出河道,医院、养老院等重要设施和居民点中出现了大批居民受困和部分人员伤亡。
近年来,我已走访了多个像太师屯镇这样,被极端降雨、洪水等刷新灾害经验的地区,我自己的灾害经验也在被不断刷新。季风雨带北移,北方的极端降雨变多,夏季长江流域的干旱加剧,秋季台风数量的增多,正在逐渐可能成为新的气象规律。
记录下个体在这一过程中遭受的影响,发现哪些措施可以有效适应我们正在经历的气候变化,也应是新闻报道的重要选题和记者抵达现场的意义。
![]()
评论 0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