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击苏轼传世名作《潇湘竹石图》 详解千年古画五大疑问

封面区块链 该文章已上链 >

封面新闻 2025-10-07 19:38 118661

封面新闻记者 卢荡 粟裕

10月7日,北京,中国美术馆一层一号厅,有着近千年历史的北宋绢本水墨画——苏轼《潇湘竹石图》前面排满了慕名而来的观众。

此次展览标注的《潇湘竹石图》(含题跋)尺寸为:宽29厘米,长932厘米。封面新闻记者 卢荡 摄影

日前,“贵在意·致敬经典——全国写意美术作品展”开幕,近600件作品涵盖诸多古代艺术大师和当代青年艺术家,被誉为镇馆之宝的《潇湘竹石图》自然是珍品中的珍品。

中国美术馆馆长潘义奎在展览前言中表示,写意作为中华美学的核心语言之一,贯穿中国艺术史,并在诗学与绘画理论的互动共生中不断得到深化,最终凝练为中国艺术独特的审美特质与文化标识。

苏轼《潇湘竹石图》(局部) 。封面新闻记者 卢荡 摄影

疑问一

《潇湘竹石图》为何珍贵?

这个问题,不妨先听听“官方说法”。在《中国美术馆人话馆藏》系列专栏中,封面新闻记者查询到的一篇薛帅杰研究员撰写的文章。谈及此画为何“珍贵”,他讲到三个原因。

一是年份早,苏轼至今,已有九百多年。二是极其稀有,苏轼传世至今的绘画作品仅两三件,这是其一。三是传承有序,此画有近三十位鉴藏家题跋,记录了传承过程。

记者注意到,这些题跋有叙事、有赏析、有赞叹,可谓一部传承史。而其中最珍贵者,公认是“明代三才子”之首的杨慎。文中,杨慎记录了题跋缘由——甲峰李子沛之自留都来江阳,邂逅江山平远楼,出此卷,席上率尔赋此。嘉靖戊午秋八月二十六日,升庵杨慎书。主要叙述了李甲峰从南京来到四川泸州,二人偶遇,在江山平原楼题跋的经过。

目前,收藏界认为苏轼所存真迹有三幅,一为《雨竹》,藏于我国台北故宫博物院。二为《枯木怪石图》,据传抗战时流入日本。2018年11月现身佳士得拍卖行,以4.636亿港币(含佣金)成交。据报道,买家疑为中国人。第三幅,便是《潇湘竹石图》。

这幅作品的地位有多高?在中国美术馆网站的“简介”中,记者注意到这样一句表述——“中国美术馆现收藏古今中外各类美术作品13万余件,藏品中有苏轼、倪瓒、唐寅、徐渭、任伯年、吴昌硕、黄宾虹、齐白石、徐悲鸿、林风眠、刘海粟、潘天寿、蒋兆和、吴作人、李可染、董希文、吴冠中等中国艺术大家的作品……”此段文字所列之名可谓群星璀璨,而苏轼位列第一。

苏轼《潇湘竹石图》(局部) 。封面新闻记者 卢荡 摄影

疑问二

《潇湘竹石图》画了什么?

因此画之名有潇湘二字,有一种观点认为其描绘了湖南零陵的潇、湘二水遥接洞庭之景。

但记者注意到,中国美术馆研究员薛帅杰曾撰文称,《潇湘竹石图》本名叫《竹石图》,冠以“潇湘”指的是朦胧意境,不能理解为地域意义上的湖南。

那么,画中所呈现的石、竹有何寓意呢?中国美术馆原馆长吴为山曾表示,文人画和画工、画师的作品不同之处,在于文学境界以及诗的情怀。

他认为,苏轼的画作在表现客观事物时并不重视形式,而侧重心灵感受。这种心灵感受如何表现?以书法入画,用书法的笔法、线条,书法的势态、意态,来表现客观物象。

他认为,苏轼的心中有竹子一般的意志,这是文化的意象、书法的气象。苏轼把眼中看到的竹,变成了心中的竹,然后用笔表现出来。这种精神投射,也是苏轼生命的一种影子。

“竹子是物,当艺术家、诗人赋予它一种精神的时候,就变成了一种艺术的形象。”吴为山说。

“轼为莘老作”字句,透露了此画所赠之人。封面新闻记者 卢荡 摄影

疑问三

《潇湘竹石图》为谁所画?

解答这个疑问,许多研究者的入手之处是画卷之末的一行题字——轼为莘老作。

轼,自然是苏轼,“莘老”又是谁?在苏轼的同年进士和好友中,有一位孙觉,便字莘老。

孙觉,北宋文学家(1028—1090),长苏轼九岁,江苏高邮人,著有《孙氏春秋经解》。是黄庭坚的岳父,秦观的老师。

明代曾有人考证,《潇湘竹石图》乃苏轼被贬黄州后赠予孙觉的墨宝。据称苏轼谪居黄州时,孙觉多次设宴款待,苏轼便作竹石图以表感谢。

史料显示:元丰三年(1080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次年,俸薪断绝,在城东荒坡耕种求食。东坡,便源于此。在黄州期间,苏轼留下了“天下第三行书”《寒食诗帖》,也留下了《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名作。

明代吴勤题跋,透露了此画创作地点。封面新闻记者 卢荡 摄影

疑问四

《潇湘竹石图》何人所捐?

中国美术馆原馆长吴为山曾透露,《潇湘竹石图卷》系史学家邓拓捐赠。

据报道,邓拓早年用重金和二十多件藏品换来《潇湘竹石图》。拿到这幅作品后,他将书房改为“苏画庐”,可见其对苏轼的热爱。

上世纪六十年代,邓拓请荣宝斋的许麟庐(国画家、书法家、书画鉴赏家)在藏品中挑选一批佳作,着手捐赠。

1964年,邓拓将145件(套)中国古代绘画作品捐献国家,现由中国美术馆收藏。

据了解,邓拓的捐赠中除了苏轼之作,还有“明四家”沈周、文徵明、仇英、唐伯虎的作品,以及石涛、徐渭、郑板桥的名作。

邓拓之女邓小虹曾回忆,父亲把裱画大师刘金涛师傅请到家中,平日全家人吃饭的餐厅变成了临时装裱车间,把要捐赠的绘画作品都收拾得整整齐齐。许麟庐先生花费了几天时间,小心翼翼地在所有捐赠品上盖上了父亲的收藏章,列出目录清单,注明年代作者。

薛帅杰曾表示,《潇湘竹石图》是邓拓捐赠的古代绘画中最珍贵的。

谈及这批捐赠,吴为山曾表示,从宋元到晚清,几乎可以写成一部美术史。他能把自己的“宝”变成“国宝”,把“家宝”变成“国家之宝”,境界极高。

紧邻此画的装裱区,可见捐赠者邓拓印章(上)。封面新闻记者 卢荡 摄影

疑问五

《潇湘竹石图》如何保护?

古画保护、修复,是世界级难题。

作为“国家美术藏品保护与修复示范项目”主办方与实施单位的中国美术馆, 十余年前就启动了“邓拓捐赠古代绘画”修复整理专项。

据了解,邓拓所捐145件(套)绘画,很多是宋、元、明、清重要画家的作品。2010年5月着手修复前,进行了仔细的分析、检查,并分为重点修复、重点内容修复、一般性修复三大类别。2011年12月项目完成,共修复藏品120件(套),25件(套)作保存性技术处理,使其具备长期保存与展示状态。2012年1月,“邓拓捐赠中国古代绘画珍品特展”开幕,藏品全部展出,并设“保存修复成果展示厅”对修复项目进行了汇报。

中国美术馆拥有保存修复中心,也被称作“藏品医院”。每件修复的藏品都有完整档案,可随时掌握保存状态,为下一步措施提供参考。至2023年,已先后修复苏轼的《潇湘竹石图》、毕加索的《抽烟斗的男人》、罗中立的《父亲》等三百余件中外经典之作。

在中国美术馆,藏品保护还贯穿展览、进出库、运输等每个环节。

比如,古画在展览时特别注重降低照明度,以减轻光辐射可能造成的不可逆损害。

藏品入库前会严格检查,确保没有虫霉病害,避免将潜在风险带入库房,影响其他藏品安全。

库房,采用恒温恒湿的空调系统,稳定的气体灭火系统,多种形式的密集型画柜、画架等,满足各类不同形式藏品的存放需求。库房还可在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传感技术、自动控制技术、通信技术、智能化技术的支持下,实现快速识别、快速分析、快速响应。

此外,入藏、保护、利用、调拨出馆等凡需动用藏品的业务活动,均须经过点交程序。点交双方会对藏品名称、编号、质地、数量、保存状况等进行详细的文字、图表、影像记录并认可,并严格按中国美术馆藏品管理办法的要求操作。

评论 1

  • Ryan 2025-10-07 发表于北京

    美术馆也是把看家宝拿出来额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