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曾业 摄影报道
巴山夜雨千年韵,秘境寻踪巴人魂。
9月中旬,封面新闻记者深入四川达州巴山大峡谷蹲点采访,行走,记录,感悟。
秀美的巴山大峡谷一角。曾业 摄
雨后初霁,巴山大峡谷的云雾缠绕在峰峦之间。站在罗盘顶俯瞰,海拔2480米的云海之上,山脊如游龙,在云雾中若隐若现。深入峡谷探秘,峭壁之上,似有远古巴人的身影穿梭;溶洞之内,千年文明在喀斯特地貌中生生不息。
悬崖栈道与山峰相映成趣。曾业 摄
破译“巴人文字”
盐巴故事传千年
9月15日,巴山大峡谷自然人文主题馆开馆,展出部分已成功识读的“巴人文字”,有的来自出土文物,有的来自民间史料。这些文字造型各异,充满神秘,有些形似甲骨文,有的像抽象的简笔画,还有的简单得只有一个笔画,引来不少游客现场“猜”字。
巴山大峡谷景区展出部分“巴人文字”。曾业 摄
有趣的是,不少“巴人文字”的原型,是巴山大峡谷的溶洞中被发现的。达州市宣汉县土家文化研究会会长张国述称,2010年前有人居住的“杨家洞子”,在洞壁上就发现了三个巴人文字。2016年春,北京大学、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四川省巴蜀文化研究中心的专家实地考察调研后发现,其中肉眼可辨的两个符号,分别对应了汉字中的“避”和“十”。
张国述介绍巴山大峡谷的民俗风情。雷远东 摄
这些古老的“巴人文字”,有的刻在溶洞的岩壁上,有的刻在出土的珍贵文物上,有的则藏在民间史料中。它们见证着巴文化的历史沧桑,成为解读巴文化的重要密码。
张国述介绍,这套特殊的符号系统已收集到5300余个字符,涵盖了天文、地理、人文三大类别。其中,已成功识读并获得专家认可的文字,结合史料记载,能反映古代巴人的生活。“盐巴”的故事,便是其中之一。
接受采访时,张国述向记者提供了一份史料,原文像“天书”。封面新闻记者通过后人对这份史料的汉字注义、释义翻译,藏在神秘“巴人文字”背后的故事跃然纸上。
前河岸边保存下来的盐井遗址。曾业 摄
据这份史料讲述,远古时期,有人患上一种怪病:胡言乱语,吃泥巴。吃了的人说,把泥巴加到食物中味道是咸的。大家将泥巴清理干净,把中间剩下的东西取名为“盐”。盐可以让野兽的肉变得美味,也可以作为一种营养治疗怪病,放在阴凉处储藏还能百年不坏,只不过颜色会发黄。
封面新闻记者注意到,这份史料中还有一些关于“价格”的表述,如,盐可以用来交换皮毛等生活用品,三桶盐可以交换一头牦牛。有了盐作为交换物资,肉多得吃不完,再也不用带猎狗上山捕猎了。对于“盐巴”的名称,史料也有交代:到了秦朝,张仪连横,战乱不止,导致马牛羊断货,巴人开始闹饥荒,被迫离开故地,最后在巴河安营扎寨,继续以制盐为生——后人把巴人在巴河生产的盐称为“盐巴”。
巴人制盐场景还原。(受访者供图)
积淀“巴山年轮”
土家文化藏深山
巴山大峡谷是国家地质公园,也是省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575.13平方公里。这里的喀斯特岩溶地貌,构成山地峡谷型自然风景区,峡谷海拔高差达2000米,造就了“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奇特景观。
美丽的大巴山褶皱。曾业 摄
这条长达百里的峡谷由前河切割而成,连续分布着长达70多公里的褶皱构造剖面,保存完整的大中尺度褶皱达31处,小规模露头级褶皱构造有101处之多。这些褶皱形成于1.9亿年前的侏罗纪时期,形态各异的褶皱如同大巴山的“年轮”,记录着地壳运动的磅礴力量。著名地质学家李忠东,曾赞叹巴山大峡谷是“天然褶皱博物馆”。
就在这神奇的地质博物馆中,巴人文化悄然生根发芽,像藤蔓一样爬满山野乡村,在人间岁月里不断积淀。
前河岸边有人家。曾业 摄
“下地劳作歌相随,谈情说爱歌为媒,悼念亡灵唱孝歌,结婚哭嫁歌伴泪。”山歌,是土家族人的必修课,当地村民有“唱不来歌就爬不得坡”的说法。濮传碧,渡口土家族乡立石村的村民,天生一副好嗓音,从小耳濡目染,土家山歌旋律,早已被她装进脑子里。封面新闻记者采访途中偶遇濮传碧,请她唱一首,她张口就来,歌声婉转悠扬,在峡谷回荡。
当地村民濮传碧现场亮歌喉。曾业 摄
在巴山大峡谷生活的村民,绝大多数都是土家族人,他们都说自己是古代巴人的后代,且不少人依然保持着传统的生活方式。土家地道的酒作坊,能酿出醇正的“苞谷烧”,配上地道的“八大碗”,就是一席完整的土家盛宴。围坐在土家吊脚楼上,当地人还会唱《螃蟹歌》行酒令:“螃蟹八只脚,两只大夹各,横着走江河,土家酒令来唱和……”
古代巴人的生活方式,在巴山大峡谷仍有保留。穴居,便是其中之一。“20世纪80年代以前,整个樊哙地区住在洞子里的村民,占总人口的20%以上。”76岁的张国述,曾在巴山大峡谷内工作多年,几乎钻遍了渡口、河口、樊哙、龙泉等地的天然溶洞,他发现90%以上的溶洞都有石桌、灶台、水缸等遗迹,部分洞穴的洞口建有房屋,“大一点的溶洞,好几个都是当年人民公社办公的地方,建的有食堂、礼堂,有的还有学校”。
守护“巴国文脉”
民俗民风润两岸
罗家坝遗址作为巴文化发源地,见证了巴人先民的生存智慧。遗址出土的大量青铜器显示了以罗家坝遗址为中心,以前、中、后三河,大宁河、任河、南河、渠江等水系为网络,北出汉江,南下三峡,东向夔巫,西去嘉陵的“春秋巴子国”巴人活动范围。
前河,这条蜿蜒流淌于巴山大峡谷的古老河流,宛如一条银色的丝带,缠绕在巴人的故土之上,静静地流淌在峡谷之间,见证着巴人从远古走来,一路繁衍,生生不息。
那些关于巴人先祖开疆拓土、与自然抗争的传说,那些关于巴人生活的点点滴滴,都随着河水的流淌,在时光中沉淀,成为当地人心中的集体记忆。河水奔流不息,巴人的历史长卷也在它的滋养下,得以延续和传承。
古代巴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懂得敬畏自然,尊重自然。这种理念,在巴山大峡谷的原住民中至今未变。
渡口土家族乡民居。曾业 摄
河畔的渡口土家族乡和龙泉土家族乡,依山起势,因河而兴。这里的巴人后裔,世代爬山涉水,学会了山的持重,也学会了水的变通。他们传承着巴人的传统技艺和文化,如薅草锣鼓、竹编、刺绣等,这些技艺的灵感,源于对山水形态的观察和对自然之美的感悟。他们沿袭着巴人的民俗风情,如摆手舞、巴人歌等,在河边的广场上,在丰收的时节里,用热情奔放的表演,将巴人的文化基因代代相传,与游客共享民俗风情的美好。
山间民宿院中水池呈现的“天空之镜”。曾业 摄
正如当地民歌《山路不只十八弯》所唱:“山路不只十八弯,喝酒不只十八碗……心中有人走起来就不孤单,心里有梦走起来就不难……越走心越宽,越走心越甜。”
夜幕降临,一弯新月挂在天空,照着逶迤连绵的群山,月光在河面泛起粼粼波光——前河潺潺,藏在巴山大峡谷里的文脉,如同这流水,从未间断。
评论 0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