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病例激增 百日咳为何“卷土重来”?|科技观察

封面区块链 该文章已上链 >

封面新闻 2024-04-04 12:30 90749

封面新闻记者 车家竹 周卓玥

春日伊始,身边咳个不停的人又多了。开春至今,随着流感和支原体“偃旗息鼓”,另一种呼吸道疾病百日咳被重新提起。近日,“百日咳”等相关话题多次登上热搜。根据国家疾控局官网数据,2024年1-2月全国报告百日咳32380例,是2023年同期的近23倍,接近2023年全年报告病例数38000余例。

百日咳发病数为何明显上升?有哪些预防之策?4月3日,封面新闻记者采访到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主治医师田雯。

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主治医师田雯

并非“咳”满100天

一种带有鸡鸣样回声的咳嗽

什么是百日咳?田医生介绍道:“百日咳以持续数月的剧烈咳嗽为特征,典型症状表现为阵发性痉挛性咳嗽,伴咳嗽末吸气性吼声,也称之为鸡鸣样回声。百日咳初期表现无明显特异性,可以有流涕、打喷嚏、流泪、咽痛、阵发性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多无发热,或初期一过性发热。”百日咳一般由百日咳鲍特菌感染引起,是一种传染性极高的呼吸道疾病,为我国法定报告的乙类传染病。“患者、带菌者是主要传染源。从潜伏期开始至发病后 6周均有传染性,在2~3 周内传染性最强。”

传统认知下,百日咳因咳嗽可能持续百天而得名,但并非如此。“百日咳病程较长,从症状初期到痉咳期,再到恢复期病程可达2-3月。但是并非一定要咳嗽100天才能好,持续时间的长短取决于严重程度及治疗手段。”田医生解释道。

百日咳资料图

“人类是百日咳鲍特菌的唯一宿主,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家庭内传播较为多见,在并发症上,临床上也多见于新生儿和 6 月龄以下婴儿,以肺炎最常见。”成人或年龄较大的儿童感染百日咳后,其临床症状相对较轻,主要表现为慢性咳嗽、咽部不适等,但年龄较小的儿童,尤其是小月龄婴幼儿,容易发生重症化,合并多种并发症,危害比较大。

2023年12月,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最新版《百日咳诊疗方案》(下称《诊疗方案》)指出,全球范围内,百日咳发病年龄高峰已从婴幼儿转移至青少年及成年人,后者已成为婴幼儿百日咳的主要传染源。

百日咳再现?

人群普遍易感染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一项研究数据显示,百日咳曾是全球儿童发病和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百白破联合疫苗接种率的提高,全球百日咳报告发病率骤降。但今年,百日咳发病率缘何激增?激增态势为何如此凸显?

田医生分析:“今年百日咳发病率增高,可能受到包括抗生素耐药、菌株变异或检测技术进步等多重因素综合影响,由于接种疫苗后产生的免疫力衰减和百日咳鲍特菌变异,全球很多疫苗覆盖率较高的国家出现了‘百日咳再现’,发病年龄高峰从婴幼儿转移至青少年及成年人,而青少年及成年人成为婴儿百日咳的主要传染源。成人发病率的增高,也可能反向导致低龄儿童风险增加。”

近年来,多个国家的百日咳报告发病率在维持多年低水平后出现升高,且青少年和成人病例增加。自1978年我国百白破联合疫苗被纳入计划免疫以来,截至2013年,其报告发病率大幅降低,但自2014年后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目前,该病是一种已知的传染病,虽然发病率有所上升,但可防可治,大多数患者的预后是良好的,但婴幼儿重症风险高,需格外重视。”

疫苗接种后并非终身免疫

日常生活中采取哪些预防措施?

由于症状不典型,百日咳易被误诊为支气管炎、感冒。目前,百日咳的诊断方法有哪些?田医生介绍道:“百日咳在临床诊断主要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进行综合分析,作出诊断。其中实验室检测主要是进行鼻咽拭子百日咳核酸检测,或血清学检测。目前,临床上,百日咳的治疗和其他呼吸道传染病一样,包括一般治疗、病原治疗、并发症治疗和中医治疗。”

据田医生介绍,我国尚无 6 岁以上儿童和成人用含百日咳成分疫苗。目前我国使用的疫苗是白喉类毒素、无细胞百日咳菌苗、破伤风类毒素(DTaP)三联疫苗。接种时间为 3 月龄、4 月龄、5 月龄,18 月龄时各接种 1 剂次。通常疫苗接种 3~5年后保护性抗体水平下降,12 年后抗体几乎消失。

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预防百日咳呢?田医生建议,需要做好房间的通风换气,佩戴医用防护口罩,并严格执行手卫生,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避免与生病的人密切接触。虽然疫苗接种后并非终身免疫,抗体水平会随时间减弱,但对于百白破疫苗的适龄儿童,应该及时接种疫苗。尤其是3月龄的婴幼儿;对于未全程接种的5岁以内的儿童,建议补齐漏种剂次,也能够预防和减少婴幼儿百日咳重症和死亡病例。

(图片源自于网络)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