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美食天赋 是“独善其身”的另一种表现|东坡大家讲

封面区块链 该文章已上链 >

封面新闻 2023-11-23 23:08 170877

封面新闻记者 刘可欣 摄影 雷远东

11月23日下午,“东坡大家讲”第九讲在眉山职业技术学院正式举行。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李宗桂以《苏东坡的人生哲学》为题,展开了一场精彩的讲座。李宗桂教授细致的讲解、幽默的故事,让讲座在现场观众的笑声与掌声中顺利结束。讲座结束后,四名传习志愿者继续向李宗桂教授请教。

讲座现场

第一名志愿者赵航向李宗桂教授提问,在他看来,苏轼最大的性格特征是乐观超然,但这种性格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例如,苏轼刚到黄州的时候,就曾苦闷抑郁了一段时间。赵航感到好奇的是,苏轼如何完成了这种性格上的转变?这种转变对于普通人的淬炼和成长,又有哪些启示?

赵航

“苏轼在黄州的生活是很艰难的,这种艰难包括了思想、生活、经济等多个方面。”李宗桂教授认为,之所以能够发生这种转变,正是因为苏轼有着良好的家风家教。“他的母亲程夫人、他的父亲苏洵,都对他有很好的引导。但是最根本的,还是在于他自己的努力。”李宗桂教授讲道,苏轼能够从此前的传统资源、既有的社会实践中获取精神价值,汲取智慧,解决当下的困顿。“这种自我调适不是被动的,反而能够自主地将外部世界强加的、不好的境遇,加以改造,用以提升自己的精神价值和思想素养。”

李宗桂教授

第二名志愿者同样关注苏轼的成长环境。来自眉山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曹茂林向李宗桂教授请教,苏轼的性格形成是否受到身边人的影响?他生命中接触过的哪一位人士对他的影响最大?李宗桂教授依旧用苏轼的家风家教来回答这一疑问。“苏轼一生接触了很多人,其中大多数人都是正人君子。所谓‘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生长环境对苏轼有着很大的影响。”苏轼经常与他的兄弟苏辙互相鼓励,互相支撑,在困顿的时候互相扶持,李宗桂教授认为,这对于苏轼有一定的影响。苏轼与佛印以及其他佛教人士和道教人士的往来,以及他在社会上结识的其他朋友和普通群众,都是有着正面价值观的人。“这些人都不是自我抱怨、相互指责的人。”

曹茂林

来自眉山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刘青春,就近年来年轻人越来越关注哲学的现象,向李宗桂教授请教:如何看待这样的现象?普通人想要接触哲学,是否有推荐的入门之道?“哲学的热度,也是由这些年的‘传统文化热’带起来的。”李宗桂教授介绍道,从20世纪80年代的“传统文化热”,到20世纪90年代的“国学热”,再到新世纪以来的“优秀传统文化热”,带动了大众对哲学的关注。“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哲学,因此,在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的今天,人们不自觉地向哲学回归,自觉不自觉地学习哲学,例如儒家哲学、道家哲学等。”而至于非哲学专业的人想要了解相关知识,可以先接触概论性、通论性的书,再进一步阅读专题研究的书,循序渐进。

刘青春

最后一名志愿者、眉山市基层文化工作者邹慧剑说,苏轼发明了很多美食,例如东坡肉、炭烤生蚝、羊蝎子。除此之外,苏轼还将这些事情作为趣事,用诗句记录下来。“有些人认为,他在用这种称颂美食的方式掩饰自己的落寞和无奈。我很好奇,希望听到您的解读。”

邹慧剑

“我认可苏轼是个美食家的说法。好多不为人们熟悉甚至不为人们了解的食材,到了苏东坡手里,居然变成了美食,可以说是被苏轼‘化腐朽为神奇’,并流传于世。”李宗桂教授说,“至于他写诗称颂,这其实是古代文人的一个习惯。开心的、不开心的事,都要写点诗,这就是所谓的‘诗言志,歌咏言’。在我看来,这体现了苏轼对生活的热爱,对困顿窘迫状态的超越。虽然‘我’不能立功报国,但‘我’可以享受生活,这应该是苏东坡穷则独善其身的另一种表现。”

评论 3

  • teacheryang 2023-11-26 发表于四川

    东坡美食

  • 圣徒 2023-11-24 发表于四川

    野水参差落涨痕, 渔翁相唤入烟村。 山中有客寻诗去, 溪外无人见酒温。

  • 太坪村工作队员冉洪俊 2023-11-24 发表于四川

    都喜欢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