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闫雯雯 吴德玉 山东摄影报道
在山东的黄河和运河流域,扒开堰塘的塘堤,或是在河道边,看到10厘米长、头上有“王”字的小蛇,那就说明遇到了“黄河大王”。
黄河严重的水患,运河繁忙的水运,使得明清时期黄运地区出现了被称为“大王”和“将军”的诸多水神。清人朱寿镛《敕封大王将军纪略》记载了与黄河和运河有关的6位大王、64位将军。明代工部尚书宋礼,因其疏通大运河的功绩,在光绪五年被朝廷敕封为“显应大王”。
明代工部尚书宋礼
在南旺水利枢纽如今依旧挺立的建筑群中,有两栋面对古运河的建筑尤为显眼:灰瓦绿顶的是禹王庙,纪念大禹在山东治水的功绩;灰瓦灰顶的建筑则是供奉“显应大王”的宋公祠,榫卯结构的主梁历经了600多年的时光,依旧完好。
大运河南旺枢纽博物馆
“宋礼在南旺这里治理了大运河通航的问题后没多久,就被调到四川伐木,修故宫去了。”
在山东省济宁市南旺水利枢纽,汶上县文物保护中心刘健康副研究馆员一句话,将大运河的外延从中国的东部,延伸到了西南。
汶上县文物保护中心刘健康副研究馆员向记者讲解
宋礼两次赴川寻“神木”
明永乐四年闰七月初五日(1406年8月18日),靖难之役的第一功臣淇国公丘福,带领文武群臣,恳请皇帝“建北京宫殿,以备巡幸”。因此,这一天也被视作开始营建北京故宫的标志。
修建故宫,首先要解决的是建材问题。来自山东临清的贡砖、来自太湖区域的太湖石,以及来自苏州的金砖,源源不断地被送到了北京。相比之下,想要获得用于修建主梁和大柱的木材,则要困难得多。
朱棣派出了5路人马,在四川、湖广、江西、浙江和山西寻找木材,但他寄予最大期望的,还是宋礼。
用现代人的语言来说,宋礼这个人浑身上下都写着“靠谱”两个字。读书时,他刻苦认真,除了科举读物外,还抽空钻研《考工记》等专业书籍;工作时,几乎是领导指哪儿他去哪儿,还会主动挑战一些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在四川宜宾,宋礼找到了大片的楠木林。《明史·宋礼传》记载:“会北京营建,命取材川蜀。既至,赐有司率夷民,历溪谷险绝之地,凡材之美者悉伐取之。”
当营建北京的木材顺着大运河一路向北时,又遇到了一个新的问题:因为淤塞,运河断航了。这可急坏了朱棣,大运河一天不通航,紫禁城就无法完成修建。于是,他便命宋礼打通会通河,使京杭大运河全线通航。
接到皇帝的命令后,宋礼当即征发山东、徐州、应天、镇江等多个地区达三十万的民工,通过改进分水枢纽、疏浚运道、整顿坝闸、增建水柜等多种方式,完成了这项艰巨的任务。
宋礼在南旺治理大运河的情景再现
治理运河的人物被载入史册
大运河全线通航之后,宋礼再次来到四川采木,而且极有可能与他曾经当过仪陇县令的父亲一样,卒于四川。但他为四川楠木开辟的入京道路,此后一直没有中断。
在将近200年后,来自意大利的传教士利玛窦,还能看见由楠木扎成的木排进京。他在日记中写道:“经由运河进入皇城,他们为皇宫建筑运来了大量木材、梁柱和平板……这样的木排来自遥远的四川省,有时是两三年才能运到首都。”
神木山祠记录砍伐楠木的往事
2023年6月,四川省绿化委员会办公室公示了《2023年四川省古树名木名录》,其中,一级古楠木共169棵。一级古楠木意味着其树龄在500年以上,而曾经拥有大片楠木林的宜宾,如今只剩下9棵。
要知道,金沙江下游两岸的崇山峻岭之中曾古木参天,最大的一棵“长六丈余,横卧于地,骑者隔木不相见。”
从宜宾出发,顺着关河逆流而上,大约一个小时就能到达云南盐津县。在明清时期,盐津北部由叙州府和马湖府等管辖,宜宾县官曾经多次在这里采伐桢楠。如今,盐津县滩头乡还有两处摩崖石刻记载了明代的人们在此砍伐楠木的情况,特别是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的那一次:“叙州府宜宾县官主簿陈典吏可等部领人夫八百名,拖运宫殿楠木四百根。”几乎可以肯定,这就是为了修建故宫而进行的砍伐。
而在宜宾中都镇,有一座山因为出产的楠木又多又好,被皇帝册封为了“神木山”,甚至在山下还建有神木山祠。这成为了明清时期长江上游大量砍伐森林的十分典型的历史文物见证。
如今,神木山祠已经不复存在,但在宜宾中都当地,仍留有当时神木山祠的碑刻。在中都镇楞严寺的后殿中,就保存了一块残碑。这块残碑系青绿色砂石制成,可惜已经断成五块,其中一块不知去向,还有一块被嵌入了一户民房的墙中。残存的三块残碑基本可见碑文大意:碑中有“神木山祠”四个行草大字,碑文上为“中顺大夫马湖府知府刘□ ”,下落款为“嘉靖岁丙寅闰十月二”。
宏安坝村副支书温守军告诉记者,村里有老人在年幼时的确曾见过山上的神木山祠,而且在那个时候,山上还留有很厚的碎木屑痕迹。这些都是历朝历代砍伐桢楠留下的证据。
其实,在宜宾境内,除了屏山县,叙州区的大塔、双龙、横江,以及长宁县、筠连县也在同时采伐,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巨大的苦难。《四川通志》记载:“产木之处,十室九空,人民无几,即尽其州县之老壮男妇,俱充木夫,进山一千,出山五百,白骨暴于木莽,谈及采木,莫不哽咽。”
桢楠树守护下的甜竹村致富路
在《四川省古树名木名录》中提到的宜宾9棵一级古桢楠,除了一棵位于珙县之外,剩下的8棵都位于宜宾筠连县联合苗族乡甜竹村。这8棵古树的树龄都在600年以上,是周边地区有名的“神木”。
“我们村里的楠木有上百棵,但是老楠木就是这8棵。”宜宾筠连县联合苗族乡甜竹村村支书章圣贤说。
今年7月中旬,四川新一轮降雨滚滚来袭,在关注灾害天气的同时,他还要特别关注这8棵桢楠:“我是林长嘛。在我们甜竹村上任村支书,就自动成为了这8棵楠木的林长,要负责巡查,发现了问题立刻就要报备。”
“我们联合苗族乡比较小,好多人都不太清楚,但是一说到有8棵老桢楠的地方,大家就晓得了。”这几棵桢楠非常粗壮,需要两个成年人手牵手围拢才能将树干抱住。村里九十多岁的老人回忆起,在他们小时候,这些桢楠就已经这么粗了。每年三月,会有数百只白鹭成群结队,嬉戏于保存完好的百年桢楠林中。这些白鹭待到七八月才会飞走,还会引来很多采风的摄影爱好者。
每年三月,会有数百只白鹭嬉戏于保存完好的百年桢楠林中。(图据受访者)
每年三月,会有数百只白鹭嬉戏于保存完好的百年桢楠林中。(图据受访者)
夏天,村民们都爱聚在桢楠树下乘凉,这些经历过岁月洗礼的老树,早已经在大家心中成了神圣的象征。而在桢楠树下,甜竹村的村民们通过另一种植物,走上了致富路。
“以前,村里都是泥巴路。乡里的学校就在桢楠树下,只要一下雨,学生们走进教室都是满脚泥巴。现在,村里通了硬化路,村外的水泥路也变成了沥青的公路,村里也办起了竹笋加工厂,大家的生活越来越好了。”昔日堪称“与世隔绝”的贫困村,在前几年已经整村脱贫。乡里的加工厂不仅承接本村的竹笋加工,还有余力为周边乡镇加工竹笋,“以前的集体经济是空白,自从开始发展竹笋精加工,现在每年都有20多万元的收入!”
宜宾市筠连县联合苗族乡甜竹村村民“因竹而甜”(图据受访者)
宜宾市筠连县联合苗族乡甜竹村村民如今靠竹产业致富(图据受访者)
53岁的甜竹村村民唐怀武靠着种竹卖竹过上了好日子。他告诉封面新闻记者,自己已经租100多亩地发展楠竹产业,“我一年管理三次,然后2月底开始挖笋子一直挖到4月。一亩地挖500斤笋子,平均可以挣750元。”
“欢迎你们到甜竹村来喝茶。”唐怀武发出邀请,“到时候我到桢楠树下接你们。”
评论 4
fm01cb82 2023-08-23 发表于四川
漂流
阆里哥郎 2023-07-27 发表于四川
古代,现代,水利建设都要抓
明哥 2023-07-26 发表于四川
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