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不是‘讲真话’,而是‘把话讲真’” 徐则臣与刘亮程对谈创作的虚实艺术

封面区块链 该文章已上链 >

封面新闻 2025-10-19 07:44 100222

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实习生 朱萌丽

10月18日下午,茅盾文学奖得主、《人民文学》主编徐则臣亮相天府书展,与另一位茅奖作家刘亮程展开了一场题为“故事的边境,或边境的故事”的文学对谈。《域外故事集》是徐则臣沉淀十五年推出的最新短篇小说集。作品以十篇域外题材小说,集中展现美国、智利、白俄罗斯、德国、乌拉圭等世界各地的人情风土与奇谭故事,勾勒出一幅跨越地理与文化边界的文学地图。

《域外故事集》

十五年的创作“远征”:从生活细节到文学世界

分享会上,徐则臣细述了这部作品的创作历程。《域外故事集》的创作是一场漫长的文学远征。早在2010年,他从美国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计划归来后,创作了《古斯特城堡》,次年写下《去波恩》,萌生了创作域外故事系列的想法。

“当时就想写一个以域外为背景的小说集。鲁迅先生翻译过《域外小说集》,我想向鲁迅先生致敬,也套用一下这个书名。”徐则臣坦言,这个计划后来因《耶路撒冷》《王城如海》及获得茅盾文学奖的《北上》等长篇创作而搁置,一停就是十年。直到2020年,徐则臣重新拾起这个写作计划。此时他已走访近30个国家,积累了丰富的跨文化体验。经过三四年的精心创作,终于在2024年完成了这部“延宕十五年”的作品。

刘亮程(左)与徐则臣对谈现场

徐则臣在现场分享了小说中现实与虚构交织的创作秘密。他坦言,每篇小说都是“半真半假”的艺术融合。

《古斯特城堡》融合了他在美国的多段经历:一座由英格兰运石重建的古城堡、隔壁不善交际的缅甸流亡家庭、国道上骑哈雷摩托巡游的白发老人。而城堡里灯忽明忽暗的谜底,竟是一只老鼠在摁开关。《手稿猴子或行李箱奇谈》中在印度机场丢失行李箱的经历完全真实,而后来加入的“猴子”情节,则源自他在泰姬陵路上看到的一只扯人裤子的小猴子。

刘亮程与徐则臣对谈

“把世界当作家乡来写”

刘亮程分享了他关于《域外故事集》的阅读体验,称这是今年读到的“特别好读的一本”。他表示,阅读时有种早年读《镜花缘》的感觉,“读完一篇就想接着读下一篇”。“则臣一直写‘在路上’的故事,或是‘远方’的故事。”刘亮程说,从《这些年我们一直在路上》《长途》到《北上》,徐则臣不断从自己的生活里“清场退出”,把文学安置在一个相对安全、遥远,且充满浪漫与精神气息的远方。

刘亮程特别指出,当很多作家还在写自己的小家乡时,徐则臣“已经把世界当作家乡来写了”。他进一步分享了自己的阅读感悟:“刚开始读时以为是散文集,写他周游列国的经历。可越读越发现,生活不会是这样的——因为故事里多了很多‘额外’的东西,是从生活里‘生长’出来的。”

徐则臣在给读者签名(摄影:张杰)

在刘亮程看来,一个作家的写作可能源自生活的一小部分,再加上创造的一大部分。“当这两部分在文本里相遇,就会形成浑然一体的文学世界。我们总说,文学要讲真话,其实文学是‘把话讲真’或者说‘把故事写真’,这才是文学的本质。”他强调,作者总要在自己的现实之上、现实之外,重新塑造、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文学世界。这种创造不是对现实的简单复制,而是对生活本质的深刻挖掘与艺术升华,正是文学超越性的核心所在。

(除特别备注外,由主办方提供)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