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地史迹|明豆青釉诸葛碗:明朝时制作的碗,为何以诸葛亮的姓氏命名?

封面新闻 2018-09-05 10:39 35570

碗的侧面

碗中间为空心

碗深十分浅

明豆青釉诸葛碗

封面新闻见习记者 钟雨恒  摄影 关天舜 剪辑 石章颖

在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内,澄清的玻璃罩下,一个豆青色的瓷碗泛着温润的光。与同室摆放的三国时期的弩机等物相比,它其貌不扬,十分“低调”,与普通老百姓家吃饭的碗没什么两样,但它却有个响亮的名字——诸葛碗。

这只碗有何特殊?它与诸葛亮有着怎样的关联?成都武侯祠博物馆研究员梅铮铮道出了其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诸葛碗是夹层碗,只可装少量的饭食

这个诸葛碗全称为明豆青釉诸葛碗,产自明代,豆青釉,口径15.3厘米,底径6厘米,通高7.3厘米,平口,深腹。

其造型简约,远看并无特别之处。不过,近看会发现,其碗口与碗底十分接近,碗深仅1.5厘米。也就是说,这个碗的实际容量非常少,只能浅浅地铺上一层。

但由于碗腹较深,从外观上给人一种容量大的错觉,类似于现在人在餐馆吃饭时遇到的夹层碗(商家为节省食材,故意用碗深小的容器盛放菜品,以此显得食材很多)。

这不禁令人又多了几分疑问:古人为何要制作如此构造的碗?为何以诸葛亮的姓氏命名呢?

梅铮铮解释道,诸葛碗实际上和诸葛亮没有任何关系,他既没有用过此碗,此碗也不是他发明,但这个碗背后的故事,却和诸葛亮相关。

传说诸葛亮用此碗吃饭迷惑司马懿

《三国志》裴松之注里记载了这样一件事。

234年,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10万大军聚集五丈原,准备和曹魏大都督司马懿的大军决战。司马懿老奸巨猾,坚守不出,诸葛亮只好派士兵前去挑战。

据记载,士兵到了司马懿营帐后,司马懿不问蜀汉的军事部署,只关心道:“你们丞相一天做些什么事情?”这个士兵说:“‘丞相日食不过数升,但凡事亲力亲为,士兵被判军棍二十杖,他都会亲自过问。”司马懿听罢,只道:“诸葛亮快死了。”

士兵回去后,将其见闻告诉诸葛亮,诸葛亮感叹司马懿过于狡猾。他深知自己身体抱恙,若被司马懿洞察,司马懿的忌惮便会少了几分。

梅铮铮说,民间根据这段史实,传说诸葛亮发明了诸葛碗,装上饭食,故意拿到阵前,当着司马懿的面,连吃了几大碗。

“这个碗非常浅,只能装很少的饭食。但诸葛亮用此举迷惑司马懿的大军,让对方认为自己身体还很硬朗。民间就根据这个传说,制作出了诸葛碗。”梅铮铮说。

杜甫流落成都时,曾到武侯祠拜谒,留下叹惋:“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梅铮铮认为,诸葛碗透露出老百姓对诸葛亮早逝的惋惜之情,“它表达了老百姓的一种美好愿望:若诸葛亮能长寿一些,北伐中原,兴复汉室也许就能完成。”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