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作家何大草从小喜欢《水浒传》,看了小说不过瘾又看连环画版,很痴迷到一个人走路时,脑子里经常想到的是施耐庵笔下的人,武松林冲好像进入现实当中,成为自己生活中的伙伴。
长大后多次重读,还是觉得好,认为其是与《红楼梦》形成“一文一武”两座不可缺少的中国古典小说高峰。久而久之,渗透到一言一行,被身边朋友发现了,就跟他建议,“你可以写武侠小说。”这倒是何大草没想到的,“啊,我应该写不来武侠吧。”
何大草给读者签名(张杰拍摄)
不是武侠小说,是“武小说”
2021年,何大草出版了小说《拳》,里面有武的因素,但不是大家熟悉的那种“武侠小说”的样子。为了以示区别,他还特意起了一个新名字“武小说”。起新名字不是为了标新立异,而确实是因为跟常见的“武侠小说”不一样。何大草虽然写“武”,但文中基本不出现侠、武林、江湖这样的字眼,小说中角色们不会一飞冲天或者仙气飘飘。然而,它却充满了“武”的筋骨和内核,有“武”文化的魅力。2022年9月《隐武者》出炉,更是何大草深入践行“武小说”的又一作品。
何大草对武侠小说没有偏见,他喜欢看武侠小说。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何大草也意识到,再优秀的武侠小说也有不足之处。最常见的问题是,写得太满了,缝隙留得不够。让人回想的东西不够。当然他也理解这是有原因的:很多武侠小说一开始是在有发行量诉求的报纸上连载的,要在短时间完成,而且大众读者对故事、节奏有一定的要求。何大草很庆幸自己写“武小说”,情况完全不一样,“我的写作时间节奏非常从容。完全不着急发表、出版。”《隐武者》2020年开写,写了三万字,又被他完全推翻了。重新慢慢写,写好又改。他认为,在这个过程中有新的东西生长出来。
《隐武者》里故事主场景是在成都周边的刘安镇。镇上首富刘府的少爷刘元雨,因天生文弱,为练武功遍访高手。刘府仇家张山绑架了少爷元雨,刘府重金悬赏,各路高手云集刘安镇,但就连身怀绝技来中国招收高徒的东洋人三崎安次郎也不是张山的对手。最终锅盔匠何小一为救好友刘元雨,毅然奔赴小青山,与张山决战断金亭……卖锅盔的父子何道根、何小一,刘元雨妹妹、三小姐元菁和他的丫鬟春红,铁匠铺的马大逵等人物次第登场……
与“隐武者”这个书名相对应,小说中的习武者不是在飘渺的江湖上混迹来去无踪,而是在小镇上生活的普通劳动者。他们往往从事着平凡的职业,过着恬淡、闲适的生活,手脚伶俐,心上有力。他们有高于常人的志趣,而无斤斤计较的现实庸俗。整个小说行文质朴、紧实,精简克制,错落的短句,举重若轻,不乏情趣、机锋。没有大面积抒情或者风景描写。不少读者看出,这小说中带有中国古典小说的气质。事实上,这也正是何大几十年沉浸阅读《水浒传》,在艺术上向之致敬的自然结果。此外,何大草极其欣赏《儒林外史》,从中领会,白描、克制,有韵味是高级的小说语言。
“希望自己的创造力一直生长”
但何大草以前不这么写小说。比如他以前的《盲春秋》,《刀子和刀子》,都不是这样的气质。用何大草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以前他写小说主要是为自己写,为少数人写。虽然也有可取之处,但可读性上会没那么高。50岁之后,他开始自觉地、更有意识地从中国古典小说中汲取美学养分,更倾向于向中国古典小说学习技艺:语言简洁清晰,写景多用白描,讲故事很精彩。《拳》《春山》《隐武者》都是这种有意转变的成果。何大草将自己这种小说风格的改变称为“衰年变法”,并坦承这种转变是从齐白石那里得到的启发。
“我很喜欢看齐白石的画,也认真看过他的自传。我认为他画得好的,基本都是他70岁之后完成的。他的画风从早年的冷逸转向了晚年的温暖、活泼、清新。这给我很大的安慰:一个创作者,在晚年依然有创作力提升的可能,依然可以有青春的面目。我理解的衰年变化就应该这样:在艺术家的自然生命看似好像衰落的时段、收敛的时段,依然能够有足够的生命力去创新,去表现有力量的、新鲜的、有希望的生命。我希望在我现在这个年龄,也能在小说写作上有一些改变、提升。我希望自己的创造力一直生长,指向陌生,而不是重复熟悉。”
今年60岁的何大草,鬓发已星星,有花白之色。但不影响他气质清俊、瘦削,有少年气。何大草说,他不是很在乎外貌是否苍老,白发也不染。“作为一个作家,我理解的少年气是一种理想主义。青春少年是有理想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就在这上面。如果衰年迎来了一个生机,你得抓住它,因为它更丰富复杂,那种忽然的绽放就是少年气。秋天,看起来衰朽的树木在寒冬中绽放,比如,腊梅,那就是少年气,又浓又纯又香又迷人,极其有生命力。这就是我理解的少年气。”
何大草是地道的成都人——成都出生、成长,求学、工作,一直没离开过成都。在他身上,有成都这个城市的一些特点:温柔、自然、有很好的审美品味。何大草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在川大读历史系,毕业后在成都的报馆做文化记者多年,之后又去川师大做大学老师。总体来说,这是比较顺的人生。这或许也能部分解释为何他的文学作品里,很少有浓烈的观点输出,也不刻意表现哪个人物的大历史抱负,更多的是对一种日常的善、美的表现。
在《隐武者》中,在晚清成都及周边小镇这个历史时空里,主角们各有各的艰难。在很大的局限性里,他们依然展现出一些人性的诸多可贵之处。他们当时的具体生活是什么样子?如何在非常短暂的好时光里,如何享受美食,如何赏花、 雪等等。人物会在古槐树下,吃一口锅盔,喝一口老鹰茶,看着就觉得舒适安逸。
虽然小说里的情节、人物都是虚构,但镶嵌其中的成都及周边小镇是哪个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城市街巷细节,却来自何大草真实的生活体验。出生于上个世纪60年代的何大草,上小学曾有一段必经之路,是成都羊市巷,然后是羊市街、东城根街,街口就有一个卖锅盔的摊摊儿。打锅盔的声音和锅盔的香气,伴随着何大草每天上学放学。有时候他实在忍不住就买一个来吃。粮食的香味在冬天还特别浓郁,再加上小麦面粉的干净,让何大草几十年都念念不忘。少年时代的记忆,一直在他心里生长,并蔓延到他的笔下。如今已经耳顺之年的何大草,有时候会想象,特别年老的时候,会是什么样子。最好是须发皆白,安安静静在一个角落,靠着自己一份日常而平凡的手艺本事活着。
于是在《隐武者》开头就是,一个安静生活的老人打一手好锅盔,他有一个惊天动地的过去,但秘而不言。上世纪70年代初,由于父母到外地,何大草有一段时间在婆婆家住,换到一师附小上小学。会经过染坊街、梨花街。这条路他走了两年。这条街上的气息,在他脑海里也是历历在目,又蔓延到他的小说里:《隐武者》中隐于闹市的老者在那条街上卖锅盔。
何大草(熊燕拍摄)
对话何大草:
写作不完全是一门手艺,但它首先是一门手艺
从《春山》《拳》到《隐武者》,耳顺之年的何大草最近几年不断抛出力作,且都销量不俗。写诗人王维的小说《春山》已加印六次,累计销售五万多册。这在纯文学类的图书中是很好的成绩。《隐武者》先在《小说月报·原创版》2022年3、4期连载,又由乐府文化策划出版单行本。迈过人生的中场,他按照每年一部作品的频率出现在公众视野里。在不稳定的世界里,何大草走得稳,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存在。
10月1日,在成都,屋顶上的樱园,《隐武者》首发活动上,何大草与策划出品这部作品的乐府文化创始人、出版人涂涂进行了对谈。封面新闻记者也趁此机会跟何大草有一番交流。
封面新闻:从去年《拳》到今年《隐武者》,你都在实践着“武小说”的写作,得到了普遍的好评。在你心中,“武”的核心是什么?它与“文”是怎样的关系?为什么对选择用“武”来述说你的生命感和历史观如此青睐?
何大草:我理解的“武”不是暴力,而主要是一种力量,尤其是对自我的掌控力。习武的人,往往四肢敏捷,反应能力也快。“武”涉及到身心关系,“武”到了最高境界其实是哲学,是“文”。你看李小龙影响之大,其实不光因为他的武术,而在于他是有哲学头脑的人。他的老师叶问也不是一介武夫,而更像是一个书生。
封面新闻:《隐武者》里成都以西偏南刘安镇,让人一看就知道这实际上是安仁镇。小说中有安仁镇真实的故事或者人物作为原型吗?
何大草:完全没有。安仁镇只是我借来用一下概念:小说里的主人公一家,要放在清末成都周边的小镇上展开,那么这个小镇要足够富庶才行,对他们的生活、命运的描述才有可能,才符合逻辑。安仁镇符合这个条件。
封面新闻:你在川大学的是历史专业,但你并没有走历史专业研究的路子,而是去当了记者,又去从事文学写作,到高校当老师。历史专业的学习对你的写作带来怎样的影响?
何大草:我对历史的兴趣跟青少年时期读了一些书有关。我家里有一套范文澜先生主编的《中国通史简编》,写得很好。里面有很多细节,我觉得像小说一样好读。我母亲单位书架上有一套《史记》,我也借来看。虽然不太懂,但也加深了我对历史的兴趣。但是真考到历史系,我对当时学到的研究方法,并不太喜欢,所以也没有从事历史研究的想法。但我一直对历史阅读保持浓厚的兴趣。毕业后我当记者,最开始是在副刊当编辑。有段时间我负责“话成都”“街名考”这两个栏目。我到处找老先生们聊,邀请他们写稿。还策划过专版“老成都”。我记得还带着笔墨去省医院去找艾芜先生,帮我们题写“老成都”三个字当刊头。我一边邀请别人写稿,我自己也写,还阅读了很多跟老成都相关的历史书籍。这段经历,又让我一种特别的方式与城市的历史保持着密切的关系。
封面新闻:你现在在屋顶上的樱园开写作工坊,指导有文学创作兴趣和潜力的普通人学习创作文学作品。对于这个被无数人问过、回答,但一直没有定论的问题:文学写作到底能不能教,你的观点是?
何大草:我觉得,写作不完全是一门手艺,但它首先是一门手艺。但凡是手艺,都可以教。所以写作虽然有不可教的因素,但也有可以教的部分。就像一个武馆,或者一个工坊。学习文学写作,可以从学手艺的细致、耐心、基本功开始学起。我觉得,一个初学者,第一步先不说虚构能力,而是先训练自己把一个事情、事物写得清楚、清晰。如果一个小说写的让人看着云遮雾罩,给我说这是现代派,我是不认可的。你看《老人与海》很现代派,很意识流,但故事也写得很清晰啊。生活中我们也会发现,有人在讲述或者转述一件事情时,讲半天别人也不知道他到底在说什么。这就是不清楚。
评论 0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