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博物馆陈列保管部部长余健:做好出土文物修复工作,让文物得到更好保护丨党代表风采

封面区块链 该文章已上链 >

封面新闻 2022-05-25 19:47 118533

工作人员清理保护出土的象牙(资料图)

封面新闻记者 周洪攀 王祥龙

人物简介


余健,四川德阳广汉市三星堆博物馆陈列保管部部长,2019年获四川省“金熊猫”奖先进个人。

五年感受


国家、省市对文保工作重视程度不断提升,文保工作者的工作环境得到改善,也更具职业荣誉感。最高兴的,是看到一批又一批青年投入到文保工作中来。

未来期许


继续加大文保人才培养,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让更多新出土文物得到好的保护、修复,以便尽快展示给公众。


5月12日,三星堆博物馆文物修复馆内,余健正在采集新出土眼形器的相关数据,为后期编制修复方案做好准备。

余健说,近年来,三星堆博物馆修复馆由原来的40多平方米,发展到现在的1000余平方米。新修复馆内不但能进行文物修复工作,还能让游客了解到文物从出土到修复的完整过程。在未来,计划做好三星堆6至8号坑出土文物修复。同时,希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引进和自主培养的方式,吸纳专业技术人员,让出土文物得到更好地保护。

采集新出土文物数据

为编制修复方案作准备

5月12日上午,身着白色工作服的余健正和助手一起,采集三星堆新出土眼形器的相关数据。

余健告诉封面新闻记者,古蜀人在埋藏这些青铜器时,大都采用敲砸、焚烧等方式,很多文物出土后都存在断裂、开裂、变形等情况。这些青铜器出土进行修复前,需要编制完整的修复方案,而数据采集,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数据采集中

“即便是有完备有效的修复方案,一件文物从出土清理残片附属物,到后期修复到原有形状,最少也需要两个月的时间。”余健说。

文物修复有了新“阵地” 

600根象牙在这里清理保护

“三星堆博物馆于1997年开馆,那时馆藏小,修复间也小,仅有40多平方米。”余健回忆,当时,做文物修复相关工作的仅有3个人。

2008年后,三星堆博物馆获得修复资质,除人员增加到6人外,还通过外接修复项目的方式,锻炼了人才队伍。从2008年到现在,修复馆和上级部门一起,参与了全川3100件文物的修复工作。

新出土眼形器

余健介绍说,去年3月,三星堆新建的上千平方米修复馆正式投入使用。到今年4月,修复馆已完成600根象牙的清理、保护工作。

余健

“这600根象牙是从3-8号坑出土的,刚出土时象牙有脱水、起霉的现象。”余健说,出土象牙适合保存的温度在5摄氏度左右,而且湿度需达90%以上。因此,在修复过程中,要对象牙进行保湿处理,如果象牙长时间脱水,就会出现风化。

开放式修复馆的使用,为博物馆吸引了更多的游客。修复馆投入使用后,让新出土的文物有了很好的修复操作间,特别是对外开放后,游客可以近距离了解文物从发掘到清理、再到保护的全过程,有利于向公众普及文物保护相关知识。

“游客的增多,给博物馆带来了收益,而部分又用于修复馆的硬件投入。”余健说,目前,修复馆已添加了2000余万元的扫描电镜能谱、拉曼光谱仪、X光衍射仪等设备,能为出土文物提供更好地保护。

建议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让出土文物得到更好保护

2004年,余健从学校文物保护专业毕业后,就来到了三星堆博物馆。见证了修复人员从最初的3人,到目前的13人。

除文物修复外,陈列保管部还要对展陈馆内的文物进行保护。三星堆博物馆青铜馆重新开馆前,他们根据不同文物适宜的温度、湿度,来划分不同的区域,进行布展工作。

“每晚要忙到凌晨两、三点,白天也照常上班。”余健说,虽然做的是幕后工作,但是修复后的文物能得到认可,自己也很有成就感。

开放式文物修复馆(资料图)

对于下一个5年规划,余健表示,目前,他们正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对6到8号坑内的出土文物进行修复,争取在最短时间内,将易修复的文物修好后,放入展陈馆。

余健建议,文物是不可复制的,需要专业人员进行保护。因此,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尤为重要。可以通过引进、项目培养等方式,吸纳专业人才。同时,三星堆博物馆作为县级博物馆,也建议增加中高级技术岗位的设置。

评论 1

  • fm2071016 2022-05-26

    文物保护零专业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