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实习生 刘可欣
作为生长并一直生活在四川的作家,阿来多年用文学、现实脚步对四川人文地理、生态自然,进行持续的关注和有效表达。他非常清晰地指出,相比于人与人的关系,作家们还应该多用文学表现人与自然的关系。2018年,阿来获鲁奖作品《蘑菇圈》正是以四川的山川自然风物为重点表现对象的自然文学作品。其散文作品《成都武侯记》更是将成都的植物花朵与人文历史结合起来,写出了文本的鲜活和知识的深度。阿来还经常在各种博物学、人文自然的交流活动中,多次发表主旨演讲,介绍四川的生物多样性,和良好的生态环境。身为全国人大代表的阿来,其多次提议案是跟保护生态环境有关。可以说,阿来为四川的自然人文推广做出了一名作家非常卓越的贡献。
生长于阿坝州,定居成都,常年用脚步丈量高原,阿来对四川深厚的文旅资源熟稔于心。近日,省文化和旅游厅宣布四川省文化和旅游新版宣传口号:“天府三九大,安逸走四川”。封面新闻记者也就此与阿来进行了一番面对面交流。
提到三星堆,大家首先都会想到神秘、未知等词语。对此,阿来也认同,但他认为,如果要让大众更多了解三星堆,亲近古蜀文明,还是有很多知识普及的工作要做。“一方面是专家在三星堆的前沿阵地进行开拓性研究,另外一方面,把三星堆的相关知识,用大众能听懂、愿意听的方式,传达出去。让更多人明白其价值和意义。总体就是,学术的是学术的,大众归大众。”在阿来看来,从三星堆到金沙,中间还有很多环节,有很多考古发现。把这些点串起来,梳理出其中的脉络,并用通俗的语言,向大众传达,就是古蜀历史的活生生的好教材。但这个工作,我目前还没有看到做得比较好的。”
身为四川人,阿来对大熊猫自然也不会陌生。2018年8月,阿来还被授予担任“大熊猫文化全球推广大使”。作为一名阅读量很大的作家,阿来对大熊猫被发现的过程,非常熟稔。150年前,来自法国的生物学家、宣教士阿尔芒·戴维(Armand David),也经历了这样的一次发现之旅。1869年,戴维第一次科学地发现大熊猫,并对其命名。他还将大熊猫做成模式标本运往法国巴黎,引起轰动。这也是大熊猫第一次正式走向世界。对于“熊猫”这个名词,阿来说,“汉语词‘熊猫’,其实是当时人们不太懂科学翻译,也不太具备相关的分类学知识。熊猫归根结底是像猫的熊,而不是像熊的猫。”
4月底,在贵阳二十四书香书店采访前去做讲座的阿来,他在书店翻看书,对封面新闻记者指着说,“我看到了乔治·夏勒关于雪豹的新书已经出来了。”说到乔治·夏勒,阿来的语气带着敬佩,“美国动物学家、博物学家、自然保护主义者和作家。1933年出生在德国柏林,十几岁时搬到美国密苏里居住。他的野外工作始于1959年,那时他在中非研究大猩猩。回国后,夏勒博士写了《山地大猩猩:生态学与行为》),第一次向人们揭示了大猩猩的神秘生活。1979年,世界自然基金会就邀请了夏勒博士前往中国,参与大熊猫野外研究项目。1984年,他成为第一个得到中国政府批准,进入羌塘无人区开展研究的外国人。在这里,夏勒博士拍到了有史以来第一张雪豹的照片。现在他年事已高,但还在坚持进行研究。”
夏勒所著的非虚构名作《最后的熊猫》,在全世界影响很大。也让阿来感慨,“像夏勒这样的自然科学家,同时又有人文素养,相当于把文理打通了。他们用通俗的语言,将自己的专业知识,表达给大众,起到非常好的影响。这也给我们一些启发。这是不是现在我们很多科学家缺少的?不少教授研究得挺好,但是面对公众进行知识普及的表达能力不够。或许文理分科太严重,文理没有打通。身为作家的阿来,思考也更加深入,“呼吁大众热爱、亲近自然,其中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是,用真诚的故事,高质量的文本,启发读者思索人与自然的关系,具备现代生态观念。”
评论 1
我就是你 2019-05-05
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