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璟璟
近日,各地陆续公布了各自的高考录取分数线,众多高考考生进入志愿填报阶段。不少家长和考生对一些高校的“转专业政策”关注度持续攀升。记者梳理发现,今年又有一些高校进一步“松绑”了转专业政策,比如,下调了转专业的年级:华南理工大学除艺术、体育和强基计划外,大一和大二学生均可多次无限制申请转专业;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首次将转专业申请时间节点提前到大一结束,可以申请跨大类的转专业。(中国青年报)
高校转专业政策放宽,渐成潮流。在解释这一举动的内在考量时,校方给出的说法大同小异,基本都是“尊重学生兴趣意愿,把专业选择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之类的说辞。而在高考招生、争夺优秀考生的阶段语境下,不少大学更是把自己的“转专业政策”当成亮点和优势,向家长和考生推销。其字里行间的潜台词不言自明,那就是“先来了再说”“进来了都好说”。
果真是“进来了都好说”吗?还真没这么简单!的确,如今高校转专业政策进一步“松绑”了,但是这种“松绑”更多是机会的松绑、程序的松绑,而绝不是标准的松绑、名额的松绑。换而言之,学生有了更多的机会去转专业,但是到底能不能转专业成功?转专业是变得更简单还是更难了?凡此种种,就是另外的问题了。之于此,学生、家长们,还是不能太过乐观,更不能想当然——“先进去再说”,进去了,可能就说不通了。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不少高校都在增加“转专业的机会次数”,最多的,已经卷到了六次、七次机会。而还有很多高校则不约而同地标榜,“转出零门槛”。这恍惚给人以“转专业很容易”的错觉或者说暗示。然而,必须说明的是,所有的高校内转专业,都是要通过转入学院考核的。似乎并没有一家学校出来说,“热门学院、专业的可转入学生名额扩充了”。既然如此,所谓转专业政策“松绑”,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是不是有可能可望而不及呢?
有一种可能性是,随着“可申请转专业的次数增加”“转出专业不设限制”,高校内“转专业”这条赛道上的竞争只会越来越激烈。当然了,严守标准、充分竞争,确保择优“转专业”,这本身是一件好事。可是,一些学校故意淡化这方面的难度和竞争烈度,而只渲染“转专业”的无限可能和美好愿景,这就属于是误导了。招生环节,就相关情况全面如实告知,这才是一所大学最基本的真诚。
评论 2
10楼打冰 2025-07-03 发表于四川
额
风的孩子 2025-07-02 发表于四川
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