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评论|社区食堂拓展社交新空间,在代际对话间打破年龄壁垒

封面区块链 该文章已上链 >

封面新闻 2023-12-08 14:55 78767

□蒋璟璟

“社区食堂+亲子活动”“社区食堂+农场”“社区食堂+培训讲座”“社区食堂+夜校”……承载吃饭这件“关键小事”的社区食堂,日渐拓展为“全龄友好”“搭子社交”的新空间。记者梳理发现,目前,中国多地建设的社区食堂,实现了从“老龄”到“全龄”、从“食堂”到“学堂”的跨越。食堂被植入图书馆、四点半课堂、共享农场等多元功能,甚至成为举办烘焙活动、协商议事等培训讲座的交流空间。(中新社)

社区食堂的边界仍在延展,其多元的可能性,越发让人期待。我们知道,相较于最初政策设计所定位的“社区食堂”,现实的社会食堂,明显有所突破。其最主要的标志,就是大量年轻人涌入社区食堂,甚至成为常客。而在此基础上,很多地方的社区食堂,顺势又展开了各种新尝试。从观察样本反馈的效果看,很多社区食堂除了原本的供餐功能,正加速成为当地社区的社交联结纽带和公共生活空间。

“就餐”的过程,很容易就能够实现人群的自发集聚。而人在的地方,也就有了基本的社交需求。“社区食堂+”的各种组合中,最主要的要素资源,看似是食堂这一场地,实则是那些具备共同特质的人群。这类人群,没有时间做饭,或者说没有精力和意愿做饭,其与家庭结构、家庭生活的联系,也没有那么紧密,他们往往是独立又孤独的。来社区食堂吃饭,是他们难得的重建社会联结、重新定义社会角色的契机。

诚如相关经营者所言,“社区食堂并不仅限于解决老年人的温饱,用‘吃饭’这个切入点去和老年人打交道,拉近了彼此间的距离。”从某种意义上说,社区食堂的老人们,已成为某些人眼中的“高价值目标”,比如说,一些保健品推销者会下沉到此类场景下,通过拉家常、攀交情的方式完成销售。在此语境下,以正规化、公益性的服务供给来率先抢占先机,就越发显得重要。通过规范引导、精心安排,将社区食堂建设为老年人社会交往与社会参与的平台,这同样是确保其“适老性”“可靠性”与吸引力的重要一环。

社区食堂不是“老年食堂”,但确乎是老年人与年轻人接触、对话和相互了解的窗口。时下,很多社区食堂都有意成为全龄友好的食堂。聚焦社区居民“一老一小”、家庭成员等,推出周边游、亲子活动、社区夜校等活动。应该说,这种种尝试,对于打破代际隔阂和年龄壁垒,都有着直接的意义。

评论 4

  • fm1906641 2023-12-11 发表于四川

  • fm9876578 2023-12-10 发表于四川

    社交属性很强

  • 筠连蒿坝镇蒿坝村张应飞 2023-12-09 发表于四川

    正加速成为当地社区的社交联结纽带和公共生活空间。

查看更多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