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谋百亿级产业发展大计 第四届中国·通江银耳节开幕

封面区块链 该文章已上链 >

封面新闻 2023-08-09 23:10 45580

封面新闻记者 谢颖

8月9日,中国·通江银耳产业发展大会暨第四届中国·通江银耳节开幕。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研究机构和生产企业负责人、贸易商齐聚通江,共谋通江银耳百亿级产业发展大计。

银耳是中国特有的食用菌品种,发源于四川通江。天生雾、雾生露、露生耳,特殊的自然气候赋予通江银耳“菌中之冠”的独特品质。先后获评“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中国驰名商标”“欧盟有机认证”等多项殊荣。

通江银耳原产地——通江陈河镇

千百年来,通江银耳经历“古法栽培、段木种植”两次技术革新,确保了品质的纯正。研讨会上,专家认为,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科学发展,在段木银耳这一细分领域,通江银耳是当之无愧的世界冠军。有专家建议,在保护好通江银耳品牌、持续提升品质的同时,要做好产业规划,通过做大做强银耳产业,推动乡村振兴,造福一方百姓。

据了解,2022年,通江县已按照“段木银耳强品牌,木屑银耳深加工”思路,以“三产融合”为路径,全力打造通江银耳百亿级产业集群。已在全县10个重点乡镇村、37个专业村、75个集中连片示范点,接种菌种100万袋。预计今年底实现银耳(食用菌)总产量2.5万吨(干鲜混合),生产总值12亿元。围绕通江银耳深加工,一批国内知名龙头企业进驻园区,推出食品饮料、医药保健、日用化妆和预制菜等优质产品,获得市场好评,预计今年底通江银耳综合产值将突破25亿元。

全国脱贫攻坚楷模、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药用菌学会主席、吉林农业大学教授李玉多年来持续关注通江银耳。李玉院士表示,通江是世界银耳的发祥地,是中国银耳之乡,因此在已有的红色、绿色两张名片之外,还应该加上“银色”,同时,通江还是金色的,通过创新发展,通江银耳这张金字招牌被擦得越来越亮。李玉院士建议,要树立动物、植物、微生物“三物融合”的大食物观,利用生物多样性和良好生态条件,建立好通江食用菌种质资源库,推动通江银耳创新发展。

活动现场还举行了“李玉院士团队通江银耳研究中心”授牌仪式,中国工程院院士、沈阳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李天来以《通江银耳设施结构类型选择的思考》为题,围绕通江气候与银耳的适宜环境、银耳生产设施的适宜条件、通江银耳生产设施发展类型的建议等方面发表主旨演讲。

评论 2

  • fm39101 2023-08-14 发表于四川

    祝贺

  • fm2114757 2023-08-10 发表于四川

    通江银耳通江达海。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