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刘秋凤
成都有超过2100万常住人口,其中乡村常住人口427万,农村地区面积占比超90%。粗略计算,成都用10%的城市面积承载了超过1600万人口。这是2022年末的网络公开数据。
人口稠密,资源有限,这样一座超大型城市,未来如何转型发展?这是摆在成都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2023年12月27日,成都市委十四届四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快推进超大城市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释放了2024年的一个清晰的发展方向: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
近期,成都各个区(市)县相继召开全会暨经济工作会,城乡融合依然是关键词。成都市超大城市城乡融合下一步如何走?中心城区的角色又是什么?近日,记者对话多位专家。其中,三农专家、原农业部美丽乡村创建办公室主任魏玉栋认为,成都推进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具有先天的优势。站在优势上,就能比别人“迈的步子更快一些,走得更远一些,意义自然也就更大一些。”
三农专家、原农业部美丽乡村创建办公室主任魏玉栋
1.77:1
成都城乡融合发展底子好
1.77:1,这个数据引起了魏玉栋的注意。
这个数字来自媒体的公开报道。在解读市委十四届四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新闻发布会上,成都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古建桥表示,预计2023年成都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将达到32500元以上,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1.77∶1。
“1.77:1,这个数据从全国来看,基本上是走在了最前面了,很亮眼,也很不容易。”魏玉栋表示,谈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城乡收入比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3年前三季度,全国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5:1。同期四川数据来看,四川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29:1。同时,根据“2022年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22年,成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4897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931元,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差为1.78。
再看外省的数据,据媒体公开报道,2022年北京的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42:1,上海为2.12:1,天津为1.83:1,重庆为2.36:1。
“城乡收入比是一个很关键的指标,说明成都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底子很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所长虞洪研究员认为,成都乡村发展较早,也是全国较早启动优化城乡形态、改善城乡关系的地区之一。2007年获批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来,成都通过持续不断推进改革,成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阶段性突破。
钱袋子问题,是老百姓最关心的话题之一。“毋庸置疑的是,成都人的钱袋子会越来越鼓,特别是城郊农民。”虞洪认为,这不仅体现在绝对值的增长,也体现在相对值的缩小。也就是说,《决定》出台之后,政策的倾斜,将助力成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将进一步提高,同时城乡收入差距将进一步降低。
作为“优等生”,成都继续定下小目标。《决定》提出“到2027年,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更加稳定更加均衡。到2035年,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所长虞洪
8个试点区(市)县
抢得先机吹响号角
除了钱袋子,最能让老百姓感受到变化的是身边的环境。
记者梳理成都各区(市)县全会公开信息发现,不少地方已经准备挽起袖子,大干一场。以蒲江为例,根据1月6日举行的蒲江县第十五届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暨县委经济工作会议,蒲江干劲十足,提出要“推进蒲江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在全市干在前列、作出示范”。
和蒲江一样,温江也奋起直追。1月5日,温江区委十五届十一次全会暨区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27年,温江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走在全国前列、作出示范。”
关于城乡融合,1月3日举行的崇州第十四届委员会第八次全体会议定的目标也很清晰明确。其中就包括“到2027年,县城、中心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基本达到中心城区水平”。这是实实在在的目标,当地的老百姓看得见,也摸得着。
争先表态、走在前列,作出示范……成都的不少区(市)县敏锐地嗅到了巨大的发展机遇。
实际上,2019年,成都西部片区正式获批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按照“替国家试制度、为成都谋发展”的基本要求,开展试点探索。成都西部片区包括成都市的区(市)县全域,分别为温江区、郫都区、彭州市、都江堰市、崇州市、邛崃市、大邑县、蒲江县。这些区(市)县抢得了先机,率先吹响了冲锋号。
中心城区的角色是什么?
在成都这座超大型城市,中心城区的承载空间有限,在城乡融合的高质量发展中,它们的角色是什么?又如何抓住机遇?
在全会中,锦江区提出,“积极探索以城市资源助力乡村产业转型升级有效路径,协同提升城乡发展水平。”武侯区提出“立足中心城区城市化进程阶段特征,以基础设施一体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重点,深入推进区域融合高质量发展。”其中,武侯还提到有如,到2027年,涉农区域城市形态得到全面提升。提升涉农区域交通畅达便捷度,推进区域城乡水务一体化建设。
青羊区已经开始行动,探索超大城市城乡融合发展新路径。新年伊始,成都青羊与崇州就有新“动作”,成都航空新城建设发展有限公司与崇州工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结对”成立了合资公司,为青崇两地区域联动发展走了一步“先行棋”,也为后续开展区域合作提供了有力支撑。
赛迪四川镇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辛同宁
赛迪四川镇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辛同宁在接受封面新闻采访时表示,中心城区普遍面临制造业发展的空间难题,可以发挥比较优势,以结对联动、共建“飞地园区”为抓手,加快与县城或乡镇构建形成“中心城区(总部+前端+研发+孵化)+县城或乡镇(基地+后台+制造+产业化)”的产业协同发展模式,赋能县城、乡镇加快打造成为城乡融合发展的“桥头堡”,以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实现城乡协同共兴。
辛同宁还认为,中心城区集聚海量资金、技术、人才、教育等高端要素资源,随着机制弊端的逐步破除,城乡要素合理流动的渠道将全面打通,城市技术、资本、数据、人才、教育等稀缺要素将和乡村的土地、自然资源、劳动力等优势要素双向奔赴和结合,极大地促进城乡深度融合发展。同时,城市居民“旅游下乡”“养老下乡”“返乡创业”等新“上山下乡”也在不断兴起,城市居民对特色农产品和新兴服务消费的需求将带动都市农业、乡村旅游、特色产业等的发展。反之,中心城区发达的商业服务体系也为农村居民提供高质量的消费产品和内容。
“成都进行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虞洪认为,成都“大城市带大农村”的特征很明显,城乡融合既有基础又有空间。从基础上来说,成都城乡收入比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从空间上来说,广大的农村地区为城市提供了承载空间。
让城市与农村“双向奔赴”
“城与乡处于平等地位。现在的城乡融合不再是简单的以城带乡,以工补农。”虞洪认为,成都的城市已经发展起来了,农村的发展情况也比较好,城乡差距不是那么大,已经过了‘先富带动后富’的阶段,现在是互相需要、相互促进。城市也需要农村承接城市功能的转移。
曾明友表示,《决定》最大的特色就是不就城论城、不就农言农,突出“抓好两端、畅通中间”,推动现代都市与大美乡村双向奔赴、相互成就、共同繁荣。
魏玉栋参与过国家三农政策的制定,也是美丽乡村建设国家标准的起草人之一,对城乡融合有较深入的研究。他认为,成都聚焦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具体部署做到了三个“符合”: 既符合中央对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也符合基于成都城市定位的建设发展需求,还符合城乡居民对更美好生活的诉求。
“场景生动活泼,业态又非常丰富……成都的乡村服务业在全国来看都具有标杆性。”魏玉栋多次到成都考察,他曾经在成都郊区写作中央组织编写的全国干部学习培训教材《建设美丽中国》。“成都的不少村庄是真正意义上的美丽乡村,且有一种独特的美。”
在推进创新融合赋能方面,《决定》强调“创新融合”,聚焦“人、地、钱”等作出部署,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促进要素双向流动、高效配置,为城乡融合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活力。
“完全抓到了点子上!这些都是建设上和发展中最实际的问题,也是必须面对和必须要解决的问题。”魏玉栋认为,要实现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就不能照走之前的传统老路子,成都城乡融合发展最大的着力点在于找到“创新的方式”。同时,乡村振兴是一个非常庞杂的系统性工程,所包含的产业发展、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三大部分,每一部分都有很多方面的工作要做。当下,正是成都城市与农村“双向奔赴”的最佳时机。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评论 16
汽车顾问罗佳 2024-01-15 发表于四川
成都城乡融合发展路径令人期待!
fmee16a7 2024-01-15 发表于四川
民生
福建农大新生 2024-01-15 发表于四川
让城市更美好,让农村更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