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险废墟”流行,真正的风险在哪?|封面评论

封面区块链 该文章已上链 >

封面新闻 2025-10-29 14:49 95240

蒋璟璟

“探险废墟”作为近年来兴起的文化潮流,已从小众兴趣走向大众视野。据媒体报道,社交平台上,废弃工厂的斑驳锈迹、老校舍的陈旧桌椅、矿区的残垣断壁,都是“探废者”的创作题材。有人追求酷感的照片,有人探寻历史的痕迹,但这股热潮背后,隐藏的风险与争议远比镜头里的画面复杂。废弃建筑往往年久失修,墙体、楼板可能存在松动坍塌的风险,裸露的电线、破损的管道也极易引发触电、坠落等意外事故。(中新社)

废墟探险,很刺激、很出片,似乎也很能给人以某种“英雄气概”“勇者无敌”的幻觉。人类寻微探幽的兴趣,古今皆然。而在社交媒介的分享欲爆棚,以及当代“颓败美学”亚文化大行其道的背景下,去废墟,更是构成了某种暧昧而强烈的吸引力。这一切的背后,仿佛是呼应了某种古老的冒险精神,又契合了新世代“网游式”的闯关揭秘癖好。这是基于这种复合的魅力,我们看到,“探险废墟”的热潮久久不退,即便在一片“风险警示”中,奔赴者依旧前赴后继。

相比于其他未知的自然探险,去废弃建筑、工业遗迹之类的探险,在很多人看来其实是一种“可控的探险”。崇山峻岭、悬崖峭壁,以及一众“未开发区域”,那属于是“真险”。与之相较,人类活动遗留的“废墟”,更多是惊悚、可怖,这与大自然“不可抗力”所带来的危险,是两个概念。所以,一些人虽然说是去废墟探险,其实内心是默认“没险”的。而从很多废墟直播视频看,相当多的博主,其实是“没险找险”,故意走剧本、搞效果,耸人听闻的意味不言自明。

近年来,“探险废墟”之所以热度走高,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其背后有了更直接的经济激励。“午夜探墟”之类的作品,每每成为爆款,流量收益自不许多言。而深耕这一赛道的博主,日常也是被粉丝们频频催更,这钱当真是不赚都不行。除此之外,还有另一个商业模式,那就是博主组局、开展线下粉丝“探墟团”——“独家宝藏地点”“老司机护航”之类的营销文案下,很多新手小白也就稀里糊涂入坑了。

事实上,绝大多数“探险废墟”,特别是有组织的探险废墟,不过是故作惊诧和自我加戏罢了。但我们知道,猎奇与冒险,往往是一个“欲望”不断滋长的过程,兴奋的阈值被越拉越高,到头来越玩越野,这其实是另一重更大的风险。

评论 2

  • 小青蛙 2025-10-29 发表于四川

    侥幸过后就是胆子更大

  • 小青蛙 2025-10-29 发表于四川

    危险隐患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