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教授莫砺锋:“支撑东坡超越困境的第一品格,不是豁达而是坚韧”|东坡大家讲

封面区块链 该文章已上链 >

封面新闻 2023-05-19 17:21 100858

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实习生 刘珈汐 摄影 雷远东

“苏海”浩瀚,挖掘不尽,源源不断给后世读者带来丰沛营养。

5月19日上午,“东坡大家讲”在眉山三苏祠博物馆开启新的篇章——南京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宋代文学学会会长莫砺锋作为主讲嘉宾入川,来到眉山三苏祠开讲。

    “东坡大家讲”现场观众云集

本次演讲中,莫砺锋教授以“风雨人生中的人格典范”为题,以《定风波》《江城子》《寒食帖》等苏轼的多部艺术作品为线索,特别分享了他所解读出来的苏轼两种特别突出的性格品质——在面临挫折和困难时所彰显出来的坚韧刚强和淡定从容。

莫教授在讲东坡风雨人生故事的同时,还自然而然将东坡诗词的来龙去脉和内容精髓阐述得非常明白。作为古代文学的卓越研究者,莫教授的演讲全程脱稿,甚至也不需要看ppt,一气呵成,环环相扣,典故细节与相关诗词,随手拈来。一方面可见莫教授对苏轼之熟稔于心。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到莫教授完全是将专业知识吃透、消化又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营养并向大众进行高效输出。

    莫砺锋“东坡大家讲”现场

莫砺锋演讲不光内容扎实,风格也幽默风趣。他笑称,“如果东坡的才华能分给我百分之一就好。东坡的审美能力很敏锐。当时很多人爱慕东坡的才华,想把自己写的东西给苏东坡看。黄庭坚夸张形容苏东坡几乎能用鼻子一嗅就能判断文字写得水平如何。这让我真是羡慕。如果我能有这种能力,那么我现在审读博士毕业论文就轻松很多了。可惜我没有这种超能力,我只能一本一本认真读,才能指出其中的优点和不足。”

东坡有非常杰出的吏治和工程才华,并且还德高一等

一提到北宋大政治家,很多人多是会说王安石或者司马光,在莫砺锋看来,其实要说真正有实际政治管理能力,有吏治才华,在地方上发挥真正才干的其实是苏轼。苏轼在很多地方任职时,政绩卓著,尤其是在行政管理、技术工程方面,表现出杰出的才华。

历数东坡一生行迹,会发现他在一千多年前所抵达的地理空间已经非常广阔。莫教授讲到,东坡不但因才高名盛而受到妒忌和排挤,还因参加新旧党争而受到诬陷和迫害,先后被贬三次。所以这导致苏东坡在汴京待不长,宦海生涯中不断被贬到地方去。再加上在北宋官场有一个规定,在一个地方当知州、通判任职的时间,不能超过三年。这些原因导致苏轼一生到过很多地方。

    莫砺锋在东坡盘陀雕像前开讲

莫砺锋举了两个例子。第一个例子是苏轼在江苏徐州做知州时,全力以赴带领民众抗洪保城成功。“如果说组织抗洪是他作为知州的工作本分,那么抗洪保城第二年,他组织加固堤防,就可以更见他的从政品格了。按照黄河泛滥的时间规律和他任职的期限,他没必要加固堤防。但是他考虑的是老百姓长远的福利。”第二个例子是苏轼在浙江杭州当知州时,想办法通过科学手段为西湖疏浚,修筑堤坝,形成长效机制(他离开以后,老百姓为了纪念他,把这条堤称为“苏公堤”,现在简称“苏堤”)以至于到现在还发挥重要作用。此外,苏轼在徐州还成了煤炭开采方面的先驱,在广州设计了最早的自来水工程,等等。

在本场讲座中,莫砺锋从苏轼从母亲那里受到的良好教育,在各地当地方官时尽忠职守的政绩,再讲到其晚年在海南的生活境况和心理状态,最终总结,“苏轼不光才高一等,同时还德高一等,是不折不扣的好人。我们经常说,好人一生平安,这当然是老百姓善良美好的愿望。其实好人是会遇到危险的,因为他遇到事情往往会拔刀相助,更容易站出来,更容易让自己处于危险的境地。但是好人往往置危险于不顾,更令人敬佩。东坡就是这样的人。”

    莫砺锋“东坡大家讲”现场

普通人很难匹敌东坡的天才和成就,但可以学习他的人生态度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莫教授在本场讲座中,特别提到他对《定风波》这部作品的喜爱,并且向大家强烈推荐,“坦白说,我们都是普通人,都是芸芸众生。一个普通人,在漫长的一生中,很难做到全程一帆风顺。在某个时刻,一定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困难。那么,当你暂时处于低谷或者逆境的时候,怎么办,怎么应付?我认为,东坡就为我们提供一个典范。如果说,东坡的天才和文学成就,我们普通人很难匹敌。但他的人生态度,我们可以学习。从《定风波》中,我们可以非常清楚地感受到,东坡在遇到突发情况时,表现出来的不焦虑,淡定从容。”

莫教授提到,他曾有机会见到书文双绝的东坡真迹《寒食帖》。站在作品前,他也再次感受到,支撑东坡在困境中活下来的第一品格,“其实不是豁达,而是坚韧。”

    莫砺锋“东坡大家讲”现场

多年吟读《江城子》受感动   首次到苏坟山受“震撼”

莫砺锋此前多次来三苏祠参观,但在三苏祠里讲东坡,还是第一次。他坦言自己有“朝圣”的心情,“今天能有机会在东坡老家讲东坡,是我这个在大学讲了几十年东坡的教师最高的荣誉。”

1984年莫砺锋从南大博士毕业,然后留校任教。1985年第一次以学者身份参加宋代文学学术会议就是来成都。到四川怎能不去看东坡?开完会第二天就从成都到眉山,在东坡盘陀雕像面前,恭恭敬敬三鞠躬,献上一瓣心香,表达自己对东坡的爱。

1982年4月,东坡盘陀坐像由四川省文管会赵树桐等人设计、制作和施工,当年7月底完成。建成后深受大家普遍认可和喜爱。该雕像中的苏东坡戴着子瞻帽,盘左腿、半伸右腿、左手撑地、右手半握、且腕倚膝,凸显其睿智温和气质。

    莫砺锋“东坡大家讲”现场

莫砺锋感慨说,“我见过很多东坡雕像,但三苏祠这个东坡雕像是我个人至今为止见到的最好的东坡雕像,甚至是我见到的所有古代大师雕像中最好的。因为这个雕像把东坡的精神面貌表现得最逼真。”

莫砺锋多次提到苏轼《江城子》。这次来眉山讲东坡,开讲之前他也专门跟夫人一起去了苏坟山。虽然自1985年首次入川在成都参加学术会议时就专程眉山亲近、感受三苏故里,之后也多次来到三苏祠,但苏坟山却是第一次去。莫砺锋感慨,“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明月夜,短松冈。这首词在我心里怀想了几十年。无数次读,无数次被感动。这次来眉山 第一次到苏坟山现场,亲眼看到真实的‘千里孤坟’,我的心理感受可以用震撼二字来形容。”

    莫砺锋在“东坡大家讲”现场

“超级粉丝”想穿越回北宋帮东坡种田

莫砺锋多年以研究古代文学为事业,成果甚丰。但其实他在大学学的第一个专业是外语。但他说,自己的人生第一专业,“既不是古代文学,也不是外语,而是在长江下游地区进行水稻栽培。从19岁到29岁的十年务农时光,把我锻炼成水稻种植的一把好手。”

作为东坡的粉丝,而且还是“狂热粉丝”,莫砺锋在阅读东坡诗文时,读到关于他在黄州开荒种地的信息,心情非常复杂,“东坡生长在诗书之家,他此前没有亲自耕田的经验。我了解到东坡开荒种田效率很低,40多亩地的收成够不上20多人的口粮,一家人吃饭都成问题。我一方面很心疼东坡,另外一方面又很遗憾:我恰好是种田能手,却不能帮东坡开荒种田。我在青年时代曾经在长江下游地区种过10年水稻,从插秧到割稻,全部都很内行。而且我们种地的地方长江下游和东坡在的黄州是一个纬度上,水稻栽培技术是一样的。而且,我还专门考察过,我们当时使用的农具跟北宋时用的农具也差不多。我无数次幻想过,假如我拥有穿越本领,我一定毫不犹豫,穿越到北宋,到黄州去,帮苏东坡开荒种田。而且我相信我一定能种好东坡那块田。”

评论 4

  • 卟噜他爹 2023-05-22 发表于四川

    讲得好

  • 行走在路上 2023-05-19 发表于四川

    讲得好

  • fm2082947 2023-05-19 发表于湖北

    莫砺锋先生的每一次讲座都十分精彩,这次也不例外,他在苏轼家乡眉山的讲座,将一个风雅宋朝的文化圣人苏东坡演化成鲜活的苏东坡带到了我们的视野面前,真正做到了象牙塔的学问到社会大众的普及,这是古代文化在今天活起来的生动例证,而真正做到生动而又亲切自然地普及古代文化的学者是不多的,仰望苏东坡,感谢莫老师!

查看更多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