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在行走 /石板滩的旧与新

封面新闻 2018-12-28 18:04 36716

石板滩的旧与新

蓝星

成都新都区的石板滩镇,距市区不过二十多公里,作为一个老成都,我居然从没去过,说起来就汗颜。还好前几天,有机会和朋友去玩了大半天,发现这个老镇里很有看头。

石板滩还有没有石滩,这是大伙最关心的事,但我们在石板滩转了好大一圈,都没看到什么石板。但 “石板”的遗韵还在,我觉得它应该是个民俗概念的东西。

石板滩镇的历史很早。它建于清代乾隆年间,因穿城而过的西江河滩上的石板坚硬丰富而得名。过去,石板滩镇是成都府东面的"东山五大场镇"之首,此地山青水秀,出产丰富,尤其是红海椒"二荆条"享誉川西坝子。有这么好的红海椒,它的伴生品当然也少不了。那天下午,我们在镇上看到一家土法晒制酱料食品的老作坊,屋子很旧,大院坝,作坊里的工人只两三人,似乎有些冷清,但每个人专心做自己的事情。露天凉台上,几十个大瓦缸里分别装着各种正在发酵的酱料,用竹编的盖子盖着。揭开看,黑油油的,嗅起来浓香扑鼻。院坝里,那些手工的器具和构件让人觉得既新奇又很亲切。

我的三叔对石板滩很有感情,他曾讲,解放初期他从绵阳师专毕业,参加工作的地方就是石板滩小学,学校就在今天的文昌宫旧址。光阴如梭,三叔默默地在这个小镇工呆了六十多年,日子和学校门前的大榕树一样,年年岁岁,朝去暮来,他教过的孩子们也一茬茬地从童年到中年,从故乡到异乡……那天我有意识找到那所学校的旧址,什么也看不到了,听说新校区现已搬到和平街了,所幸还留下三棵有几百年历史的大榕树,这些植物见证了这个时代 、这个小镇、这个学校的巨大变迁。我三叔现已是八十七岁高龄的老人,早已离休,我听他经常念叨,一定要在有生之年回石板滩去看看。

石板滩当年的火神庙名气很大,如今幸好没拆,只是被下面的商铺“喧宾夺主”挡住了大半个身子:灰色的瓦,青色的砖,呼之欲出手动的神兽雕饰,都被临街花花绿绿的服装点和家电店遮掩了。石板滩火神庙,曾经吸引了四面八方的人来祈福和赶庙会。我们川西坝子的乡村在修房子时,需要在瓦房中间架一道脊梁,到了上脊梁时会搞个上梁仪式,主要是祈福,祈求平安。让人诧异的是,这次我在在火神庙,只看到房顶的弧形的瓦,而没看到正中的脊梁。我印象中,这种建筑风格只有在福建一带才能看到,在川西坝子能看到这种无脊房顶确实颇为惊奇。陪同我们参观的镇文化站工作人员说,过去石板滩镇的住房很老,百分之九十的人都是清朝时期从广迁徙而来的客家人,他们初到时按客家方式修建了这样的拱式房顶。这,大约也是客家人对故乡的一种怀念吧。

我觉得石板滩是一本历史大书,内容丰厚而样本黄旧,含有大量值得慢慢咀嚼的东西。比如釆风过程中,我们发现,当地人津津乐道生长于的本地的一位女英雄——晚清的廖观音。史料记载,一九0二年,成都的义和团首领廖观音高举"反清灭洋"大旗,在石板滩举行武装起义,率领数千义和团勇士攻打成都府,后因判徒出卖起义失败,廖观音被俘,宁死不屈,后被四川总督赵尔丰杀害于总府街口,就义时年仅十七岁。这次,我们在石板滩廖氏宗祠旧址,还看到了供奉廖观音的一座神龛,香火不断。

如今,石板滩也是个与时代接轨的新古镇了,不只是高大的楼房和车水马龙的街景,更多是人的精神面貌。那天傍晚,我们从酱料作坊出来,看见几位穿着时尚的女子居然随着摇滚音乐翩翩起舞,她们动作优美,舞姿娴熟——原来,她们是临街商铺的营业员,一时闲着没事儿,就翩翩起舞,既健身又过了一把表演瘾。这,也是石板滩民俗文化的一道新风景。

评论 1

  • 我就是你 2018-12-29

    哈哈哈哈哈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