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把“尺子”量出广州作风转变的力度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2025-07-18 20:42 8899

今年1至5月,新登记各类经营主体31.85万户,同比增长38.37%;在全国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中新增数量与增速均位居榜首;多家知名企业区域总部相继落户……在外部环境并不稳定、外贸环境极具挑战的上半年,广州依然吸引大批优质企业近悦远来。

企业风雨不改、深耕羊城的背后,自是有一座城市独特的吸引力;而吸引投资者长期“定投”的背后,是怎样的“变量”让广州吸引力经久不衰?

“广州的营商逻辑很务实:企业需要什么,城市就补什么;企业创新到哪里,服务就跟进到哪里。”在第11届广州国际投资年会上,一名企业负责人的发言引发在座企业家共鸣。

以作风之“变”引领发展之“进”。这是广州在实践中总结提炼出的“发展变量”。将干部作风建设与拼经济、促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如何让“千年商都”吸引力不减、步步向新?

“清而有为”如何再塑“发展之尺”?

“我们在广州市中心开通8条自动驾驶出行服务示范运营专线,这也是自动驾驶领域全国首个全天时、全天候自动驾驶出行服务。”自动驾驶新场景率先在广州取得突破,所在城市的包容和“力挺”尤为关键,从中更折射出一座城市的干部面对新课题、新产业的态度:广州在全国首创三级测试道路标准,率先“破冰”城市快速路测试,出台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发展条例强化法治保障……正是这些颇具“前瞻性”的制度、标准设计,让“首创”得以顺利落地广州,一批无人驾驶新兴企业将首创新品开出实验室,驰骋在羊城的创新之路上。

国内首条跨境电商低空物流跨城航线、全国首个生物医药产业地图……一项项政企联手实现的首创式创新背后,有着广州如何处理好亲清政商关系的新思考。既要“亲而有度”:当好企业的倾听者、服务者、托举者,也要“进退有据”,不过度打扰;同时更提醒干部要“清而有为”:在做好自身廉洁的同时,不把躺平消极作为“护身符”,画地为牢影响改革事业。

在这样的基调之下,“敢为”和“善为”成为广州干部面对发展新情况、主动为“未来产业”破题解围的应变态度。

今年1至5月,广州显示器、集成电路、航空航天器制造业分别同比增长16.7%、37.5%、11.4%。数据增长背后,是新兴产业在广州的蓬勃发展,是政企携手一次次穿越产业创新“无人区”的接续努力,更是干部作风转变的生动注脚。

解“民之所盼” 何以成为“民心刻度”?

见微知著,枝叶关情。

在广州,干部作风之“变”,变的既是面对发展新难题“莫听穿林打叶声”一往无前的改革勇气;同时,广州作为一座实时在穗人口高峰超2800万人的超大型城市,干部作风转变中更蕴藏“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的情怀。

人均财力低于全国城市平均水平,人口众多、流动性大、社会结构复杂、诉求多样……面对诸多挑战,广州如何以“作风之变”,纾“民生之难”?

作风之变,变的就是将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将小事“化大”:在广州城市更新过程中,老旧小区改造承载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几年,小区电梯三天两头出故障,有街坊曾经被困在里面,想起来都后怕。”关不上门、按钮失灵,电梯老化问题长期困扰老旧小区居民。对此,广州不仅开展送规划图纸下村(社)、小区连片加装电梯项目,同时,把这件看似“虽小”的民生实事纳入城市更新整体布局和部署,有步骤、分阶段加强落实解决。让民之所呼,有了真真切切的回应。

作风之变,更有在超大城市治理中,用绣花针功夫,将民生实事大事“化小”:“一老一幼”是大多数家庭的重要关切,更是关系千家万户的民生“大事”。面对多元诉求,广州干部利用学习教育之机,开展“开门教育”,将民生大事细化成为一个个具体的案例,再从案例中集纳出破题之法:纵深推进“一镇街一普惠”公建民营普惠托育园建设,让优质托育服务惠及更多家庭。在越秀区建设街黄花塘社区新建的普惠托育园内,清脆的笑声此起彼伏;在老街区密集的荔湾区,当地结合民生实际,聚焦医、食、居、养、护、乐等需求,专门启动“百医护老”项目,打造“照护、关爱、就医”融合服务模式,赢得群众欢迎。在荔湾区华林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建“医生+护士+药师”三位一体服务团队,重点强化老年患者用药安全管理。临床药师提供“面对面用药指导+家庭药箱标准化整理”服务,解决老年人“吃错药、重复吃药”问题,实现“小病不出社区,大病能够闭环”。 让居民群众在家就能享受优质医疗服务。

无论是“小事化大”,还是“大事化小”,这两种扎实改变民生的“作风之变”,变的是更细致、更周到的群众服务,不变的是“民生无小事”的服务态度。

“群众之感”如何锻造“评价之尺”?

直接联系服务群众1.2万余人次,收集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620余个……这是广州市番禺区从今年4月试点启动“1号服务日”以来交出的阶段性“答卷”。所谓“1号”,指的既是每月1日前后相对集中开展活动,方便群众来访联系,同时,更寓意当地镇街抓基层强基础“一号工程”。党员干部听取一次群众意见,共同推动一件民生实事,推动为民服务沉到基层、落在一线……“1号”这个原本只是每月当中普通的1天,变成了当地“为民服务解难题”的一个标志、一个承诺。

番禺区“1号服务日”只是广州各区作风转变的缩影。从一个民生服务项目,到成为一项民生服务品牌,跨越的是干部对群众从“承诺”到“变现”的跨度,考验的是为民服务的能力水平,检验的是作风转变的力度。

在广州,在新一轮的作风转变中,“服务群众千万条,‘办成事情’第一条”成为丈量工作成效的新标准、金标准。这样的标准之变,背后是导向和评价体系的质变。

近年来,以群众为导向的评价机制正逐步在广州推动落实:民生实事实效由群众评估,市、区两级人大代表通过专题调研、代表视察、实地检查等方式,逐项开展满意度测评,让市民群众从“点题者”变“点评者”。村(社区)“两委”干部通过设置民生微实事“评议码”、电话回访等方式,邀请群众代表走进现场,感受民生实事项目的实际效果,让成效“可视”、群众“有感”。

当民生工作实效成为“民生之尺”,为民服务的进度自然成为丈量工作成效的“刻度”。“你们觉得这个民生项目是否办到了心坎上?”“这个项目是否按计划推进?”“项目实施过程是否扰民?”“项目成效如何,是否满意?”作风建设必须把解决实际问题作为检验标准。在广州,“四个是否”是一个个“民微观察团”最常问的问题。拷问的是干部着力推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态度和能力,检验的是每一名干部开展作风建设的力度和深度。

作风之尺,丈量出的是干部走街串巷了解民情的脚步,检验出的是干部敢为人先的气度。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尺是清正有为的约束,也是不断延伸的发展刻度。唯有锚定标高,将作风转变化作奋发之力,才是为民服务的初心本色,更是时代担当的生动注脚。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