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田之路
为了持续巩固、全面提升治理寄递渠道毒品违法犯罪成效,落实“谁执法谁普法”的要求和寄递企业禁毒主体责任,强化寄递从业人员禁毒识毒防毒意识,形成全社会参与寄递渠道禁毒治理的浓厚氛围,四川省人民检察院与省邮政管理局于6月16日共同发布一批“防范惩治寄递渠道毒品违法犯罪”优秀案(事)例。
异地转账贩卖毒品案
检察机关揭开犯罪伪装精准打击利用寄递渠道贩卖毒品。毒品犯罪“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传统交易模式正在逐渐减少,“异地转账”、物流寄递等不见面交付的交易模式明显增加。检察机关在审查中注重结合被告人犯罪前科、是否吸毒等情况,补充收集完善相关电子数据、交易记录等证据,精准认定犯罪事实,揭开毒品犯罪分子的伪装,将非法持毒变更为贩卖毒品予以打击,避免了对被告人重罪轻诉轻判。
跨境走私毒品案
我国跨国跨境贸易的寄件量逐渐增长,不法分子将甲基苯丙胺、大麻、LSD和精神药品、麻醉药品等毒品走私入境。禁毒执法司法机关坚持以“零容忍”的态度,依法严厉打击走私毒品犯罪。犯罪分子通过寄递物品夹藏毒品进行走私,方式极为隐蔽,寄递毒品数量小,但最终未能躲过海关的“火眼金睛”。本案警示我们,走私毒品系刑法规定的严重犯罪,民众不能以任何原因参与犯罪,也千万不要自以为高明能“蒙混过关”,否则将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
利用未成年人贩卖、运输毒品案
严惩利用未成年人寄递毒品,检察机关通过提前介入等方式,及时向侦查机关提出取证和抓捕意见建议,对利用未成年人等人员寄递毒品的幕后犯罪组织者坚持依法从严惩治;对被利用参与寄递毒品的未成年人进行帮教和挽救,帮助回归社会。该案提醒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未成年人,要加强禁毒安全防范意识,不要被不法分子蒙骗利用从事寄递毒品行为,否则将触碰法律底线,给自己、家庭和社会造成严重危害。
智能快递柜贩卖、运输毒品案
智能快递柜是一款具有暂存功能的智能配送设施,能够更便捷、更有效率地进行快递投递。犯罪分子利用快递柜暂存功能贩卖毒品,增加犯罪行为的隐蔽性。本案检察机关深挖出多笔贩卖毒品犯罪事实,开展禁毒宣传,提高公众特别是师生的禁毒意识,通过提出检察建议推动企业堵塞安全漏洞。全社会要充分关注利用智能快递柜等新手段新方法实施的毒品违法犯罪活动,加强监督管理,严格落实实名注册制,加强相关电子数据的保管和移送,避免相关漏洞被犯罪分子利用,切实推动智能快递柜等新业态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快递从业人员举报运输毒品案
本案是快递从业人员主动报告并配合公安机关侦破运输毒品犯罪的正面典型案例,快递从业人员严格执行“收寄验视”制度,成功阻止了毒品流入社会,得到相关部门的奖励和良好的社会评价。禁毒工作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广大人民群众应当自觉抵制毒品违法犯罪活动,通过举报违法犯罪等方式,积极支持邮政管理部门、执法司法机关寄递渠道毒品问题进行治理,共担寄递安全责任,共同维护寄递行业安全。
安检查出运输毒品案
不法分子利用快递进行毒品犯罪,通常借用食品、饮料、图画等物品对毒品进行伪装。司法实践表明,快递企业及从业人员严格落实“实名收寄”“过机安检”制度,利用X光等安全检查设施,能够准确高效识别出毒品等违禁品,有效提升了物品验视质效,让利用寄递渠道实施的毒品等各类违法犯罪行为无处遁形。
邮政管理部门运用科技手段进行风险防控提示,加强寄递渠道安全监管的事例
省邮政管理局不断加大科技手段运用,实施寄递渠道安全监管“绿盾”工程,加快推进“互联网+监管”模式,努力实现邮件快件寄递“动态可跟踪、隐患可发现、事件可预警、风险可管控、责任可追溯”。充分运用实名监管、视频监控和安检机联网系统等科技手段,弥补监管力量不足的短板,督促快递企业严格执行“三项制度”,严防发生寄递毒品等违禁品违法犯罪行为,有效提升寄递渠道安全监管能力。
对涉案企业及人员“责任倒查”追究行政责任的事例
2020年4月,省检察院向省邮政管理局发出《检察建议书》,提出了落实寄递企业禁毒责任等相关建议。邮政管理部门高度重视,加强与公安机关、检察机关等部门协作配合,健全部门协同上下联动工作机制,加大安全监管执法检查力度,对寄递企业及从业人员依照法律法规开展“责任倒查”,及时严厉查处寄递企业及从业人员违反“实名收寄、收寄验视、过机安检”等寄递安全制度的行为,促进寄递企业落实禁毒主体责任,持续净化寄递安全环境。
评论 0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