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世代 正青春|从电影到戏剧 吴嘉辉:走在中国文化铺就的路上

封面区块链 该文章已上链 >

封面新闻 2023-06-09 15:05 99150

封面新闻记者 罗海韵

电影《云霄之上》在第十一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上脱颖而出,获得“天坛奖”最佳影片奖,由评委会主席巩俐与导演姜文为该片颁奖。评委会媒体见面会上,演员陈坤高度评价这部影片,“演员的表演非常扎实,能让我共鸣的不仅仅有画面,而是他们演的角色身上的‘魂’,这一点给我很大的震动和提醒。”

导演、演员吴嘉辉

电影《云霄之上》剧照,吴嘉辉饰演年轻战士

作为影片的主演,吴嘉辉以“自然的表演”和“在环境中感受”的理念赢得赞誉。这让他更加坚定心中对于事业的信念,从而决定继续创作具有东方诗意的作品,展现东方审美的气韵和意境。

从演员到导演,作为电影界和戏剧界的后起之秀,吴嘉辉作为行业嘉宾参加柏林电影节和戛纳电影节,他的戏剧作品也受邀参加了威尼斯双年展和爱丁堡戏剧节。在他看来,这些作品都是他探索世界和感受生活的方式。目前,他正在意大利创排一部全新的跨文化戏剧作品,新作品将古典昆曲与异域元素结合,用开放的心态邀请世界观众了解中国的文化艺术。

“新作品《牡丹惢》的精神内核来源于明代戏曲家汤显祖的《牡丹亭》,中意两国演员用各自的母语来表演,碰撞出许多灵感和可能性。”这样充满未知的旅程,吴嘉辉已经走了很多次,追随他的创作历程,我们看到了别样的追求,也看到了吴嘉辉特有的戏剧理念。

导演、演员吴嘉辉在柏林国际电影节


曾经,他用戏剧唤起来自小镇的一方灵动

吴嘉辉认为,“戏剧具有疗愈人的力量,能够唤醒人内心中最柔软的部分,我只是扮演引导者的角色,真正给他们带来转变的是戏剧本身的能量。我鼓励他们大胆追寻意义,不要在乎外界的标签,追求属于自己的生活。”

确实,戏剧和教育终将回归田野,也将回归自然。2021年,吴嘉辉与河北省的支教机构合作,带着五位在大众眼光里“调皮捣蛋、成绩不佳”的少年排练戏剧。

这一次,他从中国古代文学《桃花源记》中汲取养分,让这部《蚂蚁招待所》在田野中悄然诞生。《蚂蚁招待所》讲的是蚂蚁们第一次有了自我意识,开始试图以人的视角感知世界的故事。童真又奇幻,却能很好地与现实世界相连,少年们在剧中扮演蚂蚁,戏里戏外的故事如同镜像般相互对照,他们真实的天性和灵动感知在不断磨合中不断被唤醒,打开了走向外界的一扇门。

后来,《蚂蚁招待所》应邀参加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等多个重量级戏剧节,引起了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巡演结束之后,少年们也以独特的方式完成了初中生涯,他们在《蚂蚁招待所》中汲取能量,在戏剧中收获教育。

导演、演员吴嘉辉


如今,他用戏剧搭建东西方文化戏剧沟通的桥梁

今年四月,吴嘉辉携团队前往意大利,在当地创排跨文化戏剧《牡丹惢》,并于6月11日在意大利首演。延续着东方美学的理念,他选取中国传统戏曲中的审美意象,用当代的戏剧形式进行文化溯源。近两个月的排练,对吴嘉辉来说是一段回味无穷的时光。

“刚到意大利的时候,如果翻译不在场,我们(剧组)就会用手机的翻译软件进行对话沟通,所以聊天总会有十秒的延迟,比如我感觉分享的内容很有趣,对方却不太懂我在笑什么,过了好一会儿才明白过来。”吴嘉辉笑言,排练中也会遇到一些因为“跨文化”所造成的阻碍。

如何解决这些阻碍?他分享自己的方法:“越想用语言向外国演员解释《牡丹亭》的内涵,越会感受到语言的局限性。我觉得我们需要的是,在《牡丹亭》精神内核的推动下行动,而不要过多考虑对方的国籍和身份。大家共同生活、彼此信任,每天都在寻找合适的、舒服的表演形式,在顺应环境的行动中,很多深层次的沟通已经达成。

那么在吴嘉辉看来,《牡丹亭》的精神内核是什么,他又为什么选择改编《牡丹亭》?谈起创作的初衷,吴嘉辉说,“至情贯穿在整部《牡丹亭》中,‘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这种与生俱来的情能够超越时代,超越地域。当然汤显祖的成就远不止戏剧,还有他的哲学思想和人文关怀,我只是以‘至情论’为切入点,从一段令我感动的昆曲出发,借助当代的艺术表现形式重构中国古代的爱情故事。”

《牡丹亭》中有着超越个体经验的至情,彰显着中国经典戏剧的艺术张力和伦理反思。而在新版《牡丹惢》中,杜宝化身为致力于戏剧教育的老师,柳梦梅则是寻找女主角的电影制作人,皮格马利翁用自己的画笔和雕塑创作完美的女性形象,他们都在寻找和呼唤永恒的杜丽娘。

在中国经典戏剧中融入西方神话,引入皮格马利翁这个角色,将皮格马利翁和柳梦梅的冲突作为全剧情节矛盾发展的顶点,则是吴嘉辉与戏剧构作黄星月深入探讨的结果。

吴嘉辉分享道,“要在当代语境的基础上,融合东方古典意蕴和西方审美理念,对传统文化进行溯源和发掘,这能够让国外观众对故事本身有熟悉感,也会让他们体会到穿越千百年的精神信息与内心深处的情感的呼应。我邀请意大利演员饰演柳梦梅,中国演员饰演皮格马利翁,是希望人们都能在换位的过程中体会共通的情感,同时以创新的形式去探索中西文化的融合。”


通过合作,切实拥抱文化与交流

漂洋过海进行创排,就像亲手拆开未来的盲盒,而在这条吴嘉辉追逐内心的斑斓愿景的路上,充满了令人感动的时刻。

在《牡丹惢》的创排过程中,意大利的剧院创始人米凯莱亲自加入剧组,为了饰演好杜宝这一角色,寻找到那股劲儿,年逾七十的他重新对自己进行训练,私底下又练起年轻时候常常做的倒立。有一次他不小心摔倒了,倒下以后心脏骤停接近20秒,幸好团队里的青年演员尼云峰及时发现,赶过去为他做胸外按压抢救,才让他缓过气来。

吴嘉辉被国外演员的敬业精神深深打动,“他们会对剧本内容和剧中角色刨根问底,有不断探索的求是精神。饰演柳梦梅的安东尼告诉我,这次合作就像磨炼,让他找到了另一种生活方式,破除了许多刻板印象带来的束缚。而我和米凯莱很多次沟通剧本,不用说话就能理解对方的想法和情绪。我们因为对传统文化的热情相遇,又可以欣赏和包容彼此的差异。到了排练后期,米凯莱也一步步对《牡丹亭》中的至情产生共鸣。”

无论是对于剧本结构、人物关系的理解,还是对于东西方文化融合的看法,米凯莱与主创们达到了共识,他出身艺术世家,从事戏剧工作已四十余年,也从小深受传统文化影响,开启了“由东方到西方”项目,在中国和意大利之间架起一座跨越语言和文化的桥梁。

在与创作团队多次讨论以后,米凯莱认为《牡丹亭》的精神内涵至今仍然焕发生命力,改编后的《牡丹惢》融合了主创团队对中西文史哲学观的理解,这部致力于推动中西传统文化创新的作品需要被看见。

悠远的历史,深厚的文化,正是年轻人的信心和底气所在。《牡丹惢》的创作汇集了一个由艺术家、思想家和年轻人组成的团队,尽管初期难免会有碰撞和阻碍,但大家有着求索精神和自主创新的能力,渴望在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中找到一条“至情”之路,真正为传承中国文化艺术做一些实事。

目前,在积极筹备首演的同时,团队正在规划国内巡演相关事宜。吴嘉辉说,“年轻创作者在彰显个人表达的同时,应该保持理性的反思,发掘属于东方这片土地孕育的思想。只要我们脚踏实地做好手头的事情,顺其自然地做‘实事’,沉下心去钻研理解中国文化的精髓,带着作品走向世界时就会充满信心。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