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蟹卡被“黄牛”拒收,真实的消费反馈总会找到出口 | 封面评论

封面区块链 该文章已上链 >

封面新闻 2025-10-22 17:45 119795

□蒋璟璟

“秋风起,蟹脚痒”,又到了大闸蟹肥美的时节。连日来,有多位消费者反映蟹卡兑换时遇到了“兑换难”“缺斤短两”、故意“低货高卖”等情况。记者了解到,市面蟹卡基本分为型号卡和现金卡两种款式,型号卡“标价”高、入手价低,1—4折即可入手,但“货不对板”的乱象也频现,部分商家出售大量蟹卡严重超出经营能力,一些品牌蟹卡甚至被“黄牛”拒收,有回收者坦言“蟹差得很”。(新黄河)

蟹市之乱,黄牛深知。某些品牌蟹卡,被黄牛指名封杀,这也算是“市场真实反馈”的一种特殊呈现了。近年来,围绕蟹卡的回收、流转,构成了一个活跃的二级市场。低买高卖,利用信息差从中谋利的黄牛们,对于各家蟹卡的真实成色,自然是心中门清。有些蟹卡,收回来就卖不出去了,砸在手里砸多了,自然就不敢再碰了。而吃一堑长一智的,又何止是黄牛呢,被蟹卡坑怕了的,想必也不在少数。

其实每一年的吃蟹季,蟹卡都会被吐槽一番。蟹卡的出现,原本是为了在地理和时间上,提高大闸蟹这类鲜活水产的交易便利性。而由此衍生的另一重附加功能,就是“更适合送礼”。买蟹卡的,大多并不是为了吃蟹,而是拿来送人。这种特殊的“礼品经济”属性,就产生了很微妙的结果,那就是“买单者”与“消费者”的脱离,真实的“消费体验”并不能反向传导和修正消费决策。拿人手软、吃人嘴短,收礼者、吃蟹者,大概率是不会跟送礼者回馈说“蟹很差”的。

如果是自购自用,那么吃过一次亏后,自然是知道避坑的。而蟹卡恰恰不是这逻辑,真正提蟹、吃蟹的,并不是最初买卡的。如此这般,真实的终端消费体验“沉没”,无法成为有效的消费参照,那么就算是再垃圾的蟹卡品牌,只要营销做得多,后续还是会有人购买。而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蟹卡企业,斥巨资请明星代言、无孔不入地攻占楼梯广告——大闸蟹消费季,品牌的声量与覆盖率,成了蟹卡销量最大决定因素,这是非常不健康的。

我们看到,每年秋天,都会莫名其妙地出现不少新蟹卡品牌,一夜之间广告铺天盖地。“大号”做废了,换个马甲再来,这是很多蟹卡企业的老套路的。没有品牌沉淀,缺乏以品质积累口碑的耐心,这恰恰是这一行业最大的弊病。那些收礼者、吃蟹者未曾高声说出的话,最终还是通过黄牛的口说出了,一句“蟹差得很”内行人吐槽,算是刺破行业泡沫的致命一击了。

评论 1

  • 兔兔藤藤 2025-10-22 发表于四川

    谁吃啊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